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绩效评价_业绩评价论文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的业绩评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权论文,公司股票论文,业绩论文,评价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现状及问题

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于,用正确的方式实现正确的激励。那么,在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正确的方式”主要就是如何评价激励对象业绩的问题。业绩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业绩指标的选取,即选择哪些指标评判高管人员业绩。在目前已经正式发布股权激励方案公告的40家上市公司中,除中信证券、中化国际等极少数未确定业绩指标外,其他公司均有明确的业绩衡量指标。经理人激励的潜在业绩基础包括会计业绩(以盈利能力为代表的会计指标体系)和市场业绩(以公司股价为代表),在美国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中,市场业绩是决定性指标。

我国现阶段基本采用会计业绩基础,从业绩衡量指标的数量看,大部分公司采用2至3个指标,这些指标集中在规模扩大、盈利增长和盈利质量等方面。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间业绩指标选择的关注点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

第一类,以短期盈利的规模和盈利质量为目标,将指标锁定在激励对象行权的前一年度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如中捷股份、南玻A、泛海建设、晨鸣纸业、美的电器);

第二类,关注盈利增长,以净利润增长率为目标(如上海家化);

第三类,同时关注公司的规模扩大和盈利增长,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为业绩标准(如伊利股份);

第四类,以长期盈利的规模和盈利质量为目标,关注股东投资的回报质量,以激励对象行权的前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作为业绩标准(如中兴通讯)。

股权激励计划若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必须以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为前提。上市公司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业绩指标较单一且局限于会计指标。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体现高管人员对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追求,体现公司可持续增长甚至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要求。任何单一财务指标都是不能完全或者同时体现上述要求的,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判断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单一业绩指标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调整,从而达到其行权条件。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基本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资产净利率/(1-资产负债率)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收益指标的控制和调整。具体手段包括:①利用调整收入确认的时间或者虚拟交易制造收入等方式改变收入调节利润。②提前确认费用、费用资本化或递延当期费用的方式,控制费用调节利润。③通过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收购兼并以及对外转让资产等方式,实现资产重组,利用其中的交易时间差或不等价交换确认暴利、实现利润转移。④关联交易。⑤资产评估消化潜亏。⑥亏损清洗等等。

第二,传统利润指标的计算没有考虑核算股本资本的成本,从而忽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

第三,利润增长并不等同于公司价值的提高,企业花钱买利润的情况客观存在。盲目追求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所要求的行权条件,满足于行权的前一年度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会导致企业顾及短期利益提高资产负债率,而忽视财务风险增大的消极影响。

第四,单一化指标设计,没有考虑到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平衡。在一个“强势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包含了公司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全部信息的“股价”,可以充分反映和用于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美国的上市公司在推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过程中,就是选择了股价这样的市场业绩,尽管美国的证券市场仍然充斥着许多问题。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存在着“政策市”和“消息市”的影响,离“强势有效”相去更远。因此,单一的股价指标无法反映公司真实价值,股票价格不仅信息含量不高,而且还受噪声交易者的干扰,以及众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环境下推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单一的会计业绩指标或是单一的市场业绩指标,都没有考虑到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平衡。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控股股东都具有产业背景,他们更关注盈利及其持续性;但中小股民更多关注股票市场表现,如果指标设计上只有财务指标而无公司市场表现指标,则很可能出现大股东以牺牲股价为代价获取利益的状况。目前已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中,鹏博士、宝钢股份将公司市值或股价作为限定条件之一的做法是相当可取的。

二、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中业绩指标的改进

(一)指标选取应顾及企业盈利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高、风险控制三者的平衡

公司价值来源于盈利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高、风险控制三者最佳组合(如图1),三者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公司着眼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和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公司规模的稳步扩大是公司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但规模增长不是最终目标,规模增长的同时伴随盈利能力增强时才具有经济意义。盈利规模增长和盈利能力提升是出资者和管理者共同追求的。但是,国内外公司经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公司经营是做强做大、而不是做大做强,意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增长是冒险行为,就像高速路上超速行驶的汽车。因此,业绩指标设计上不仅要兼顾盈利增长,还要考虑股权资本创利能力的提高以及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图1:盈利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提高、风险控制三者的平衡

(二)关键业绩指标设计

对不同的上市公司而言,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下的业绩指标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各上市公司应该在基于上市公司共同特征选用共性指标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补充相关指标。

就共性指标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协调要求同时将公司的盈利表现和市场表现作为高管人员股权支付的业绩门槛。盈利指标体现了管理人员以往努力的成果,对管理人员来讲具有可控性,科学的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包含了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股票市价将企业置身于整个证券市场之中、作为证券市场的一员进行评价,具有综合性。

1.净利润或经济增加值(EVA)

(1)净利润。净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剩余额,尽管它没有扣除股权资金成本,不像经济增加值(EVA)那样更客观地反映价值创造,但它更具刚性、企业及行业间的可比性。净利润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其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都较差。为了使净利润具有横向和纵向对比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净利润进行业绩评价时,应将净利润转化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是缺一不可的。反映盈利规模变化的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体现了管理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风险评估、决策视野和掌控能力的组合,它是企业业绩的基础。但盈利规模的增长本身不能等同于价值创造,不能等同于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只有在盈利规模增长的同时,股权资本的收益率不低于股权资本的成本且收益率随盈利规模的增长而提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东财富增值。否则,如果只考核净利润增长率而不考核净资产收益率,高管人员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会产生再融资偏好,以投资拉动利润、以牺牲净资产收益率为代价来提高净利润增长率。将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高管人员业绩评价的指标,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基础的净利润必须是正常经营所得,应该剔除如下因素:第一,与正常经营活动无关但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因为这种偶然的损益不具备盈利的可持续性;第二,当年因股权投资、并购等行为产生的收益,例如,投资成本小于所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而增长的当年利润、非现金资产投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而产生的利润、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报表增长的被合并方利润等;第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由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而引起利润的波动,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对利润的影响等;第四,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而产生的不具备现金流的利润。

②指标值的确定不仅要参考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还应该考虑公司战略对指标的影响以及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③对于亏损上市公司,应当将目标减亏额、减亏率及其与同行业平均亏损水平比较来确定业绩评价指标。

(2)经济增加值(EVA)。EVA可以用下述公式表达:EVA=(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成本率)×投资成本。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企业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途径,关键在于使资金使用效率的增长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可以以经济增加值替代净利润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基础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经济增加值规模增长速度和单位净资产创造经济增加值的能力来作为盈利能力的业绩门槛。EVA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的成本,还考虑了股权资本的必要回报,表明了一个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所创造或损失的股东财富数量。经济增加值指标与净利润指标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EVA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是EVA指标最具特点和最重要的方面。只有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业绩指标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那些盈利不足以弥补权益机会成本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耗费股东财富。只有企业的收益超过企业所有资本的成本,才能说明经营者为企业增加了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传统的评价指标如会计收益、剩余收益由于是在通用会计准则下计算而来的,因此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会计失真,从而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而对于EVA来说,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依然是进行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它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通用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②EVA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指标有助于管理者将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融入经营决策中。企业的价值创造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未来利润能否超过资本成本,企业EVA业绩持续地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所以,应用EVA有助于企业进行符合股东利益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例如,企业可以利用EVA指标为其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配资本提供正确的评价标准,而使用会计利润和投资报酬率指标可能导致资本配置失衡,前者导致过度资本化,后者则导致资本化不足。

EVA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而是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因此,应用EVA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新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济增加值与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不同,它是企业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剩余收益,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以谨慎的态度提供报告使用者决策所需的信息,与EVA管理所要达到价值创造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将会计利润调整为经济增加值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会计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还必须对依据会计准则计算会计利润的一系列收支项目进行调整。

①调整因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利润及资本占用的低估

从决策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应遵循谨慎性原则。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宁可低估企业资产不可高估资产。会计上的资产并不是某一主体可支配的全部经济资源,而仅仅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并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那部分经济资源。按照会计中资产的定义以及据此确立的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有些投资被排除在资产之外(如属于研究阶段的研究开发费用、员工培训支出),而有的则因摊销而使价值减少(如使用寿命可确定的无形资产摊销)或因预计损失的提取而减少账面价值(如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等。这些做法一方面使当期利润减少,另一方面使据以计算资本成本的资本占用数额减少,无法直接得出内在的经济增加值。

②调整因会计政策选择造成的影响

为了达到在通用会计准则指导下各会计主体提供客观、公允会计信息的目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对企业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规定若干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所得税核算中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发出存货计价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在备选方法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达到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供真实经济回报的目的。在EVA计算中,需要对利润核算中的某些会计方法进行调整,就理论而言,这样的调整可能涉及100多项公认会计准则核算的会计处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需要进行5-10项重要的调整就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程度,如表2所示。原因在于:在某一企业,并不会发生需要调整的所有事项和业务;即使发生了某一需要调整的事项和业务,也必须按照成本效益法则和重要性原则确定是否要给予调整,具体包括:这项调整对EVA的计算是否有重大影响,如果数额较大则应该调整;管理者是否能够影响与这项调整相关的支出;这项调整对执行者来说是否容易理解;调整所需的资料是否容易取得。

2.股票市价

净利润不受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能够客观衡量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但是,净利润具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易受管理人员操纵;二是具有片面性和滞后性,它不能全面反映高管人员本期所做的所有努力。例如,广告支出、研究开发支出能够增强公司长远利益,但会减少当期利润。如果仅以净利润为考核指标,会出现高管人员为获得股票或股票期权而牺牲公司长远利益。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股价能够反映高管人员过去和现在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预期回报。尽管股价与财务指标具有相关性,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股价,但事实证明,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具有价值发现功能的,有自己的预期和估值标准,一旦预期形成,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管理层对财务指标的操纵,让股价比较真实地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另外,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利益关注点未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如果不将股价作为激励和约束高管人员的手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高管人员为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价、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局面。因此,在确定高管人员业绩评价指标时,应该发挥股价的价值发现功能,将股票市价作为衡量管理人员业绩的标准。股票市价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指标,公司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股票收益率和最低股价水平(即在N年的业绩考核期,P[,n]≥P[,n-1]或P[,n]≥P[,0])。深万科在3年考核期中每年“年均股价高于上一年年均股价”、宝钢股份“自限制性股票授予次年至解锁期末,任意一个会计年度的公司总市值平均值,必须达到或超过符合条件业绩年度的公司总市值平均值,方可按规定解锁。”的做法,在将股票市价纳入业绩指标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

(三)指标值标准的确定要突破企业自身历史数据的视野出资者、社会公众和管理者对指标值的确定具有较大争议性的原因在于参照值的不同。出资者往往从社会平均利润和行业平均回报角度衡量公司业绩,而管理者则以本公司历年财务数据为参照值,衡量自己的业绩。因此,管理者有借助来自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想方设法压低指标值的倾向,而出资人有获得超额收益(超过全社会或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愿望。这一问题无法单纯通过双方博弈来达到利益均衡,以行业均值作为对照物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指标值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标签:;  ;  ;  ;  ;  ;  ;  ;  ;  ;  ;  ;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绩效评价_业绩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