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机制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机制论文,区域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今科技与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创新,我国要抓住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使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加强,目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是发挥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潜力,协调各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有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机构,它们是参与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其中,企业是直接参与创新活动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的中心位置;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直接参与创新,但创新成果主要是通过企业进行转化并实现;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主要是为直接的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条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与联合。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结构见图1。

图1 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结构

一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是1992年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Cooke)教授最早提出,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另一个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sheim,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撑机构围绕的区域集群(Asheim和Isaksen,2002)[2]。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关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梁凯(2005)[3]根据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行为主体及其各自所起的作用,提出对各行为主体的角色定位可以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使体系建设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曾小彬、包叶群(2008)[4]较全面地研究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4大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王东武、张俊(2008)[5]从分析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应对措施。颜慧超(2007)[6]研究了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连接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完成知识传播,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等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国家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虽然已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已初步建立,但尚没有形成一个内部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不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也不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学习积累。因此,探讨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对推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架构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同的创新动力,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创新体系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区域市场间的竞争以及国家的创新引导;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区域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流动以及地方政府的引导。

图2 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战略框架建设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部环境和创新产出。创新主体指直接从事创新活动的创新主体以及对直接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起支撑作用的主体。直接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起支撑作用的主体包括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核心资源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是资金。创新人才和多渠道的创新资金的投入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区域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的支撑要素,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硬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的科技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软环境主要指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区域创新环境是各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及相互作用的支撑,只有不断改善环境,才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升级。外部环境是各种外在因素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的影响。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政策、其他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国际创新环境等对本地区创新活动的影响。创新产出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体现,它以知识创造、资源共享、协同合作以及资本社会积累等形式直接体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

三、企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同时也是自主创新行为的核心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经济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体现。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就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所以,要促使企业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其发展的突出位置。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其主要标志是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自己的知识产权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企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如企业技术中心等),并拥有占企业总人数相当比例的科技人员来进行创新。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如企业通过委托课题的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研课题,来弥补企业科技资源不足。企业还可以通过吸收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等创新成果,将其产业化、市场化,以达到转化知识创新成果、共享关键技术创新以及共享集成资源的目的,从而收获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企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见图3。

图3 企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四、高校、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而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样也越来越依赖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所以高校与科研机构是重要的知识创新基地,是创新的源泉。

(一)高校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高校的任务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以及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主要通过大众教育,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创新资源,以承担各类课题等方式参与创新。课题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委托,通过与企业、政府的合作,集成创新资源,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型人才,来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和企业为高校提供课题资源的同时,政府提供创新环境与条件,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因而,从另一方面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又为高校提供了优越的创新环境。高校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见图4。

图4 高校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二)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科研机构主要进行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一些行业性的科研机构,具有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优点,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自主经营的研究与发展机构,它们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具有创新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研机构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前瞻性、应用性以及公益性的课题进行研究,或与高校联合加强课题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同时,科研机构与企业和中介机构联合,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转化创新成果。有些科研机构转制为委托服务机构,更有利于与其他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知识的转移扩散,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7]。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见图5。

图5 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五、政府、中介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政府和中介机构虽然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但它们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直接创新主体连接的纽带,为直接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服务条件和重要支撑。政府和中介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见图6。

图6 政府和中介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

地方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主要支撑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即在国家宏观管理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促进本地区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为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应特别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进步的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法制环境。同时,还应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基金,加大区域内产学研联合的扶持力度,从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若政府管理适中,可以较大程度促进其他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反之也可以阻碍它们的自主创新活动[8]。

中介机构是衔接区域创新体系各创新主体的重要纽带,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桥梁。中介服务以加快信息资源的流通和整合社会资源为手段,来实现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同时为创新活动提供各种需要。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经纪人组织、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科学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促进中介机构服务系统成长的政策方面,主要是对信息业、咨询业、教育培训业、技术服务业、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激励政策。

各类中介机构主要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直接创新主体提供转移和扩散科技成果、人员培训、管理咨询和资金融通等服务。在技术咨询服务中,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工程咨询机构依托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方面不断探索,取得较好成效。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融资服务机构和担保机构等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

通过对各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能有效地实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创新主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就要从区域创新主体入手,从区域自身的角度考虑区域的发展。可以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牢固确立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地位;构建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重点的技术源生产体系,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构建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机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构建以政府为导向的宏观管理战略体系,全面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引导和管理职能。这些举措可以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为贯彻“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完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作出一定的贡献。

标签:;  ;  ;  

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机制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