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社会主义价值复兴之前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提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2)01-0014-06
一 历史反思:资本全球化裂变出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屹立在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公开 问世,又是无产阶级向全世界公开宣布自己的目的和意图,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标志。它 发表以来是人类历史充满惊涛骇浪的150年,马克思主义已由西欧的一个小小学派变成 当今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遍及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现在地球上 。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被撕开一个大的裂口,人们看到了历史的曙光。
马克思在150年前和恩格斯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资本向外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 一体化。全球化资本膨胀的需要产生的结果:“不断扩大的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 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 拓了世界市场,使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 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的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 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 它们在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1](187)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资产阶级在发展生产力、打破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封闭,把 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世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以前我 们往往不愿涉及。但在这第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也暴露出其否定的一面,例如 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工人的劳动时间过长、殖民主义掠夺等。首先对此发起 批判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根本否定,对优越于资本 主义社会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从价值性层面的肯定,迫使资本主义全球化面临反思 与选择。马克思以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摆脱 了空想的性质,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之后的列宁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的形成,促使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革命的巨变,换句话说是,在全球化进程中, 资本主义由自身裂变发展到体外裂变的反应结果,使世界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即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但是,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无产阶级 革命形势沉寂,各种旗号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对社 会主义的前途深深反思。但我们坚信,历史可能步履蹒跚,可能暂时倒退,但前进的步 伐决不会停止。
二 价值反思:社会主义价值的反思与调整
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它“在保证社会劳动力极高发展的同 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3]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中蕴涵着一种价值理想 ,它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最高原则 和最高律令,即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当然我们较多地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超越性,并非说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必须当下即时得以实现 ,而是说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应失落。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可 以而且必须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超越 性的取得,更主要来自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2](281)既要适应正在逐 步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又要体现其发展目标、终极取向,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实精神结 合起来。但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的正确认识,的确经历过曲折的过程。表现在: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自身价值性的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系统工程”,回顾传统社会主义在社会 主义自身制度的建设上,虽然也有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没有很好把握好社会主义价值 本质与制度建设的关系的问题,因而就没有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国内一些学 者认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价值特点包括:(1)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且高于资本 主义的生产率;(2)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3)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4)阶级 差别消灭;(5)国家的功能由国家机器转变为管理功能;(6)实行产品经济,而不是市场 经济。但如果要实现上述的社会主义价值特点的标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并非说 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必须当下即时得以实现,“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失去现实性 ,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可操作的必然性,其结果是分裂或虚假;失 去了理想性,以日常遮蔽,否定最终目的,人类将永远不能得到解放。”[4](284)由此 可见,一种价值观念系统的建构应体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 中,不能偏离最终目标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
(二)错误理解社会主义自身与全球体系的关系
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隔绝,但在主 观上,一味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封闭体系内的自我完善、甚至期望自我扩张的主观 错误倾向还是不能否认的,其结果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致使世纪末社会主义 阵营的瓦解而丧失了大半阵地。例如,列宁深刻领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并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始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发展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模式,前者的实施有效地阻止了外敌入侵与国内叛乱 ,但由于脱离了全球化轨道,已经不再适用于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1921年,列宁毅 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党内对 新经济政策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到斯大林于1929年战胜所有反对派后,宣布抛弃新经 济政策。后来,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割裂了与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的联系,实施高度 集权化的政治经济体制,1952年推行了“两个平行市场”,从此走上孤立发展的道路。 这种违背生产力的整体化和全球化规律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使苏联的工业化得 到高度发展,但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其弊端在日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来,片面强 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否认市场经济的作用,致使苏联在高科技竞争中落后了 ,这也是苏联后来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深层根源。类似的惨痛教训在中国也曾有 过。
(三)错误地批判与排斥符合全球化的规律
这种失误导致我们对市场经济、信息等方面严加防范、排斥与隔离,无法与其它人类 优秀文明成果的接触与交融,而妨碍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完善与进步。纵观20世纪以来的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背离了全球化规律,导致在经济发展、科 技进步、政治民主等方面落后了。这也预示着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同时全球化也为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主要表现为:其一,随着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转变,7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科 技革命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世界各国的联系与普遍交往,军事、政治上 的冷战对抗不合时宜,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有利的外 部环境和宝贵时机。其二,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逐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对社会主义价值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
割裂与全球化的整体关系,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是极为不利,也对社会主义 价值体现与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全球化进程不但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 发展、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更新,尤其是表现在人们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上。改变过去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计划经济才是社 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脱离世界经济的整体化搞社会主义等 看法。全球化进程打破了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人们开始冷 静思考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了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总之,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和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对 社会主义认识论的误区进行反思,并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成熟程度,重新估计资 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完善能力,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否一致和协调,审视这两者的关系转化是否为对抗性矛盾;审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艰巨任务;审视当今全球化过程中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制”竞争的新特点和新表现;审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以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格局及其特点,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认识 到“两制”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将更加长期、全面而主动;“两制”的矛盾与斗争更加 隐蔽、间接和复杂。
三 复兴前提: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价值复兴提供的条件
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一直力求膨胀的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一下子失去约束力,资本主义从来也没有这样获得极其张扬地将自己的制度 和价值推销给全世界的机遇。90年代以来,一个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全球格局正在形成, 即经济的市场化、贸易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的全球化等成为当今全球化的主 导趋势。这些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的观点找到了客观依 据。但是,我们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失败和低潮,并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 思想与价值和实践都失败了。当前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实际上,为社会主义价值 复兴提供前提条件,即物质前提、价值前提、成功经验、动力前提和力量前提。具体地 说:
第一,物质前提——全球化将构成社会主义价值的物质前提
应当客观地看,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资 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它把“一切民族甚 至是最野蛮的都卷入文明的旋涡里了,”[1](189)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并为社会形态的更新准备了物质条件。虽然从过去的100年时间里,历史的进程并没 有完全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前进。资本主义国家显示了出乎意料的“韧性”。它在经 济上所获得的成功和政治上的民主比马克思所预想的更有生命力。但是,全球化是社会 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与人类能动地选择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把世界经济联系成为一 个统一体系,实现经济资本全球化配置,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完成这个任 务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历史终将证明,经济全球化愈发展,就为实现世界性的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准备了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社会的胚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力量。”[8 ]“这是因为,‘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使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带到世界各地,既不断造就了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物 质条件,也扩大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队伍,资本主义私有制终将变成劳动者所有制,社 会主义也将从国家范畴的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范畴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真正的大同世 界。这也就是‘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必然联系。”[5]
所以说,社会主义不再会置身于全球化之外。人类发展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 ”的客观过程中,在当代表现为全球化的趋势。我们看待全球化要把它放在人类过去与 将来的历史长河上来考察,从历史发展之结果上,资本主义的全球联系所形成的世界交 往的普遍发展,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
第二,价值前提——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制造困境将促使人们审视社会主义价值
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gama)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断言,社会主义的失 败证明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但金融市场与资本的全球 化为这些国家塑了一个谁也无法控制的新统治阶级(即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金融的商人); 金融和资本外逃对这些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新自由主义受到国内无情的批判,也受到有些右翼政治 家的反对。布热津斯基说,“建立在自由市场体制上的民主,似乎在当前取得胜利。但 是它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共产主义的失败,而不是由于它成功地表明民主理想放之全球而 皆准。对世界大部分贫困地区来说,民主理想是否行得通还要看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是 否得到提高。……所以更应当说,在意识形态冲突中民主制度的胜利是以美国为首的联 盟对苏联集团的胜利,而不是民主理想本身在全球的胜利。”[6](9)可见,布氏对新自 由主义的胜利没有给予很高评价。
第三,成功经验——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实践为社会主义价值实现带来光明前景
在全球化冲击面前,与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不同,中国主动积极 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前人难于想象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情况下,反思在与资本主义对 立的冷战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进行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当今全球 化世界面前的根本转型,建构中国特色的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理论,中国在 全球化条件下,在发达资本主义强大压力下,在新自由主义强势理论的步步威逼下,不 但没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失败,反而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对 目前中国的国情做出了时空定位,即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它的发展背 景就是全球化的影响和趋势;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显示 出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冲破自身地域的局限性,充分利用 世界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中国目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突出矛盾,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因而中国完全可跨越“卡夫丁峡谷”,却不能跨 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当代全球化时代的本位经济,但它不代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政治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一系列观念变革,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从而为中 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4]正像马克思没有 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一条确定不移的发展道路,而是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一样,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也没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条现成的道路,而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 展提供方法论指导,那就是结合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第四、动力前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不可或缺与不断探索
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价值之不可或缺,表现在世界各国对社会主义思想的 继续探索与思考层出不穷:“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90年代兴起,加上中国改革市场化 的经验,使之进步的历史价值,越来越注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进程中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经历过80年代的危机后,90年代在解决社会的劳工危机、社 会主体多元化的分析以及改变当今西方社会发展观念上,又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在发 达国家又赢得一些新的支持;以及对“第三条道路”的突破,“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的批判,东欧和原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对各种社 会主义思潮的继续探索,欧洲共产党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沉重打击之后,对社会主义问 题和本国道路的重新探索等。这些思潮虽然形形色色,但他们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对社会 主义价值性的不可或缺。
第五、力量前提——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形成反对它的全球力量
在上两个世纪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扩张中,毫无例外地迫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放弃自己 的传统而加入资本主义体系和现代社会之中。全球市场的冲击,全球化中存在严重的不 平等是铁的事实,正如由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15国集团领导人于1998年亚罗会议中指出 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工业化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他们的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是不一致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1990年美国、欧洲、日本占405家,到了1997 年,西方经济则占了99%。“全球化”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许多弱小国家为增强自己的生存 能力和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能力,往往以地理、文化等共同因素进行区域国家的联合 。
全球化经济意味着民族国家丧失奉行独立的经济政策。不仅社会主义被排除了,而且 许多为欧洲的社会党所支持的社会民主福利政策也难于维持与继续。我们关心的问题是 ,在当今世界民族解放斗争中,如何能在与全球市场这一庞大力量的较量中取胜?在亚 非拉乃至苏东许多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体系带来的是贫穷和冲突,即使是在富裕的和 工业化的国家,贫穷和剥削仍然存在。因此,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将最终产生反对它 的全球力量。反抗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它们将会成长并最后传播开 来。社会主义仍然是新世纪的使命。这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这一信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理论,即社会主义将是历史自身运动的产物。在21世纪,我们将看到超过这一历史 阶段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价值的复兴。
收稿日期:2001-10-08
标签: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