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图为载体论文_于明凤

以地图为载体论文_于明凤

济南第二十六中学 山东 济南 250021

【摘 要】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结合地图来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地图;分析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地图来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以地图为载体,设计问题的实例,以达到更高效的课堂效果。

一、利用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

如:分析中国的位置时,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提出问题: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2、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3、高、中、低纬度划分界线是什么,并说出中国所处纬度范围?4、五带划分界线是什么,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5、结合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中国在亚洲的什么部位、太平洋的什么方向?6、列举还有几个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展示渐进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对比分析、合作探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智能的培养。

二、利用地图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公转图”,探究:济南冬夏季路灯开关时间一致吗?城市的路灯开关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于是学生产生质疑,这与地球公转有怎样的关系?促使着学生去解疑?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建构了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建构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地根据教学目的,创建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询问题解决的办法,培养独立探索的精神。

三、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针对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地理教材的展现方面,要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如:讲到中国辽阔的疆域,我国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出现典型的自然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怎样让学生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呢?我展示“一幅中国疆域示意图”在中国东西南北四个端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最北的小明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最南端小美只穿着单薄的裙装。黑龙江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新疆的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中国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如果学生自主不能完成,就要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四个小孩形象服饰及行为表现,不仅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深刻体会到隐含的地理信息。

四、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如:在“南极洲”一节教学中,学生课前已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展示“南极地区图、南极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组建一支考察队,作为南极考察队的成员,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请你说说携带上述物品的理由。上述问题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呢?学生的回答,“老师,应该带指南针、帐篷、羽绒衫、防冻霜”;“老师,应该带手电筒,那里有极昼极夜现象”;“应该带破冰工具、雪地车”;“带上墨镜,墨镜可以防风;可以防止眼睛被白雪反射的光芒灼伤,还可以防止南极强烈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从学生回答看,学生获取了远比教科书上丰富的关于南极的信息,学生获得的是“鲜活”的知识,而不是“死”的书本知识。学生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很大的开放性,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五、注意把多种教学地图组合使用

地理事物本来就是综合的,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地理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时,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的分布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找出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图例,很轻松的找出稠密区和稀疏区,关键是学生要把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布叠加到地形图和气候图中相应的位置,从而分析出影响因素。又如:在总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含义时,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图”,提问这四幅图展示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并描述出来。学生很容易的把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归纳整理,并能形象的记忆。

以上是我对地理课堂中地图与问题设计的有效结合的浅显认识,更多的经验还需在以后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孙家镇.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大教育出版社.

[2]张行涛.问题解决螺旋式提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于明凤(1973年11月),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论文作者:于明凤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以地图为载体论文_于明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