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是一个过程,是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实质是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市场取代国家计划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市场化程度是对某一时期资源配置状态的一个客观描述量,即某一时期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市场而不是国家计划手段实现配置。本文首先对以往关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估算作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新的估算指标体系,探讨中国的市场化及市场化程度问题。
一、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估算的回顾
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估算,有许多学者做过探讨。总的来说,存在两类估算市场化程度的方法。
第一类是单独就市场化程度的估算建立一个估算体系。这类方法有四种具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为代表的所谓“窄派”,认为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宜高估,并就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问题从劳动力的市场化、资金的市场化、生产的市场化和价格的市场化四个方面估算,得出1994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足35%的结论。第二种观点是以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为代表的所谓“宽派”,对包括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商品市场化程度以及包括劳动力和资金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分别进行了计算,进而对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得出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为65%的判断,意味着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我国已接近准市场经济国家。第三种观点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的研究成果《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从反倾销的角度出发,将市场经济概括为五大因素标准(政府、企业、生产要素、贸易环境和金融参数),用5大类、11小类、33个指标估算中国2001年的市场化程度为69%,得出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第四种是计委江晓薇、宋红旭提出的市场经济度概念,用一套包括企业自主度、市场国外开放度、市场国内开放度和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得出我国市场经济度为37%。
第二类是在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将制度变迁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时,将市场化程度作为衡量制度变迁的指标之一加以估算,也有三种代表性的方法。第一种是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在做制度变迁、二元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的计算中,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市场化程度。第二种是学者汪淼军用非国有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占社会总资本存量的比重、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非农业部门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算术平均值这一指标表示市场化程度等等。第三种是樊纲、王小鲁等学者将中国的市场化指数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五类23个指标表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表示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对于衡量和估算市场化程度的指标的确定,上述学者的概括各有侧重。顾海兵教授偏重生产要素的分析;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结合了生产流通环节和生产要素两个方面估算;李晓西侧重反倾销和贸易的角度;计委江晓薇、宋红旭则用宏微观指标,包括开放度来衡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刘元春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市场化程度不能够全面概括中国的经济诸领域的市场化,抽象过程中发生了遗漏。中国的市场化不仅仅发生在投资领域,而且在流通领域也发生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即原来通过计划划拨、内部转账部分实现的商品销售转而通过市场实现。可见,仅用投资领域的市场化表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不够的;在汪淼军的市场化指标中,我们不难发现,非农部门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两个用来反映工业化程度的指标被作者用于描述市场化程度,这是对我国转轨理论把握得不准确所致。
我国的制度转型由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容组成: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即市场化;二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即工业化;三是从古典的社会主义向市场社会主义的转型。中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转型过程,是属于制度转型的第一个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重点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深层次制度转型。中国是在经济市场化转型的同时进行着工业化,前者是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宏观性质;而后者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过程,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产业中观概念。所以,对于农业劳动力相对下降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只能反映工业化程度,与市场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新估算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国内、国外市场发育四个领域的重大变革。相应的,本文主要用以下四个指标体系衡量和反映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1.政府职能转变程度。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也是政府逐渐转变职能,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配置者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者的过程。1978年到2001年,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多的是适应微观经济主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渐进性和局部性特征。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政府职能转变有了必须执行的时间表,客观上推进了政府转变职能的进程。借鉴世界银行和国内相关学者及研究机构的有关统计指标,用以下五个指标测度:(1)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政府更多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出现,2003年该比重为7.8%;(2)经济活动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重越小,说明政府更多地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2003年该比重为40.6%;(3)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该比重将逐渐达到一个高点,然后逐渐下降,2003年该比重为10.7%;(4)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12.6%;(5)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4.8%。同时考虑到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补贴、各项法律法规的大量出台,尤其是《行政许可法》的正式施行,中国政府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并在继续转变中。参考李晓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评分标准,综合各方面因素,2003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程度为60%。
2.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程度。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即经济体制改革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来获得增量资源,从而对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触动,达到以增量改革促存量改革的目的。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意味着整个改革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中国经济的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的过程。采用五项指标反映:(1)非国有经济新增产值占GDP的比重,由于统计资料所限,用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该比重1978年为22.4%,1995年为66.0%,2003年为62.5%,整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的;(2)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反映作为资源投入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从国有部门逐渐向非公经济部门转移情况。该比重1978年为21.7%,1995年为40.9%,2003年为73.2%,整体趋势是逐年增加的;(3)非公经济资产投资占全社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于统计资料所限,用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表示。该比重1980年为18.1%,1995年为45.6%,2003年为61.1%,整体趋势也是逐年增加的;(4)非国有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84.4%;(5)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2003年该比重为66.9%。以上五个指标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反映市场化的进展状况,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在某些提供公共产品或存在经济外部性的部门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以上五个指标与市场化程度并不是线性正相关的关系。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逐步深入,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以上五个指标会稳定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变动。
中国的市场化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通过以“增量发展”为主的私人财物原始积累相对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较大的规模。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作为存量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改革势在必行,其对于构建市场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有资产的属性是通过股票上市的途径实现的,可用国有企业上市可流通资本额占整个国有企业资本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国有企业产权属性的改变,具体指标为国有企业上市可流通股本占国有企业总资本的比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只有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多家投资主体。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由政府持有,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占全部股权的54%的现实,2003年该指标为25%。综合各方面因素,2003年中国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程度为62%。
3.经济的国际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可以促进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也反映了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经济的国际化主要用以下三个指标反映:(1)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03年该指标为60.1%;(2)资本依存度,利用国际资本总额占GDP的比重,2003年该指标为4.0%;(3)对外贸易自由度,用总体关税水平来反映。该指标越低,一定程度上表示一国贸易自由度越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平均在5%,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4%左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1986年的总体关税水平为42%。为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1994年以来,中国在不断降低关税的基础上,承诺将90%以上的产品的关税上限约束在35%的水平上,5年后进一步降至30%。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低到12%。2003年该指标为10.3%。2005年1月1日中国进口关税降为9.9%。如果以2005年的9.9%为目标,2003年的关税市场化程度为98.8%。但是,对外贸易的自由度不可能仅用关税一个指标得到完全反映,还涉及到出口补贴、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以及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等。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2003年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为43%。
4.国内市场发育程度。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就集中体现在要素市场化上。可以说,要素市场化是市场化程度加深的表现。所以,本文采用产品市场化和生产要素市场化两个指标衡量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产品的市场化用社会商品销售额占GDP的比重、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如数据可获得,非政府行政控制定价的商品实际增加值占生产环节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也应考虑),2003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84.81%、69.3%和64.7%。
综合上面三个因素,2003年我国国内产品市场化程度为72.9%。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用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四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来衡量。在资本的市场化方面,我国的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来说比较滞后,间接融资比重大,计划色彩较浓,而这又大大影响了其它改革的进展和预期可取得的成效。2003年非国家银行发放的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为30.8%,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52.9%,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占总融资的比重7.1%,综合考察,2003年我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30.3%。土地的市场化集中体现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全国土地拍卖的面积和金额的数据,所以本文的生产要素市场化中暂不涉及土地的市场化。对于劳动力市场化问题,统计年鉴中可查到的有价值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重13.9%,另一个是市场化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10.6%。考虑到真正市场化的劳动力应具有参加失业保险的特征,所以,此处取2003年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比重指标13.9%作为200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技术的市场化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2003年该比重为0.8%。按照资本、劳动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确定资本、劳动和技术在生产要素整体市场化程度中的权重分别为55%、8%和37%。2003年我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17.8%。综合产品市场化和生产要素市场化两个因素,权重各为50%,2003年我国国内市场发育程度为45%。
市场化程度的估算权重的确是个难点,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确立、国内市场的发育和经济的国际化同时进行,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市场化程度。所以本文采用四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粗略估算2003年中国市场化程度为53%。
三、讨论与启示
1.关于市场化程度估算的准确度的讨论。本文估算的是中国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只是一个量的估算,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质。一方面,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一些重要的指标不得不舍掉或用相近的指标代替,这样就造成市场化程度估算上的人为误差。另一方面,概括的指标体系本身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市场化程度,造成市场化程度估算的系统误差。所以,关于市场化程度的估算,不论构建的指标体系多么完善,都不能准确反映市场化程度,只能是近似估计。
中国市场化程度估算指标归类表
政府职能转变程度(60%)国内市场发育程度(45%)
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产品的市场化(72.9%)
经济活动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社会商品销售额占GDP的比重
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批发零售贸易也购进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生产要素的市场化(17.8%)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程度(62%) 资本(30.3%)
非国有经济新增产值占GDP的比重
非国家银行发放的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
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比重
非公经济资产投资占全社会资产投资的比重 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占总融资的比重
非国有企业社会消费品率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劳动力(13.9%)
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重
国有企业上市可流通股本占国有企业总资本的比重市场化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经济的国际化(43%)技术(0.8%)
贸易依存度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资本依存度
对外贸易自由度
2.现有市场发育程度下政府职能的再认识。市场化程度的值并不是越大越接近于1越好,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也只是在75%-90%之间变动。而且市场化程度越高,进一步市场化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就越多,难度也就越大。与市场化的大小紧密相关的问题就是国家与市场的边界问题。不同模式的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国家与市场的互相作用来决定的。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国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中,国家不仅仅保护产权,进行宏观调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在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只需保护产权,而且进行宏观调控,维护经济的稳定;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国家是“守夜人”,主要承担制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已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我国入世已三年,政府职能的转变已不仅仅是一个自发的与市场、与企业的你进我退的过程,而是必须按照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带有一定“计划”色彩的执行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有更多的外部压力。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的终极目标是政府只管价值不管实物;只管总量不管结构;只管宏观不管微观。这是比较极端的观点。事实上,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成为服务型政府,在微观竞争性经济领域政府必须退出,政府在产权制度的确立、非公经济在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国民待遇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公共部门,政府的目标是实现4E,即经济(Economic)、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和公正(Equity);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尤其是国有企业距离清晰的产权和独立的市场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这主要体现在资本项目在国家间的流动还很少。可以说,中国下一步的市场化将更加艰难,市场化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因为存量的改革是质的改革,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集团和多年堆积下来的难点,如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以及政府进一步转型等。总之,中国市场化还需向着建设以4E为目标的服务型政府、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市场成为起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成熟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提高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目标努力。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
品种国际计量单位 2005年2月份平均价格比上月同期增减(%)比上年同期增减(%)2005年3月10日价格国内计量单位 2005年2月份平均价格2005年3月10日价格
路透社社商品指数1931.9.18-100
1640.19
3.75
-4.03
1684.90 1931.9.18-1001640.19 1684.90
道-琼斯新商品指数(现货)
1974.12.31-100 201.193.75
12.02
216.83 1974.12.31-100
201.19
216.83
道-琼斯新商品指数(期货)
1974.12.31-100 149.642.71
6.32160.120 1974.12.31-100
149.64
160.120
1
玉米美分/蒲式耳 201.900.96
-28.77 208.75 元/吨 657.88
680.23
2
原糖美分/磅 8.87 -0.50
57.93
8.97
元/吨 1618.36 1636.85
3
木材美元/千板英尺
395.128.57
5.93395.00 元/立方米 1385.74 1385.40
4
棉花美分/磅 46.60 1.46
-31.46 52.65 元/吨 8503.90 9607.58
5
天然橡胶新分/千克
208.086.11
-4.09
215.50 元/吨 9400.72 9736.67
6
原油美元/桶 47.17 6.44
52.71
52.66 元/吨 2857.90 3190.66
7
柴油美元/桶 58.95 9.74
46.83
66.40 元/吨 3659.52 4122.10
8
航空煤油美元/桶 55.32 9.52
48.58
65.00 元/吨 3557.87 4180.45
9
石脑油 美元/吨 410.338.85
32.30
461.11 元/吨 3396.19 3816.75
10 汽油美元/桶 55.43 16.71 39.81
63.00 元/吨 3899.71 4432.49
11 铜 美元/吨 3295.58
3.83
18.94
3374.50元/吨 27276.83 27931.75
12 锡 美元/吨 8191.54
5.80
22.52
8535.00元/吨 67799.73 70646.76
13 铅 美元/吨 985.122.79
10.33
1020.00元/吨 8153.60 8442.85
14 锌 美元/吨 1340.81
7.58
23.01
1416.00元/吨 11097.60 11720.66
15 铝 美元/吨 1907.65
3.56
12.98
2022.00元/吨 15789.27 16736.70
16 镍 美元/吨 15537.69 6.74
2.4516050.00
元/吨 128602.37132850.67
17 黄金美元/金■(原文不清)鑫司
427.170.68
4.89440.70 元/克 124.71
128.67
18 白银美分/金■(原文不清)鑫司
717.088.42
11.28
747.00 元/克 2.0942.181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张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