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_人文地理论文

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一章论文,地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此,四种不同版本必修2《地理》教材中都安排了较多的人文地理案例。地理新课程特别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适切于人文地理,并成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人文地理教学案例隐含基本原理,促进理论和实践互动结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突显人文地理核心观念——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地域空间和因地制宜的观点。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人文地理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案例选取不当,不够典型具体,没有很好地蕴含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就案例“教案例’’,教学操作随意,缺乏科学规范流程;教学方法僵化,不能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实践中有偏差。什么是好的人文地理案例?应该按怎样的范式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教学流程的科学性?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具有哪些功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影响到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简称“本章”)为例,对以上问题予以探讨。

二、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常把案例和实例混淆。地理案例是包含地理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甚至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实例只是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例子;案例能够引发讨论,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地理案例素材也不同于一般地理教材素材。地理案例以叙述地理事物为主要形式,内容翔实具体,而一般地理教材则以阐述概念、原理为主,文字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事物细节,而有关地理概念、原理知识则“含有”或“蕴含”在案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素材往往都是用结论性的语言直接阐述地理概念与原理,结论明确。案例是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强的特征;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载体。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情况,并考虑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信息具有充分性,难度设置合理。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人文地理事件,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内容形式和来源多样化,应具有丰富和递进特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启发性。人文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鞍山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浙江乡镇企业发展”“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对于“工业区位选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的学习,都是价值很大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人文地理的课程案例教学开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呈现案例阶段,二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阶段,三是师生评价提升阶段。教学活动流程可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导入”“置疑”“研讨”“提炼”“拓展”五个环节来操作实施。案例文本、研究问题、相互对话、拓展应用等要素组成教学的全过程,这些要素通过五个环节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以此操作范式为依据进行教学,体现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1.运用案例,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探究“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时,笔者补充案例“首钢的搬迁”,并与“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的案例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从案例的发展变化中动态分析原因,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了如下问题:(1)首钢目前的位置和搬迁后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2)从鞍钢到宝钢再到首钢,你能否发现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首钢的区位选择问题。

2.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的地理

案例2: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略)。

案例3:凤翔长青循环经济工业园示意图及文字材料(略)。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1)凤翔长青工业园和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能否称为工业地域?什么叫工业地域?它们形成的条件有何不同?(2)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归纳概括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3)以宝鸡市或其他城市为例,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工业地域(工业区)。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并达成共识。

学习本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教材提供的案例为“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对宝鸡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通过乡土“案例2”让学生探究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应用乡土“案例3”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联系,进而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对两个本土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教材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就很容易。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从学生身边选取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科学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构互动,在充分交流中,实现重点知识的整体突破。从这些案例出发,先阐明原理,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证,从而使学生驾轻就熟,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象发现本质。同时,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把握教学节奏。

3.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实现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转变,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4: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学习本章“新兴工业区”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借鉴意大利的成功经验,实现我国新兴工业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讨论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先决条件;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与国内经济的高度开放是保障;原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新兴工业区选择了低能耗、污染小的轻工业。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问题:(1)世界上有大批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很多,为什么有些地区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新工业区?(2)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工业有什么借鉴意义?(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意义。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自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一大批新工业区发展起来。请同学们思考:江浙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结合教材中的“浙江温州案例”思考,江浙乡镇企业的发展暴露出什么问题?请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案例”就是“以本为本”“以案为案”,“用案例教”则是依据课标,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学习素材,同时用大量课外的案例、图表与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整合,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在该教学行为中,案例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案例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是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其中的基本地理原理,体现“问题解决”特色。对于“新兴工业区”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就做到了这点,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迁移。

4.案例学习方式力求多样化,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

案例5:德国鲁尔工业区。

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教材提供该案例,探究鲁尔区兴盛的条件、衰落的原因、振兴的策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很好地为解决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提供借鉴。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天至3天,成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智囊团”,以“考察鲁尔区、振兴东北”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企业家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鲁尔工业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总结、归纳,要求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通过鲁尔区的案例研究,吸取可以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也可以引发学生对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案例教学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对案例选编的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等,教学过程中围绕案例展开讨论的问题设置、学生参与度、教师即时反馈、案例拓展、迁移与深化等,效果评价中教学目标落实有效性、学科能力培养有效性、知识构建合理性、师生互动充分性、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等一系列观察视角进行综合研判,可认为本章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工业区位和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结合教材核心案例,联系我国工业建设实际,分析并提出解决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发展中的问题,领会了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意义。课题组最后认定:本章教学针对不同内容,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地实施了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人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以下三个结论的认识。

1.案例教学的运用实质上是师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探索过程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学习模式。它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首先运用归纳法从案例中获取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这是对案例提炼的过程;然后再用演绎法将已获得的原理、规律与方法,拓展应用于其他个案的研究中去。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性教学。

2.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科学规范地实施

案例是学生归纳思维的基础、演绎推理的材料、理解抽象地理原理的材料。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要优化课堂教学,需综合运用多种教法。案例教学实施中,编选案例是教学的基础,恰当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研讨,置疑是用好案例的关键,对案例问题的深入研讨是案例学习的根本,提炼升华是案例教学的高潮,拓展应用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有效组织、灵活驾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其实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丰富生动案例,分析案例概括提升,回归案例强化应用,发现案例实践创新。教师应科学规范地实施案例教学的操作流程。

3.案例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以案论理,追求创造,重点是回答“为什么”,答案往往是多元的,自然能起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造就新型的地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标签:;  ;  ;  ;  ;  

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_人文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