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论文_汪琦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论文_汪琦

身份证号码:50022119860409xxxx

摘要:地震灾害对于世界各地都是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而且危及到人们的安全。我国国土宽阔,有的地区正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环境复杂,地震灾害频发。又因我国人口密集高层建筑物繁多,所以地震灾害的发生对于我们的影响更为严重。本文对房屋建筑结构在抗震方面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基于抗震的设计原则和意义提出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应用

引言

地震对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攻击,而大多数悲剧的发生是因为地震中房屋坍塌而伤害居民。而在房屋建筑结构中添加房屋抗震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降低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减少伤亡人员的数量,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业应该重视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房屋的质量和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最大化降低地震的危害。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的意义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不仅要外形美观,更重要是的要具有安全性,抗震设计就是这一点的重要体现,彰显了房屋居住的安全性能。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人们也更加关注房屋建筑的质量,平时生活居住娱乐的场地都离不开房屋建筑,房屋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能直接提升房屋的稳定性抗震性,对于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减少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和损失,作为人们坚固的保护伞。即使在不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抗震设计也能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使其经济价值最大化,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降低了工程成本,使建筑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依据

在开始设计房屋建筑结构之前应该选择好建筑施工的位置,掌握建造房屋位置的地质内部结构才能以此作为依据来设计合适的建筑结构,防止因为选取位置不恰当造成的危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设计结构时要避免频发地震和地震强度高的地段,与地形条件充分结合,保持良好的平衡条件,采取多种抗震方案,多方设防,从各个方面合理化进行抗震设计,提升防震水平,将地震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施工技术和材料也影响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守计划要求,使用高质量的建材,一旦在施工中发现任何问题都要上报并第一时间解决,监督人员也要恪尽职守对全过程进行管理,保证施工合理顺利的进行。对竣工的房屋建筑进行抗震能力的测试,如果不达标就进行加固改良处理,进一步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原则

3.1 结构构件性能符合要求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承重性能、延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参数都要保证达到抗震的基本标准。设计结构构件时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作为构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对于结构构件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构件薄弱的情况,要采取方法处理该问题,比如对地震力系数进行调整,提高构件的抗震性。

3.2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许多个具有延性的分体系组成了抗震结构体系,将具有延性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形成分体系,构建出抗震结构体系。比如在一个框剪结构的建筑工程中,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大部分和多肢剪力墙体系构成了框剪结构。地震的发生会伴随着许多次的余震,如果建筑结构中只设置了一道抗震防线,那么地震发生后该房屋建筑抵抗了一次地震的破坏后就失去了抗震的作用,余震多次发生很可能对房屋建筑造成积累性伤害,最终承载能力还是不够导致房屋建筑坍塌损毁。

3.3 科学处理结构构件关系

在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要科学化针对性的处理构件强弱关系。楼层内的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的抗侧力构件依旧处于弹性阶段,这样能够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有效屈服,对建筑结构的延性和防坍塌能力有提高作用。如果抗震设计中有一些超强构件存在,就会削弱其他构件使它们变得薄弱,所以要科学的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确保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住宅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结合实际住宅建筑区域条件,衡量工程设计的可行性,遵守抗震性设计理念,确保建筑设计完成的同时也要保证抗震效果。

4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应用

4.1 增强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为了有效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功能,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首先就是关于地基的选择,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稳定性强的地基,以免地基变形而影响房屋的抗震能力;其次就是对同一房屋建筑结构单元设计的地基性质要相同,最大化利用地基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对抗震设计的帮助;然后要规则、对称的设计房屋建筑结构,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和分散地震的作用力,防止房屋建筑扭曲变形;接着设计师对房屋结构的规划时要多设置几道防震防线,并且要确定建筑结构的受力位置,否则建筑结构受力不均导致局部薄弱易坍塌;最后采用重量较轻的教材使建筑自身重量最小化,减少对基地产生的压力。设计时还要强化建筑结构平面连接,增强竖向结构的承载力,使房屋建筑空间结构一体化,弱化地震对房屋建筑的冲击力。

4.2 降低地震对房屋结构影响

目前降低地震对房屋结构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在建筑基础和主体部分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有的设计师还会在房屋建筑顶端再加一个“反摆”的设计,“反摆”的增设可以让建筑物在地震中朝相反方向移动,地震的震动增大了阻尼作用,加速度减小,减弱地震对房屋的伤害作用。经研究可知合理的“反摆”设计能降低65%的地震强度,使建筑物内的物品受损程度降到最低。该方法在实际作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减少了由于房屋坍塌而伤害居民的事故概率。

4.3 设置防震标准

我国建筑的使用价值被规定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别。抗震设防的烈度在6-8度时,在符合本地的抗震设防的基础上再高一度的是甲类和乙类建筑;抗震措施和抗震效果都符合本地的抗震设防标准的是丙类建筑;一般情况时抗震措施略低于本地抗震设防的标准,但是抗震效果达到本地抗震设防标准的是丁类建筑。

4.4 确保建筑的刚度

对建筑物刚度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目前建筑结构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要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固,但是上部是钢结构,下部是钢筋混凝土这种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这上下两部分的刚度和阻尼比不相同,不满足抗震要求,因此要应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超高层建筑就采用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的建筑结构,核心筒主要作用是抗侧向力,钢架主要承受竖向力和弯矩,传递水平荷载于核心筒。因此可以采用提高核心筒刚度和外围钢架传递能力两种措施来提高建筑物侧向刚度。有效提高核心筒刚度的方法有对核心筒尺寸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增加剪力墙厚度,相应楼层伸臂桁架、腰桁架和斜撑的设计能够使外围钢架水平力传递能力提高,确保建筑的刚度得到提高。

结语

地震的危害众人皆知,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根据结构提高其稳定性能,结合地区的地理位置设置防震标准,保证建筑材料的刚性全方位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房屋的质量代表了人们的居住安全,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就是为人们的安全生活保驾护航,总结防震经验认真设计,促进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超,林鹏.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6(06):176.

[2]肖成平.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8):88-89.

[3]李金果,李伟建.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12):35.

[4]扈延栋.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4):46+51.

[5]周洪.刍议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8):89.

论文作者:汪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论文_汪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