浅析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_银行论文

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态势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外资论文,竞争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对于一国银行体系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效运作都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作一探讨。

一、中外资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竞争

1.中国银行体系改革与商业银行的建立。

众所周知,作为1994年我国外贸外汇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银行体系进行了全局性的调整,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关键内容是:加强人民银行作为央行的职能,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相分离的体制,组建三大政策性银行,对原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并组建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城市和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有步骤地引入外资银行和放开业务范围,最终形成一个健康高效、竞争有序的商业银行体系。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资商业银行体系至今已初具规模:除作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他全国性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和组建也取得显著成效。请看下表:

(单位:亿元)

注:(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

(2)表中未收住房储蓄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是因为其明显的地域限制;未收浦东发展和民生银行是因为其成立晚而没有1995年的数据。

(3)表中13家银行按资产排序。

主要银行1995年资产和税后利润:

从上表可以算出,我国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在1995年底的资产总额已达87628.3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达213.62亿元。但各行间资产盈利能力差别较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的所得税率也不一样。

2.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自1982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成立、1985年中外合资厦门国际银行诞生以来,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经历了由特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截止1996年底,在中国境内有经营性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130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20家,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银行各5家;外资银行的代表处更是多达三四百家。就地区分布而言,京沪是两大中心,但各有特色。北京的外资银行代表处多,是信息与联络中心,到1997年6月初,已有116家外资银行类机构在京设立了代表处,其中包括世界前十大银行的全部以及前100家银行中的77家,数量居全国之首,但外资银行分行只有11家。与此相对照,上海是经营与管理中心,到1997年6月中旬,申城外资银行分行已达47家,更有外资银行把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另外,全国8家率先获准试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全部在上海浦东。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增长很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从1991年底的42.9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底的191.4亿美元,平均不到二年就翻一番。其中,贷款同期从20.5亿美元增加到127.5亿美元,净增5倍多。从损益情况看,它们的盈利状况良好。据统计,外资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78%,资本收益率为6.65%,一般在开业两年后获利或收支持平,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

3.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

毫无疑问,中外资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使得竞争日益加剧。比如在上海,目前已有16家中资银行总分行和47家外资分行,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首创上门服务制度,把银行服务延伸到客户身边;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则盯上了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

为了更为科学地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的竞争/集中程度,我们按照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与我国情况较适合的C4理论(即从某一产业中前四家大公司所占的比例来衡量该产业的竞争程度),从资产和利润两方面来测量和分析。限于统计数据,我们分析到1995年底时的状况。以该年12月31日的基准汇率831.79来折算外资美元资产和利润,则

资产为:191.4×8.3179=1592.04亿元人民币;

利润为:1592.04×0.78%=12.42亿元。现在来分别计算:

(1)以资产为标准的C4指数。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80562.43亿元;

13家中资银行+外资银行资产:87628.3+1592.04=89220.34亿元;

C4指数:80562.43÷8922034=90.3%。

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当时中外资商业银行总额的9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市场竞争程度很低。可能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会说,集中程度没有那么高,那我们再来观察利润指标。

(2)以利润为标准的C4指数。

由于中行是利润大户而1995年海外利润又高达30%,所以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国内竞争程度,应减去这部分利润:

47×30.9%=14.52亿元。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126.31亿元;

总利润:213.62-14.52+12.42=211.52亿元;

C4指数:126.31÷211.52=59.72%。

即从税后利润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份额已不足60%。

为什么用两个标准去计算同一指数差别会如此之大呢?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二、影响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一个或一类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的核心是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规模则是基础条件之一;外因的核心是业务范围的自由度和税负等社会责任,其大环境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从竞争力的表现上讲,营业收入和利润是两大指标。其中,营业收入与资产规模等基础条件的相关度高一些,利润,尤其是人均利润则与经营管理水平等动态竞争力相关性高一些;进一步说,税前利润主要表现当前的竞争力,而税后利润则反映了潜在的竞争力,因为这部分钱只有三种用途:优先股、普通股股息以及盈利留存。这里,所得税税率反映了政府对该类企业在财政上的态度。税率低,则是扶植、支持其发展的态度。因此,在上述一系列可统计比较的项目中,资产规模是最静态、最反映过去历史竞争水平的标准,也正是四大国有银行最具优势、占有份额最大的项目。接下来是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所以,其税后利润的市场集中程度最低,优势已丧失殆尽。这也就是国有银行的C4指数在资产上高达90%以上,而在税后利润上不足60%的原因。反过来,外资银行的资产只占1.8%,而利润却占5.9%。

现在,我们明白了国有银行在资产上尚占优势,但由于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使其资产收益率很低,在税后利润上集中程度已很低。那么这些内外因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归纳其要点,并分析四大国有银行、其他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各自的情况。

1.内因方面。

(1)商业化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差别。国有银行是在作为国家专业银行10多年之后,刚刚开始商业化改革,观念上还有一部分人没转过弯来;而外资银行是以一种要挤占中国市场的“战备状态”进来的。因此,争夺市场份额意识很强烈;股份制中资银行从1987年组建第一家——交通银行开始,就以企业化经营为指导思想,所以,市场竞争意识与外资银行旗鼓相当。

(2)内部管理机制的差别。国有银行需要进行破旧立新的过渡,但问题确实不少,比如内部该分开的职责没有分开,对业务和管理人员的权力、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执行会计和财务制度不严,帐务报表缺乏严肃性与真实性;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等。这就会导致低效率和工作松懈,甚至违纪、犯罪,严重阻碍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以说,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的“瓶颈”之一。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虽不是十全十美,但确有其优势。外国的组织机制一般是在经济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私利)的假设下,按照博奕理论寻找出一种能实现最佳均衡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强调相互制约,分权制衡,责、权、利的清晰、相联、对等和共享。因此,钻空子的余地很小,易于保证组织的廉洁、高效运作。但由于其职员多是中国人,经营环境是在中国,有一个与中国文化相衔接的问题。股份制中资银行则介于二者之间,可以吸收二者之长,也可能融合不当而滋生新问题,就目前而言,应该说融合得相当不错。

(3)业务经营技术的差别。外资银行一般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因此,业务技术相当完备和成熟。从融资投资等资产重组业务,到结算资询等中介业务;从资信与风险分析,到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从简单的借贷业务,到互换期权等衍生品以及证券化等表外业务所需要的金融工程学;从粗放的“借短货长”到精确的每日资金流量分析。虽然可以肯定外资银行绝不是天衣无缝,银行倒闭事件屡有发生,但是应该承认,它们确已有一些成熟的技术与模型,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在商业化经营技术方面还处于初学阶段,无论国有还是股份制中资银行,在今后一定时间内,这都是妨碍其竞争力的一个“瓶颈”问题。

(4)在华业务基础、人才、设施和网点上的差别。在这一点上是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劣。在业务基础和网点上,是国有银行具有绝对优势,中资股份制银行其次,外资银行处于劣势;但在业务人才和设施上,虽然就绝对数量而言,国有银行也不少,但其比例显然低于另外二者,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因为国有银行受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模式的影响,真正在第一线创效益的职工比例很低,而且受吃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束缚,很难真正按贡献付报酬,使青年业务骨干不易脱颖而出。在其他银行高薪诱惑下,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

2.外因方面。

(1)经营环境上的差别。从地理环境上讲,只有国有银行是机构遍布全国,且主要按行政区划设置,这一特点是把“双刃剑”,在触角广泛,业务能够深入全国各个角落的同时,也促使政治与行政色彩浓厚,经济与商业色彩被冲淡。一是不能按经济效益原则来组建机构,二是易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地方保护主义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业务运转的经济环境上讲,国有银行基本上与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步,其运行环境和机制至今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也是政府调控的主要对象;股份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则可以在自由得多的市场机制中运行。在税收上,国有银行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税负很重,所得税率大致在55%左右;股份制中资银行就要轻得多,大约在33%上下;外资银行则更轻一些,所得税率是依据香港的标准制定的,加上其他税种后的综合税率也仅约30%。

(2)央行管理上的差别。由于目前除上海浦东有8家外资银行被批准试营人民币业务以外,其余都还只能经营外币业务,所以,央行对其业务的管理主要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而且由于我国资金短缺,从总体上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所以,央行对外资银行的管理相对宽松。比如,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投资业务,而外资银行却可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在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环节和方面,还往往有网开一面的做法。而中资银行则在转轨过程中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且面临一些新旧体制的矛盾,主要是:①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规模限额管理,在实践上难于操作,要么放弃贷款机会,要么冒突破规模之风险。②改革创新与保持稳定的矛盾。我国在世界银行业的两大模式——二元银行制与统一银行制——中选择了前者,使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分业经营,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在资产多元化和风险分散方面的运作空间。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自身范围内创新,可这又往往与以稳定为重的宏观调控相悖。③在利率方面的自主权限非常有限。银行作为企业,它推出的金融产品的主要价格形式是利率。而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很低,这就会限制竞争、扭曲竞争,并最终降低银行的竞争力。

综合上述诸因素,目前股份制中资银行最具竞争力,其市场份额也仅次于国有银行,其中多数都有骄人的资产收益率,比如深发展为2.14%,招商银行为1.77%,交行为1.04%,高于同期外资银行,更不用说国有银行,中行作为四家之首也才0.24%。其原因关键有三:一是机制较为灵活,政策约束和历史负担小;二是本外币都能经营;三是税率低。

三、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促进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上述诸多劣势,但也并非无计可施。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主题将是: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创建日益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从宏观上看,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继续组建,主要是成立一批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将继续增加,而且会向中西部延伸,所以,国有银行在资产上的优势地位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与此同时,三类银行的经营环境将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趋于统一,央行的监管措施将逐步完全市场化和一视同仁,从而使国有银行摆脱各种历史负担和体制制约,真正实现商业化,完全体现自身的竞争力。

2.从微观上讲,由于国有银行的主要问题是效益,其资产收益率太低,因此,要加快实现破旧立新,在内部管理机制和业务经营技术两大“瓶颈”问题上大作文章,使人财物的配置高效运作。股份制中资银行多数在资产等经营实力上还有待扩充,因此应该采取保效益、上规模的方针。外资银行则将在争取人民币业务和扩大地理范围的进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适应,全面参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最终成为一个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的“国民”。

3.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的竞争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随着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一体化,在华竞争将只是全球竞争的一小部分,在华竞争力与在全球的实力密切相关。在中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国际化程度都还很低,有的还根本未跨出国门,中资银行应该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到国外参与竞争、夺取市场,而且也确有一部分银行已经具备实力和条件。在1995年7月《银行家》杂志按资产对世界大银行的排名中,工行、中行、建造和农行分列等16、30、44和52位。中国工商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对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除国有银行外,其它中资银行也应该并正在开展跨国经营,比如交通银行到1996年底,已在香港、纽约、东京和新加坡开设分行,在伦敦和法兰克福设立代表处。

总之,中国商业银行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期待着一个公平竞争、高效运作、监管有力的商业银行体系早日在中国诞生。

标签:;  ;  ;  ;  ;  ;  ;  ;  ;  

浅析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