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论文_高煜坤

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论文_高煜坤

安徽长之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要求对国家的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目的是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在规划形成的早期阶段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现状;新发展

1、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管理当中处于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为环境问题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没有真正成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遏制环境状况恶化的制动器。总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尽早尽快修订和完善环评类法律法规。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过去主要开展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虽然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其局限性也渐渐显露出来,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只能对项目做一种被动的反映性评估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规划实施后,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开展的,只能对有限范围内的选择方案和缓解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价。因此,它本质上是“规划后评价”,只能对发展项目做一种被动的反映性评估,而不是主动的前瞻性预测。受政策、计划和规划的限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发展项目规模、选址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具体的污染状况提出一些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很难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环境策略。

2.2 难以考虑项目诱发的或间接的环境效应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以“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呈线性关系”这一假设为基础的,认为多个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单个项目环境影响的算术总和。而实际的环境影响与开发活动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不同开发活动之间会产生累积效应或协同效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比较注重减少某一开发活动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忽略了多个项目的协同效应,也难于考虑诱发的或间接的环境效应。

2.3 难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过程中,规定了“符合规划”的原则。但是规划本身却没有做过环境影响的论证。大多数情况下,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始时,项目的选址、规模、施工方式和生产工艺等问题都已初步确定,此时依据科研报告开展第三方评价导致某些关于项目选址、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替代方案很难再加以考虑,推荐的减缓措施也是相当有限,一般限于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层面。

2.4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不尽如人意

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一个循环和补充的过程,各个步骤的开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的反馈机制,每一个环节失控都会影响到环境评价的整体质量,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现实中受资金和时间的制约,许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会简化评价的环节,压缩相应的评价工作量(比如现场踏勘、监测等),这不仅限制了数据信息的收集量和可信度,也影响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质量。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思路

3.1 建设可供选择方案,弥补环境评价制度缺陷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当前的形势下主要存在了几点缺陷,包括可供选择方案、公众参与、补办环评手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公众问题而言,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可观的,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成果都不错,对补办手续的问题处理经验也是很丰富的,而且,这还仅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容易。相比公众问题和补办手续而言,可供选择问题的探讨就要贫乏的多了。但是实际上,环境影响的评价核心就是可供选择的方案,所以相对应的制度也就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基本制度,自身独立性的存在价值和对环境评价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

3.2 建议公益诉讼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保障

我们所说的环境公益诉讼就是指目的为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利和其他的相关的权利所进行的诉讼活动。它是用来保护我国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环境私益诉讼的。在当今,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主要是依靠了行政手段的。为了维护环境公益,必须要通过监督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影响评价制度。如果我们从权利保障的角度来思考,诉讼无疑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权益的最为有效的形式,环境权益的维护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下也不例外。公众的参与和环境保护团体,在经济管理、科技、信息等方面,相对于污染企业和行政机构而言,公众参与在信息知情权、公众参与权、表决权等方面必须要得到来自于司法的保护保障。

4、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新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和清洁生产

4.1 战略环境评价(SEA)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高潮的出现,人们开始关心一些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这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使各国政府及广大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加强管理、预防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亦得到了一次色跃性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机构设立、环境立法、环境评价方法学等得到较大的发展。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并开始在规划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至80年代末,产生了战略环境评价(SEA)。90年代,跨国、跨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关注,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主要方面,即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战略影响评价理念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接受。这导致了所谓“第二代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逐渐形成,其有利于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反映了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升华。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理念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

目前,战略环境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区域性组织和某些国家对战略环境评价进行了确认和具体应用,涉及到国家和区域以及某些区域的法规、政策、规划、计划等。在研究方面,个别国家已开发了自己的“战略环境评价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运用模型和数据库组成综合系统,用以预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2 清洁生产。

工业化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这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明。200多年来,工业化发展以无限度地消化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确实为人类创造r极大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固有的工业化发展横式。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源和环境问题使这一固有模式产生了动摇,人们开始强调,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有效地控制污染。80年代以来,人们的认识已上升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认识到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污染单纯的“终端治理”治标不治本模式的人力物力投人大、经济负担重、浪费资源等弊端显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重新审视了他们的环境保护历程后,发现共D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清洁生产战略由此产生。

5、结语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考虑,以公布名录的方式,对各项目的环境影响实行了分类管理。除此之外,根据各相应环境影响轻重的分析,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些规定,使得很大一部分对环境影响不大,不必进行评价的建设项目免于繁琐的审批审核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进程速度。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单位实行审核审查工作。并详细的、着重的规定了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蒋希利,张亚强,马红霞.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11(2).

论文作者:高煜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论文_高煜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