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1]2016年在《初中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学者们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开始研究教师实际拥有及使用的知识。自80年代艾尔贝兹(Elbaz)的研究以来,学者们开始从教学实践方面研究教师与教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法,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即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答了初中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认知情况、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的问题。基于问卷分析的结果,制定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法更深入地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进而提出建议,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开展。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整体上属于各部分并重,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和课程的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实践性知识,教学知识也被认为是“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受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地域和学校类型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教师内部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共同影响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调查和分析,论文最后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几点建议。
秦杰[2]2016年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语词汇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的现状和成因,旨在探究改善这个教师群体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的研究视角是外语磨蚀理论。该理论以语言习得与磨蚀的矛盾关系为基础,关注外语学习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随着其外语使用量的减少而出现的外语能力退化现象。从表面看,外语教师是个具有强“抗外语磨蚀”能力的群体,但相关文献和本研究对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的前期调查指向如下假设:这个群体就职后英语语言能力处于持续而严重的磨蚀中。据此,本文提出叁组研究问题:第一组问题围绕WHAT展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能力发展现状如何?其英语词汇能力是否出现了磨蚀?如果是,其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能力磨蚀有哪些主要表现?第二组问题围绕WHY展开——这个群体的英语词汇为何出现磨蚀?哪些关键因素造成了词汇能力的磨蚀?这些因素与教师词汇能力间有怎样的相关关系?第叁组问题围绕HOW展开——怎样构建抑制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的机制?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是否能有效促进其职后英语词汇能力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分叁个阶段展开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的研究。第一阶段是准备和铺垫阶段(2012.10—2013.1)。研究者首先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磨蚀、词汇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在磨蚀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外语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随后对301位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现状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检验开展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2013.3—2014.3)。研究者调查了580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测试了初中教师的消极(识别性)词汇能力和积极(产出性)词汇能力。之后,研究者分别运用社会科学数据软件包(SPSS)、自建语料库和错误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出词汇能力磨蚀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第叁阶段是纵深个案研究(2014.5—2014.12)。研究者通过进一步挖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文献、向中学外语教学专家和校长进行咨询,对英语教师词汇能力磨蚀进行了归因。在分析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抑制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磨蚀的路径,并对一位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和其词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半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磨蚀严重。教师的接受性词汇量偏低,平均水平在3000词以下;教师产出性词汇量处于2000高频词水平。虚词磨蚀表现为短语中的介词缺失或误用、冠词的冗余或缺失、连词缺失等;实词磨蚀表现为词性混淆、语法知识模糊导致的词汇误用和词汇拼写错误等。2.教师的外语词汇能力受性别、教龄、专业背景、学历、磨蚀前水平、学习动机、语言接触量、外语学习行为等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1)女性教师的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程度显着低于男性教师;2)教师的教龄与其词汇能力负相关,处于“求生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显着低于处于“尝新与自疑期”、“宁和积守期”和“游离休闲期”的教师;3)专业背景为英语专业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4)最初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专科或以下的教师;5)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与磨蚀前外语水平负相关;6)教师的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越强,其词汇能力磨蚀程度越低;7)教师的专业活动强度越大、频度越高,其职后词汇能力的抗磨蚀性越强。3.“由外而内”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制的核心是教师学习动力的激发。体现“由外而内”机制的专业读写模型被证明对抑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词汇磨蚀作用明显。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群体与其他外语学习者群体的外语词汇磨蚀规律有很大的相似性。职前外语水平过低、职后学习强度下降、教龄的加长等因素都会导致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退化。研究建议从“外因域”和“内因域”两方面入手改善现状:1)国家层面应研究并尽快出台针对外语教师的词汇能力标准,并加强“国培计划”等项目对农村外语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的关注。2)校本研修注重研究校级合作交流、校内专业活动等对外语教师词汇能力培养的效果。加强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的动态监控,采取多种途径优化外语教师职后语言能力的提升机制。3)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意识,确立词汇学习目标和计划,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
张燕军[3]2007年在《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并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就把情感态度列为了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就目前的外语教育而言,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第一,重视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以致出现了“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第二,忽视情感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对促进或阻滞语言学习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师们过于重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影响。实践证明,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助于发挥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动机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对情感因素的重视不够,或者虽欲重视,但培养不得其道,未能发挥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对于情感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见解各异,甚至对情感因素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未完全取得一致。本文立足实际,就教学中的情感策略的运用现状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着重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性处理进行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由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以及对情感的作用的阐述,同时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叁章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的现状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立忠[4]2010年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显着提高,教育公平制度建设不断加强。30年的教育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本依据和主要媒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也经历了恢复和重建、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深化几个发展阶段。因此,通过历史的考察、文本的分析、现状的审视、理性的论证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和流变趋势,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本质、践行外语教育新理念、优化外语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持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对象,从出台背景、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及教科书文本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评论,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弥补了以往英语教科书研究拘泥于某个版次或某个学段的不足,提升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外语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论,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作了说明,对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作了综述,对研究的性质、方法及思路作了交代;同时,依据相关文献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阶段作了划分:第一代:统编教科书(1978年—1990年);第二代:中外合编教科书(1988年—2000年);第叁代:新课程教科书(2000年—)。第二、叁、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每一章对应一个阶段,循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教科书的出台背景、当时主导性的教育理念、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其次,对教科书的编制及颁行过程、出版单位等进行回顾,为后续的分析、评论作了铺垫;再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理论基础、结构体系、语篇、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有详有略的分析和评论,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五章,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的成就予以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反思或探讨,并对发展趋势或应然图景作了展望。结语则对本研究的欠缺和不足作了反省,同时也为自己后续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李国文[5]2010年在《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听力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听力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英语听力教学上,由于在师资力量、设备与资源等方面的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中学,“农远工程”模式叁为学校英语听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硬件资源和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农村中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水平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农远工程”模式叁提供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依托,探讨提高农村地区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实践教学叁个方面。在理论探索中,对我国目前与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研究的领域分布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对研究所涉及的教学策略、“农远工程”和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涵义进行了界定。对英语听力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启示。在现状调查中,选择河南省安阳地区模式叁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查与听课、教师访谈等方式对安阳地区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应用现状作了较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归纳与思考。在实践教学研究上,从对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与方法的探讨入手,对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作了初步构思。之后以安阳林州市一所初中学校的七年级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了英语听力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并通过教学实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最后通过实践教学效果分析和实践教学后学生的反馈,对策略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结构在宏观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师自身能力、“农远工程”模式叁所提供的资源条件等。在具体实践教学的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听力材料选择策略、语境创设策略、教学媒体选择策略、听力材料呈现的准备策略、听力材料呈现策略、师生和生生互动策略、评价策略等七个方面。从现有研究文献分析来看,把“农远工程”与我国农村基层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笔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教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对农村地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探索,促进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为“农远工程”与具体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参考。从研究的结果来看,一方面,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影响效果显着;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杜爱明[6]2007年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中的组成部分,它的界定和内涵目前尚无统一、固定的认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培养21世纪人才的素质。本文正是在现有关于教师素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和农村中学教学的特殊性,试图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作一探讨,并就如何解决讷河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本论文讨论了新时期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并通过对讷河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调查,分析并提出树立课改新理念,开展继续教育,进行校本教研等建议,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全文共分五部分,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背景。我们从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及英语教育的价值、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行需要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需要提高其专业素质四个角度阐述了新世纪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本篇论文的基础概念“教师素质”、“英语教师素质”“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涵义加以界定。其次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阐述了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相关理论、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几方面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最后总结了国内已经进行过的关于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进行现状调查的情况。第叁部分为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部分。确定了调查对象及范围,明确了《讷河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情况。并对《讷河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该市农村初中英语在英语专业知识、相关理论、教学及教研能力方面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部分提出了如何提高讷河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建议:树立课改新理念;开展继续教育;进行校本教研。
任佳[7]2014年在《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教师从高校毕业进入教师队伍以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学。因此新教师能否将高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是其适应教学的关键。由于新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个人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存在的适应困难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了解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驻马店市平舆县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状况,分析影响其教学适应的因素,从而为缩短县域内初中英语新教师的教学适应周期提供对策和建议。笔者通过对驻马店市平舆县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的调查和研究,得出县域内初中英语新教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中的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测与评定等工作环节。但新教师在对学生能力分析、任务型教学方法选择、跨文化交际知识传授、课堂突发事件处理、课堂小组活动组织、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方面还存在适应问题。此外,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教师自身素养、学校管理、高校培养、教育行政机构入职培训是影响驻马店市平舆县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缩短县域内新教师的教学适应期,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和提高专业素养;学校应加强校内培训、实行有效的师徒制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应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和教育实习的监督管理;教育行政机构应该从制度上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强学校内部入职培训。
刘江岳[8]2014年在《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来自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及学生就业困境加剧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达到专业化水平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在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引下,如何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国际比较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访谈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教育实践的特点,剖析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改革对策建议。本文第二章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以及中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首先从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入手。以社会功能、专业资质、专业制度这叁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确定性毋庸置疑。就中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叁个方面:其一,中学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递进的特点,可以分为新手、适应与调整、胜任、熟练及专家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水平;其叁,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组成。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素养的特质,而专业品质把控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呈现出“叁位一体、密不可分”的特色。中学教师的专业化需要通过职前教育来实现。中学教师职前教育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如何检验培养的结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立足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观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本文第叁章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设定、模式选择、课程设置及对职前教师的资格认证等各个要素进行了概念的厘定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职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标准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培养理念及培养标准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特定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专业准入标准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以及职前与职后的衔接等。课程设置是教师职前教育极为重要的核心部分,课程质量的高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等都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教师资格认证是对培养结果的检验,资格认证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影响到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水准。分析发达国家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对我国能够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考虑到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水平的先进性、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之间的可比性等,本文第四章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叁个发达国家作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国际比较对象,梳理和分析了叁个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制订、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的特点。其中,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分析涉及到相关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本章选取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这叁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对上述国家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作为参照,本文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目标设定、模式设计、课程设置与资格认证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或滞后。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培养理念偏执、培养标准落伍、具体目标错位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培养途径上,存在主流培养模式单一、成熟性欠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少连贯性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某些课程要素的缺失,也有结构方面的不足;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教师资格证书分类不合理,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偏低,资格证书有效期太长,资格认证组织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鉴于上述诸多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教育机构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之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本文第六章对2010年后,我国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方面的改革实践状况予以梳理和分析。无论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还是高校各自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都表明我国在提升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水平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改革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其中显露的不足更值得人们关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比较借鉴,并运用了访谈方法征求了中学一线教师、校长、师范毕业生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本文第七章指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的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指引之下,需要从目标、内容、模式到资格证书制度的整体推进: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职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控性、灵活性、多元性、连贯性,以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特点;在培养内容上应改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增加能够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课程,并对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师资格制度上应增强教师资格融通的合理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专业性。
王玲佳[9]2015年在《初中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只重视英语语言教学,轻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忽略学生的文化体验,这就有碍于学习者多元文化素养(多元文化生存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在初中英语课堂进行英语文化体验教学。文化体验教学有别于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要让学生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文化体验,达成多元文化理解;树立本族文化自信;最终提升在多元文化时代的生存能力。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法,本研究深入探索文化体验、文化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价值及特征;了解了初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文化体验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梳理了文化教学、体验教学、文化体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第二章从哲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角度分析初中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莫兰的文化体验理论为基础,英语文化体验教学也受到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影响。第叁章分析得出初中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生存能力的价值;具有亲历性、个体性、生活性、情感性、互动性等特征。第四章分析了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的问题主要有:观念上认识不清、教学内容不足、教学方法混乱等;其原因包括资源匮乏、评价难度大以及教师素养不足等。第五章依据前文的研究,提出初中英语文化体验教学是一个完整过程;同时从教学途径、文化体验资源、教学评价及教师培训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王园园[10]2017年在《叁峡库区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执行情况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实施至今,基础英语教育课程已经围绕此指南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和变化。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实施,学者们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关注点也从文本的解读逐步转向英语课程标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或执行状况。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的结晶和行动指南,《标准》已在叁峡库区实施多年。而叁峡库区存在地区情况多样、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等实际问题,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进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就需要从本地区这些实际问题出发,来深入探究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为文本依据,立足叁峡库区,以万州区的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就叁峡库区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拟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探索叁峡库区初中执行《义务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情况;(2)分析促进或阻碍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影响因素;(3)提出改进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具体建议。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万州区六所中学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有成绩也有不足。积极的现状是大多数英语教师能够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其发挥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欠缺对《标准》的深入理解与思考;教师缺少有关《标准》系统性的培训活动;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般,未全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效果。如上问题的出现,在课程标准解读层面,受到课程标准文本印发较少,课程标准的细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施层面,受到教师的认同度、理念的把握度和相互交流程度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层面,受到兴趣爱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定向评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教师外学内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能力,实施多元评价新举措,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活动;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叁、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教育监督,完善教学环境和资源,重视对教师课程标准的培训,鼓励教师之间多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研究[D]. 李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
[2].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D]. 秦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3]. 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D]. 张燕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建设研究[D]. 王立忠.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 基于“农远工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D]. 李国文. 河南大学. 2010
[6].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D]. 杜爱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 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适应研究[D]. 任佳. 闽南师范大学. 2014
[8]. 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D]. 刘江岳. 苏州大学. 2014
[9]. 初中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 王玲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15
[10]. 叁峡库区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执行情况调查报告[D]. 王园园. 重庆叁峡学院. 2017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英语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教师专业化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