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_生态系统论文

论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_生态系统论文

论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4)04-0014-05

一、从生态学观点看经济活动

人类本质上仍然是地球上的一个生物种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总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的方面,它不可能完全脱离生物学规律而存在,总是具有这样那样的生态化特征。

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总是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又与它周围的环境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从而保持着一定的稳定状态,构成了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经济活动确实也存在着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的生态现象和规律。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在如下各方面存在着共同点(见右表所示)。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活动的主要生态特征:

一是整体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首先表现为整体适应性,生物只有和环境高度统一才能存活,生物本能地选择最适合的地方来成长、生活和繁衍后代,并通过变异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以至形成新的遗传性能,这就是“自然选择”现象。经济活动同样和环境结为一体,各不同区域或不同主体的经济现状和经济形态,都是接受环境选择的产物,其适应水平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效益。例如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各国在全球的经济大分工中的地位等,也是顺应环境发展的结果。

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系统的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活动系统

 无机环境和生物生环境(自然、社会)、产品

组成要素

 产者、消费者、分解

 生产者、供应商、客户和顾

 者等生物物种

客、流通者等各种功能主体

内部结构

 物种间营养关系构上下游各主体利益相关,

 成食物链网

 形成价值链网

整体性食物链网使自然界成员联盟、区域经济、世界

 成为有机整体

经济统一体

竞合性生物相互竞争、相互

 冲突竞争,又有合作“双

 依存共生共长

赢”,结盟生存

开放性对外界开放,吸收新

 接纳和更换系统成员,利

 物种加入益集团重组

丰富性不同营养等级,不同

 各种经济主体、企业、行

 功能的物种

 业、不同业态等

关键种强有力的物种维持核心主体把利益各方结成

 系统稳定为经济共同体

生命周期

 成长→成熟→衰 开拓→扩展→主导→衰

 老→死亡或变异 落→死亡或更新

另一方面,生物并非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来改变环境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整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反应现实,通过种种行为与活动创造新的环境要素,从而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制约环境,例如形成新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等。因此,经济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经济活动可以改变生存环境,但它的后果注定要受生态规律制约,不适应环境的事物早晚要遭惩罚。正如一种水草自由泛滥,可以把大湖水域变成“死海”一样,当经济主体随意衍生时,就会导致市场空间过分拥挤,因而发生无序和混乱,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造成社会道德的倒退,总体上降低了社会的进化水平。所以,经济活动的适应性不是局部的,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生物活动。

二是网络化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营养联系即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内部协调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按一定次序,有规律地结成了特有的营养结构。一种生物不是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而是同时属于多条,因而食者和被食者的联系呈现网络化特征。网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一定的数量组合下组成相互依赖与制约的整体:当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化时,其它链环也相应变化。同样,经济活动中的价值链关系也显示了上述特点:行业内上下游形成的利益相关,超越业态的联合与协作双赢,区域内产业的连锁发展效益、区域与区域之间乃至全球化的世界性经济分工与合作充分反映了这种“食物链网”关系。今天,没有哪一个经济主体能离开这个链网而完全单独获取利益。

在生物的食物链网中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共生、寄生和竞争。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是竞争。正如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光线、配偶和生存空间,同种或异种生物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样。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充满残酷的争斗,“物种”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其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例如不惜血本的竞相降价,大鱼吃小鱼,导致诸多企业破产和倒闭,最终达到有序,这就是生态规律的反应。但除竞争以外,自然界的生物还存在共生现象,即使是互相对立的物种也是如此。如非洲的千鸟,在鳄鱼的牙缝中为自己找到食物,它们不仅共生,还做到了互利,这被称为“合作共生”。“合作共生”虽然是本能和暂时的,但能使生物有效提高环境适应度,因此它与竞争一起成为自然界生物重要的联系方式。经济活动领域也表现出明显的生存合作态势,例如通用公司和丰田公司这两个竞争对手在它们的分销渠道中相互进入、相互渗透;美国航空和美国西南航空在从波音公司购买飞机时自觉地互补合作,形成足够大的定单获取优惠补偿;越来越多的零售组织组成正式或非正式的价格卡特尔;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其它一些利益相关组织联合推出新型服务等等。因此,生态化生存并非是个别的“适者生存”,而是整体上的“相互适应”,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总是竞争与合作的混合体,你死我活的竞争正在变为“双赢”式的竞争合作。这使它们跳出“零和博弈”的巢穴结成整合型系统价值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经历发育、生长、繁殖和衰亡一系列生命过程,生态系统随之由幼稚期向成型期、稳定期和退化期演进更替。演替存在规律性:系统失衡造成演替,在演替中系统内部矛盾达到相对平衡,暂时消除了演替,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这就是常说的“生态平衡”。此时,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通过内部调节恢复原始状态的能力最佳。经济发展也具有生命演替的过程:由生长发育到成熟、衰落及至死亡或和更新。例如一种产业或行业会经历由朝阳到夕阳的生命之旅,一种业态可能从蓬勃发展时期走向凋零和衰败的终点。经济的平衡是阶段性的,而生态演化是长期的,维持某种经济形态或经济事物长生不老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只能顺应经济的生命周期,及时创新或更替。

以上分析说明了,经济领域具有生态特征,经济系统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

二、合理的经济系统必须具备的生态要点

经济活动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形成一个合理的良性系统,必须符合生态化的一些基本条件。具有合理的生态特征才能使系统有长远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生态学新观念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深化了我们对构建合理的经济系统的认识。

首先,形成“关键物种”。传统理论认为物种间的作用均匀分布,所以物种的重要性差不多。实际上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它们的消失或减弱将从根本上影响生态系统的性质和特征,这样的物种被称为关键种。美国西海岸的海獭捕食海胆,海胆以藻床为生,当海獭在十九世纪后期被人类大量捕杀后,海胆数量呈指数增长,藻床很快灭绝,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表明海獭就是西海岸的关键种。

关键物种理论深化了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系统群落、构建食物链网和恢复受损系统中能够有的放矢。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这样多层次的“关键物种”,如:企业内部的优势功能承担者;集团联盟中的核心企业;区域经济中的关键产业;产业中的主导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重心等等。从微观到宏观层次,都存在“关键物种”现象。自然界的关键物种的形成是盲目的、自发的,但对于人类经济发展来说,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各个不同层次上的关键物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投入,防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近视症,不能只为短期利益所诱惑,不问经济的生态化效应乱行其事会造成经济上的生态性灾难,如人们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源头国家泰国那样,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在区域经济的开发中,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及在国际经济合作等重要活动中缺少上述生态学考虑,就必将失去自己的长远生存条件和机会。当我们一直坚持“以市场换资本”的引资策略,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时,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小,已经得到的资本也将失去意义。在扶贫工程中,不能有助于贫困地区建立自身生存的关键力量的话,就等于帮助一个毫无复苏希望的植物人。

其次,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扩展价值链网。在形成关键物种的同时,还需要保持系统较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以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发展和优化,这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种类出现的机会,为能量流动提供可选择的多种途径使之趋于稳定,增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并能提高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形成经济的多主体、多形式的价值链网方面。经济生态系统的成员复杂多样,但大概分为个体、组织和子系统三类:个体如消费者个人,组织如生产企业,以及个体和组织所形成的子系统如行业、行业联盟。它们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四种基本的营养关系:物种之间如消费者与企业或企业与企业;物种与生物链之间如企业与行业;生物链之间如行业与行业;物种、生物链与所处环境之间如企业、行业与标准化组织。经济生态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个体、组织和系统借助一体化和战略联盟等方式集成内部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向外延伸集成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的存在基础。高度集成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使个体、组织和系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整合利用资源,塑造竞争优势,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和环境共同进化,经济生态系统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当然多样性是有限度的,并非物种越多样对生态系统就越有利,只有对生态系统作用相似,但对环境的反应各异的物种增加才利于生态系统,因为物种的减少可由与其功能特点相似的另一物种来补偿,不至于打破营养平衡。

第三,群落生存,共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个体生存的组织基础,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发生着各种自协调和自组织现象,促使共同进化。生态系统并非杂乱无章,各物种之间合理搭配,在数量比例、空间配置、排列顺序等方面均表现出规律性和优化特征。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其实起作用的是“共同进化”。自然选择也是促进物种“共同进化”,促进生态系统资源的自发性优化配置。从这层意义上讲,捕食者的存在是被捕食者生存的机会而非威胁,因为它不仅控制了物种过高的数量,还消灭了病弱个体,间接优化了物种质量。比如狼捕食鹿群中的弱者,使鹿群变得强壮;而为了捕食强壮的鹿,狼必须跑得更快。这种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提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次物种进化过程。

合理的经济系统也应当是群落生存,具有产业聚集效应。生态化的系统打破单一企业、行业、部门、地域的界限,将各物种汇集进行规律性组合,从而营造群落化的生存方式。这种集群生存使成员以独特贡献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系统价值链环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和信息共享,在保持个体优势的同时增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可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系统竞争力。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中,遵循生态化模式将培育强大的优势力量,远远超越单一个体的整合作用。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到如何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态化模式。

三、构建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模式

构建合理的生态化经济模式必须要改变只是把经济活动归属为社会行为的传统观念。

一是向自然界学习。首先,人类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更基本的生态层次上来反观经济活动,要向自然界学习生物如何与环境协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方法。当我们踌躇满志地进行经济规划,从事开发或资源投入决策时,也决不可忘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个成员。人类自身仍然不是凌驾于自然生态之上的主宰系统,而是被包围于其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同样面临与自然界生物进化相似的问题以及必须服从解决问题的共同规律。

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它的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是人类借鉴的榜样。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数量惊人,仅蚂蚁就有13000种之多。然而,在一个成熟的生态区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稳定,这其中就有自动生态调节以达到平衡的机理。生物在对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如水、阳光、土壤、空气等资源的结合和利用是以种内和种间的竞争、捕食、共生、互抗等多种关系为适应基础的。这些复杂关系给我们经济活动的调节和管理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启发。人类必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和个体自身调节以和环境共同发展的方式方法。

二是培育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集合体,在这个大圈子中,一切生物互为环境,相互倚赖而生存,相互作用而进化,系统不断地发生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整个生物圈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中的各种成员都能对应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经济系统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定分布,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赖于生物圈中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为了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模型,我们应像成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运行规则那样,在生物圈内构建完整和丰富的食物链网,使一种生物的生产和另一种生物的消费相互衔接,实现共同进化。另一方面,食物链网又可以形成这样的态势:一种生物或一个种群的部分产生的废物无论如何也不致成为真正的废物,都是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形成一个合理循环的网络,解决当前困扰我们的环境问题。

三是形成合理的产业群落。经济系统中包括的各类产业群体如企业联盟等共生体相当于生态群落。产业群落中包括相互关联的一些行业和企业,它们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在某些方面实现合作如资源共享,原材料或副产品的再利用等等。在这样的群落中,各类产业种群是通过食物链网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相当于“捕食”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强化这种关系,而不能造成生态链的中断或脱节。

应当在产业群落中培育“关键物种”或“主要种群”,以此为核心形成经济共生体。例如在一个风景区,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优势行业,带动食、住、行的一体化发展。任何经济的开发都应当有可以依附的“主要产业群”,或者构建这样的关键物种或者要附着在另外的关键主体上,要想方设法加入到一种生态网络中去。从全球角度看,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就是由无数相关的生态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纳入全球化链网,才更可能有生存的机会和条件。

产业也是有生命的,要推动产业生态的演进,使之不断地趋向于成熟,由低级生态系统向高级生态系统进化。生态学上的进化水平由低到高有三级,在三级系统的形态下,资源最终以完全循环的方式进行,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另一种生物的资源,除了与外部太阳能的联系外,物质来源于本身又消化于本身,这种近乎完美的系统使地球包括地球上的生命都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人类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种生态重组过程实现这种变革:遵循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推动经济系统的演进向一种能导致同其它生态系统相容的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发生在产业发展的多种不同层次上,例如经济与环境,一国与全球,行业与行业,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等,都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态化相容。

经济的生态化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对现有的经济体系与结构、资源战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对企业与行业等多方面的布局和调整,使经济领域成为合乎自然规律的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来调整人类的经济活动,强调经济活动的生态性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标签:;  ;  ;  ;  ;  ;  ;  ;  ;  ;  ;  

论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