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尺度论文,类型论文,关系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副词的句法功能比较单纯,一般只能作状语。但是,许多副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不容易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并且,其用法也十分微妙和复杂,有时难以说明它们跟有关成分的关联方式和选择限制。本文通过对“甚至”和“反而”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对比性分析,展示有关副词研究的一种可能的道路:(1)积极运用主观化理论及相关的功能主义概念,来分析副词的语用和语义功能,并引进焦点理论等形式语义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以便对副词的语义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作出精细的刻划;(2)通过相关副词的比较研究,来更加仔细和明确地描写有关副词的意义和用法特点,同时对相关的理论分析作出一定的检验。
2.“甚至”的意义和用法
这一部分通过描写“甚至”的有关意义和用法,分析“甚至”的焦点算子功能:引出一个跟语境相关的语用量级标尺,并指示其所约束的焦点处于这个量级上的最低点;从而说明“甚至”的反预期表达功能实现的语义机制:它所引进的某种语用尺度上的最低点,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最不可能的情况。
2.1 :NP+甚至VP
“甚至”至少可以出现在四种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并且不同位置上的“甚至”的句法和语义功能略有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词类(注:参考吕叔湘(2001[1980]:486)。)。“甚至”的第一种用法是用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可以记作:NP+甚至VP。“甚至”在这种句子中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一种突出的、甚至是极端性的情况;在词类属性上应该是副词。例如(注:例句来自(人民日报)1995年的电子版、(作家)1993年的电子版;标记“邢86'指转引自邢福义(1986),后面的数字表示页码。另外,“北”指张辛欣、桑晔(1986)。):
(1)有些产品例如钢材、水泥等甚至已供大于求。
(2)一名青年甚至还收听到了美国各间谍之间的通话信息。
(3)有的国家政府甚至向农民付钱,要求他们休耕部分土地以维持住粮价。
(4)同样的商品有的比外面便宜块儿八毛,有的甚至便宜几块十几块钱。
(5)他甚至把修身做人,提高到能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
(6)个体书摊则从上午9点一直到晚9点,有的甚至到深夜11、12点钟才收摊。
在例(1)中,没有交代的背景知识是:钢材、水泥等原来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句子的断言部分强调的是:现在居然出现了供大于求这种出乎意料的极端情况了。在这里,强调副词“甚至”引出一种关于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供求情况的量级标尺:
供不应求→供能应求→供大于求……
这种语用标尺是对出现这几种情况的可能性大小的排序,越是后面的可能性越低。从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可以说“甚至”引进(invoke)的是某种语用标尺上的最低点(注:参考Fauconnier(1975)关于英语even的有关讨论。),也就是一种最不可能的情况。由于可能、不可能是相对于人们(说话人或听话人、甚至一般公众的信念、社会常规等)的预期而言的,因而可以说例(1-6)这种句子表达的是一种反预期的信息,即断言一种跟一般的预期相悖的情况。同时,还表示了说话人对这种情况的主观评价:不同寻常、出乎意料等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句子是一种反预期的主观化表达,“甚至”是一个反预期和主观化表达的词汇标记(注:关于反预期表达的概念及其特点,详见吴福祥(2004)。)。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甚至”是怎样来建立这种量级标尺的?能不能用形式语义学的办法来说明上述语义解释的逻辑机制?如果把“甚至”看作是一个焦点算子(focal operator),它要求约束一个语义焦点;那么,就能为“甚至”句的有关意义特点提供一种形式化的语义解释机制。通过对大量真实例句的考察,我们发现:“甚至”约束的焦点一般总是句子中传递新信息的焦点,即信息焦点;于是,在这种句子中出现了信息焦点跟语义焦点重合的现象(注:关于焦点的类型和定义,详见徐烈炯(2002)和徐烈炯、潘海华(2005)第二章:几个不同的焦点概念。)。比如,在例(3)中,信息焦点是“甚至”后面的整个谓语部分“向农民付钱,要求他们休耕部分土地以维持住粮价”;在例(4)中,上下文语境明确地指示了后一小句的信息焦点是“几块十几块钱”。当“甚至”跟这些信息焦点相关联时,它们自然兼为语义焦点。从交替语义学的角度看,焦点是从一组可能成为焦点的候选者中最终被挑选出来的一个。这些焦点的候选成分和实际胜出的焦点成分构成了一个集合,可以称之为焦点域。焦点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具有对比和交替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交替语义学也可以译作“选项语义学”。根据Rooth(1997:276-7)的说法,这种理论的基本观念,可以用下列具有和谐关系的问句和答句对子来说明:
a.Does Ede want tea or coffee?
b.Ede wants·
c.Ede wants y.
上面的b是针对问句a的答句,其中的焦点coffee有这样的功能:指示了c这种通过替换焦点短语而获得的命题,是b这种实际出现的答句的交替形式。按照Rooth(1985)的观点,焦点的一般功能是引出一组交替形式(即选项集合)。从语义上看,焦点决定一种附加的焦点语义值,记作,其中a代表一个句法短语。例如:
(注:关于交替语义学,详见Rooth(1997:276-7) 2.1 Alternative emantics。中文介绍请看李宝伦等(2003:108-11)4.3选项语义学;徐烈炯、潘海华(2005:133-5)第九章:焦点的选项语义论。关于焦点域的概念,参见袁毓林(2003)的说明。注意,有的功能主义学者把焦点域(focus domain)定义为述题(谓语),即对于话题的陈述,见徐烈炯、潘海华(2005:49-53、56)第四章:焦点结构的类型及其对汉语词序的影响。)
我们把Rooth的上述思想稍微改变和简化一下,得到这样的认识:焦点落在不同的成分上,就引出不同的选项集合。选项集合中包括已经实现的焦点成分和潜在的跟胜出的焦点相对比的成分,这个集合的大小和成员是由特定的语用环境和相关性来限定的。可见,选项集合是焦点的取值范围或论域,因此可以称这种语义聚合为焦点域。
有了这样一些语义学知识作准备,我们就可以说,原来“甚至”是通过它所约束的焦点所预设的焦点域来建立其量级标尺的。焦点域中的各元素按照可能性大小依次排列,实际实现的焦点成分处于标尺的最低点。同时,“甚至”所约束的焦点正好是句子的信息焦点,这信息的新旧完全是由语境等语用因素决定的;这就使得这个量级标尺是一种语用标尺,即是受特定的语境限制的。比如,在例(6)中,语境决定了一个收摊时间的量级标尺:5、6点→8、9点→11、12点……。如果上面这种理论假设是有道理的,那么就可用以解释下列句子为什么不合格:
(1')*什么产品甚至已供大于求?
(2')*谁甚至还收听到了美国各间谍之间的通话信息?
(3')*有的国家政府甚至向谁付钱,要求他们休耕部分土地以维持住粮价?
(4')*同样的商品有的甚至比外面便宜多少钱?
(5*)*他甚至把什么提高到能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
(6')*个体书摊甚至到几点钟才收摊?
这些句子作为一般的特指问句是不合格的,除非是回声问句(echo-question)。因为“甚至”要求向右约束一个信息焦点,并且这个信息焦点必须是明确的、可以作为量级标尺的最低点。但是,上面这些句子中的信息焦点是“甚至”之前(左侧)的疑问短语,这就违反了“甚至”约束焦点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
(7)农用工业不仅没有大的加强,甚至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
(8)由于缺少对大江大河较高水平的治理,农业抗灾能力停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9)每时每地都有可能被突然打开的车门、疾驰而过的救护车撞伤,甚至被掠走性命。
(10)1994年搞彗木碰撞的巡回展出,有些地方不但不予支持,甚至反要收取费用。
(11)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暂时远离祖国,这种感情也不会减弱,甚至更为强烈!
(12)一些单位办案不力,甚至压案不办,瞒案不报。
(13)她骄横狂妄,目空一切,甚至以权凌法,以势藐纪。
(14)坎特指责中国“至今不愿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甚至声称在过去一年半中,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已愈加恶化”。
(15)美国方面却不顾这些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不断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对中国的司法、立法程序横加干涉。
可见,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甚至”所约束的焦点所处的焦点域中的有关元素也用“”等编码形式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甚至”所引进的量级标尺就显性化了。比如例(7)中的“没有大的加强→有所减弱”,例(12)中的“办案不力→压案不办→瞒案不报”,例(13)中的“骄横狂妄→目空一切→以权凌法→以势藐纪”。在这种句子中,“甚至”起到把两个或几个VP连接起来,并表示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说,“甚至”的句法功能有所弱化,从在中的副词(作状语)逐步向中的连词(起关联作用)方向虚化。
(16)由于长时间脱离组织,这些党员容易思想滑坡,甚至个别党员还出现违章违纪现象。
(17)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正困扰着英国,甚至在岁尾欢庆节日之时,它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沉重感也十分明显。
(18)暴力犯罪日趋增长,甚至八旬老妇也难幸免于害!
(19)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权大于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20)例如在一些《周易》今译中,借阐释“象数”之名,大肆宣扬巫术的“灵验”,甚至《二十四孝图》、《古孝子传》、各种“家训”之类也要今译、全译。
(21)其“数码式”系统的优势非传统的收音系统可同日而语,甚至于一向为听众钟爱的调频系统也无法与之并肩。
(22)有的乡镇把在市场上出售不了的、上级明文封存或质次价高的伪劣农药种子分送给农民。甚至什么烟酒、糖果、鞭炮、茶叶、年画等也一股脑儿往农民手里塞,农民应接不暇。
这种“甚至”的焦点算子功能已经大大地弱化,连词的功能大大地增强了。当然,其中也有程度的差别,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语法表现:(1)焦点算子功能较强、连词功能较弱的“甚至”,还可以从句首向后移到主语之后,但是这种主语之前不能加“连”,如例(16);(2)焦点算子功能较弱、连词功能较强的“甚至”,不能从句首向后移到主语之后,但是这种主语之前可以加“连”,如例(17-22)。例如:
(16')a.由于长时间脱离组织,这些党员容易思想滑坡,个别党员甚至还出现违章违纪现象。
b.由于长时间脱离组织,这些党员容易思想滑坡,甚至/*连个别党员还出现违章违纪现象。
(17')a.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正困扰着英国,在岁尾欢庆节日之时,它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沉重感*甚至也十分明显。
b.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正困扰着英国,甚至/连在岁尾欢庆节日之时,它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沉重感也十分明显。
(18')a.暴力犯罪日趋增长,八旬老妇*甚至也难幸免于害!
b.暴力犯罪日趋增长,甚至/连八旬老妇也难幸免于害!
(19')a.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权大于法”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b.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甚至/连“权大于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20')a.例如在一些《周易》今译中,借阐释“象数”之名,大肆宣扬巫术的“灵验”,《二十四孝图》、《古孝子传》、各种“家训”之类‘甚至也要今译、全译。
b.例如在一些《周易》今译中,借阐释“象数”之名,大肆宣扬巫术的“灵验”,甚至/连《二十四孝图》、《古孝子传》、各种“家训”之类也要今译、全译。
(21')a.其“数码式”系统的优势非传统的收音系统可同日而语,一向为听众钟爱的调频系统*甚至于也无法与之并肩。
b.其“数码式”系统的优势非传统的收音系统可同日而语,甚至于/连一向为听众钟爱的调频系统也无法与之并肩。
(22')a.有的乡镇把在市场上出售不了的、上级明文封存或质次价高的伪劣农药种子分送给农民。什么烟酒、糖果、鞭炮、茶叶、年画等*甚至也一股脑儿往农民手里塞,农民应接不暇。
b.有的乡镇把在市场上出售不了的、上级明文封存或质次价高的伪劣农药种子分送给农民。
甚至/连什么烟酒、糖果、鞭炮、茶叶、年画等也一股脑儿往农民手里塞,农民应接不暇。
作为连接几个分句(乃至句子)、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最佳的位置是在后续句的句首。这种“甚至”出现在小句主语之前,后面通常有“也”等表示加合关系的副词在谓语之前跟它呼应。如果说这种连词性的“甚至”还有焦点算子功能的话,那么整个后续句都是焦点。假如把“甚至”置于后续句的主谓之间,就会错误地把焦点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包括谓语部分。因此,例(17'-22')中的a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这种句子的主语前可以插入“连”?那是因为“连”的作用跟“甚至”相似:引出一个跟语境相关的关于某种可能性的语用尺度,并指示其引导的成分的所指处于这个量级标尺的最低点(注:关于“连”的作用和“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和表达功能特点,详见袁毓林(20006a,2006b)。)。并且,正因为它们语义相似但句法功能不同(“连”是连词(注:关于“连”的词类归属的论证,详见袁毓林(2005)。)),因而两者可以连着共现。例如:
(23)他甚至连《第14交响曲》也显露出室内乐的倾向,尽管声乐在这首交响曲中占主导地位,但乐队编制仅包括弦乐和打击乐器。
(24)早在公元11世纪中叶,中东一些国家就有卖水人出现,此后世代沿袭,甚至连服饰和叫卖声也没有什么变化。
(25)台湾人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岛内有关业者添机增船,紧锣密鼓,甚至连最看好的直航点的房地产价格也曾节节攀升,……
(26)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文字、标点,他都提出过不少具体意见,甚至连正文的校勘工作他都亲自过问。
(27)只喜欢人家说好,不喜欢人家说不好,甚至连缺点都不愿让人家说,这是一种没有自信、一种脆弱的表现。
(28)活泼的女儿忽然变得文静、沉思,纠缠着要和父亲下棋,甚至连其他玩具都视而不见,……
“甚至”除了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句间关联作用。因此,“连”作为句内连词,出现在副词“甚至”之后,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根据语序排列的范围原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义统辖范围大的词语应该排在其他成分之前⑨。
(29)一家企业、一个团体,甚至是三五个人组成的一家公司,也都开业要搞庆典。
→什么(样的单位),也都开业要搞庆典?
(30)出卖农副产品,购买生产资料,上街、走亲戚,甚至婚丧嫁娶等,都愿意坐“出租车”。
→什么,都愿意坐“出租车”?
(31)一下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元。
→一下投资多少(元)?
(32)于是,许多国有企业便将一些产品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设备、技术、原材料甚至供销渠道,扩散”到了乡下。
→许多国有企业便将什么“扩散”到了乡下?
(33)要求联合国把发展问题置于与维护和平同等重要地位甚至优先地位。
→要求联合国把发展问题置于什么样/怎么样的地位?
(34)从杯名到队名,甚至运动员个人,都可冠以“某某啤酒”或“某某家具”。
→从杯名到什么,都可冠以“某某啤酒”或“某某家具”?
(35)把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
→把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什么样/怎么样的交流?
(36)牧民群众常为一起纠纷,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路、花很长时间到县里打官司。
→牧民群众常为一起纠纷,跑多少路……到县里打官司?
(37)伴随着挂历市场的活跃,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摇头甚至气愤的事。
→伴随着挂历市场的活跃,也出现了许多什么样/怎么样的事?
(38)这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很少甚至根本不拥有公司股份的经理人员手中。
+这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什么样/怎么样的经理人员手中?
(39)在当今社会里,有那么一部分人〔,其〕中既有青年,也有中年、老年,甚至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完全抛弃了我国修身做人的优良传统,其人品境界早已远在古人杨朱之下。
→……有那么一部分人,其中既有青年,也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完全抛弃了我国修身做人的优良传统,……?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S[,4]中,X可以是名词性词组(例29、33、34)、动词性词组(例30、37、38、39)、数词性词组(例31)、区别词(例35)、数量词组(例36)等形式类。这种并列结构可以作主语(例29、30)、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如例31-34)、定语(例33、36)、状语(例38),或者出现在“的”字结构中。至于例(39)的并列结构,干脆像是一个不独立的复句。当这种并列词组作主语或宾语时,在语义指谓性质方面基本上是指称性的,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提问;当这种并列词组作定语、状语或处于“的”字结构中时,在语义指谓性质方面基本上是陈述性的,一般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数量宾语和数量定语可以用“多少”来提问,其指谓性质不太清晰(既不像是指称性的,又不像是陈述性的)(注:朱德熙(1982)指出“多少”是系数词,只能做位数词“万、亿”的系数(45-6页);还指出“多少”可以跟数量词一样作形容词述语的数量宾语(即准宾语的一种,115页)。例如:“长了三尺~长了很多~长了多少”。)。虽然它们在形式类和句法地位以及指谓性质方面有如此大的差别,但是它们在语义表达方面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个并列结构正好是一个相对于某种特定语境的量级标尺,“甚至”引进的是这个量级标尺上的极端项,这个项目相对于句子中主要谓词所表示的属性来说,具有最小的可能性。句子要陈述的是,这种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因此,整个格式因为有了“甚至”的出现而成为一种反预期表达。
2.5“甚至”句的意义结构
在上面讨论的四种格式中,“甚至”作焦点算子的语义功能逐渐虚化,句法功能也从作状语向作连接成分转变;相应地,词类属性也从副词逐渐向连词转变。但是,其引出某种语用标尺上的最低点的语义功能不但不变,反而更加强烈和显性化;相应地,其表示反预期的主观化表达功能也有增无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词的语法化程度加深跟主观化程度加强之间的相互关联。
如果把看作是“甚至”句的代表格式,那么可以把由“甚至”句的焦点结构造成的整个句子的语义表达特点刻画如下:
3.“反而”的意义和用法
在意义和用法方面,“反而”跟“甚至”比较接近,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下面先对“反而”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反而”的焦点算子功能,特别是“反而”句表示反预期这种主观化表达功能实现的语义机制。
马真(1999[1983])对副词“反而”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正确地指出:现代汉语里用到“反而”,总有如下的语义背景: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上述A-D指的是四层意思,“反而”就用在说明D意的语句里。这四层意思可以在句中一起明确地说出来,也可以不全明确地说出来;这四层意思可以通过一个复句形式来表达(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通过一个句群来表达;这四层意思有时也可以压缩,通过一个最小的复句形式(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甚至是一个单句来表达。例如:
(41)(A)有些演员唱歌、演奏必伴之以摇摆、扭屁股的动作,(B)以为可以赢得观众,谁知(C)不但没有博得喝彩声,(D)反而引起了多数观众的议论和指责。
由于B和C的意义互相隐含,因而可以省去一个,甚至全部省去。例如:
(42)(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并没有凉下来,〕(D)天气反而更闷热了(第143-5页)。
马真(1999[1983]:152)还把“反而”的语法意义概括为:
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马真的上述说法,可以用主观化理论重新叙述如下:
副词“反而”引入一个反预期的事件情节(event scenario):事件P作为条件,按理说应该造成预期的
结果Q;事实上,不但没有出现Q(即~Q),倒是出现了跟Q相反(比~Q程度更为严重)的结果R。相应地,“反而”的意义可以简明地概括为: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种句子看作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其中,条件分句P和结果分句R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选言枝(conjunct)。同时,“语义背景”的概念比较笼统,或许可以分化为焦点、预设、断言和推论四个方面;于是,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把由“反而”句的焦点结构造成的整个句子的语义表达特点刻画如下:
(43)“反而”句:“P+[应该Q+却没有Q+]反而R”的意义结构:
a.焦点:(i)焦点算子是“反而”;
(ii)受焦点算子约束的焦点成分是“R”;
(iii)焦点域是由“Q、~Q、R…”表示的事件组成的选项集合;
b.预设:(i)条件P可以引起焦点域所示的一系列结果,即:Q、~Q、R…;
(ii)这些不同的结果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对立关系,其中Q跟~Q相对,Q跟R相反;并且,R比~Q程度更深;
(iii)可以按照那种条件引起那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而建立一个语用尺度,比如:最不可能→不太可能→可能→较有可能→非常可能……;
(iv)那些结果可以分别处于这个可能性标尺的不同的刻度上;
(v)结果Q处于这个语用尺度的最高点,即条件P引起结果Q的可能性最大;相反,结果R处于这个语用尺度的最低点,即条件P引起结果R的可能性最小。
c.断言:条件P的确引起了结果R。
d.推论:(i)蕴涵性:既然条件P引起R,那么~Q(没引起Q)一定是真的;
(ii)极端性:条件P最终引起结果R是一种反向递进,并达到极致;
(iii)反预期性:条件P引起结果~Q已经是出人意料的,引起结果R更是不可思议的;
……
在“反而”句中,由于分句(B)“应该Q”是这种句子的预设中的命题内容,因而通常是不必用显性的编码形式表达出来的;由于分句(C)“却没有Q”是这种句子的推论中的命题内容,因而也不必用显性的编码形式表达出来,除非是为了表示对比:~Q一方面跟预期的Q对比,另一方面跟程度更深的R对比。例如:
(44)a.每当她来找孙如一,林素十有九回在那里,他下但不尽快回避,让恋人们去温存亲热,反而谈兴更浓……(小说家,邢86.11)
b.人们不仅不接受他的挑战,反而远远地避开。(十月,邢86.12)
c.“文化大革命”,既然全家都倒了楣:爸爸进了学习班、爷爷被遣返乡下,反而债多了不愁,玩世不恭。(北424)
邢福义(1986:10,18)称这种句式为“反递句式”,即表示反转性递进关系的复句形式。并总结出这种句式的三个特点:(2)从外部形式看,以“不但不p,反而q”作为代表格式。(2)从内部关系看,混合了递进关系和反转关系。p和q之间有明显的反转关系,……。(3)从外部形式和从内部关系看,套合了各有用途的两个框架:连词框架“不但……(而且)……”和“不……反而……”。这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看法,偏重在(B)(C)两个分句所表达的~Q跟R之间的递进关系和~Q跟其预设中的预期Q的转折关系。也可以像马真(1999[1983]:146)那样,采取较具分析性的看法,把包含“反而”的复句中各分句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解析如下:
因果/目的转折递进
A:(P),||B:(原以为Q),| C:(可是,不但~Q),||D:(反而R)
这种分析方式的好处是脉络清晰,当第二层次上的B、C两个分句省略后,剩下的A、D两个分句保持了第一层次上的转折关系,能够反映复句的主干和枝叶的差别;但是,把结果分句B跟C、D割裂开来了。有鉴于此,我们根据上文的分析,采用下面这种分析方式(注:这里跟马真(1999[1983]:146)有一点儿不同:她把ABCD看作四层意思,相当于本文的P、Q、~Q、R;我们把它们当作是分句的代表和编号。):
条件转折递进
A:(P),|B:(原以为Q),||C:(可是,不但~Q),|||D:(反而R)这种分析突出了A和B、C、D之间的条件关系,较好地反映了三个结果分句B、C、D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分别具有转折和递进关系。但是,当第二、三层次上的B、C两个分句省略后,剩下的A、D两个分句只能继承第一层次上的条件关系,无法具体地反映它们之间的逆转关系。也许,这种复句内部还有小类上的差别,这些都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我们要问“反而”是怎么造成句子具有例(43)所示的意义结构的,即“反而”句表示反预期的语义机制是什么?这也许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如果我们把“反而”看作是一个焦点算子,那么它引导的分句R就是受它约束的焦点。作为焦点,R必然要跟焦点域中的其他交替项Q和~Q构成对比,从而通过R跟与其相反的Q的对比来表示转折关系;同时,通过R跟比其程度浅的~Q的对比来表示递进关系。当P、Q、~Q、R四层意思分别用A、B、C、D四个分句实现时,就表现出上面这种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4.“反而”和“甚至”的意义和用法比较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反而”和“甚至”在语义表达方面至少有两个共同点:(1)表示递进关系,即“反而”和“甚至”所引导的成分比其他相关成分在某种性质上程度更深;(2)表示反预期,即“反而”和“甚至”所引导的成分的所指的出现或具有某种性质是出乎意料的。简而言之,它们都表示一种反预期的递进关系。那么,它们在意义和用法方面有什么差别呢?
要了解“反而”和“甚至”的意义和用法差别,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们能否替换,分析替换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是什么。通过初步的考察,我们发现:
中的“甚至”一般不能替换成“反而”。例如:
(30')*出卖农副产品,购买生产资料,上街、走亲戚,反而婚丧嫁娶等,都愿意坐“出租车”。
(33')*要求联合国把发展问题置于与维护和平同等重要地位反而优先地位。
(34')*从杯名到队名,反而运动员个人,都可冠以“某某啤酒”或“某某家具”。
(35')*把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反而多向的交流。
道理很简单,因为中的“甚至”是连词,在连词的句法位置上填入副词就有可能违反形式类之间的选择限制。这一点也可用以解释中的“甚至”一般不能替换成“反而”,因为其中的“甚至”在句法功能上跟连词相近。例如:
(16')*由于长时间脱离组织,这些党员容易思想滑坡,反而个别党员还出现违章违纪现象。
(17')*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正困扰着英国,反而在岁尾欢庆节日之时,它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沉重感也十分明显。
(18')*暴力犯罪日趋增长,反而八旬老妇也难幸免于害!
(19')*我们国家大,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反而“权大于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上述关于词类功能必须一致才能替换的解释,可能是对的,但可能是表面现象,并且一定是不充分的。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NP+甚至VP”中的“甚至”一般也不能替换成副词“反而”,尽管其中的“甚至”在形式类性质上也是副词。例如:
(1')[?]有些产品例如钢材、水泥等反而已供大于求。
(2')[??]一名青年反而还收听到了美国各间谍之间的通话信息。
(3')有的国家政府反而向农民付钱,要求他们休耕部分土地以维持住粮价。
(4')*同样的商品有的比外面便宜块儿八毛,有的反而便宜几块十几块钱。
(5')[??]他反而把修身做人,提高到能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
(6')*个体书摊则从上午9点一直到晚9点,有的反而到深夜11、12点钟才收摊。
上述例子在合格性和可接受性方面参差不齐。为了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下面这个观察。
中的“甚至”替换成“反而”后,有的合格、有的不合格。例如:
(7')农用工业不仅没有大的加强,反而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
(8')*由于缺少对大江大河较高水平的治理,农业抗灾能力停步不前,反而有所倒退。
(9')*每时每地都有可能被突然打开的车门、疾驰而过的救护车撞伤,反而被掠走性命。
(10*)1994年搞彗木碰撞的巡回展出,有些地方不但不予支持,反而〔反〕要收取费用。
(11')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暂时远离祖国,这种感情也不会减弱,反而更为强烈!
(12')*一些单位办案不力,反而压案不办,瞒案不报。
(13')*她骄横狂妄,目空一切,反而以权凌法,以势藐纪。
(14')*坎特指责中国“至今不愿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反而声称在过去一年半中,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已愈加恶化”。
(15')*美国方面却不顾这些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不断提出无理要求,反而对中国的司法、立法程序横加干涉。
对照一下,可以发现:只有当中有意义对立的词语时,其中的“甚至”才能替换成“反而”;比如,例(7’)中的“加强←→减弱”,例(10')中的“不予支持←→收取费用”,例(11')中的“减弱←→强烈”。原来,虽然“反而”和“甚至”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反而”要求递进的几个项目之间必须有反对(contrary)关系,而“甚至”只要求递进的几个项目之间有程度加深的关系。比如,例(8')中的“停步不前→有所倒退”,例(9')中的“撞伤→掠走性命”,例(12')中的“办案不力→压案不办”,例(13')中的“目空一切→以权凌法”,它们都只是沿着某个方向递进,但不具有反对关系。
也就是说,“甚至”句中的语用标尺只要求不同的刻度之间逐层递进(比如,1→2→3→…),但“反而”句中的语用标尺要求不同的刻度之间逐层递进并且呈反对关系(比如,-1→0→1→…)。这正好解释例(1'-6')在合格性和可接受性上的参差:例(3')中政府向休耕农民付钱很容易联想到其对立的、也是更为可预期的情况——政府对闲置土地的农民罚款,所以该句有较高的合格性和可接受性;例(1')中的“供大于求”比较容易联想到其对立面“供不应求”,所以该句有一定的合格性和可接受性;例(2')和例(5')中的听到间谍谈话和把修身做人……等都不容易联想到其对立面,所以这两句的合格性和可接受性十分不明确;至于例(4')和例(6'),上下文中已经设定了“块儿八毛→几块十几块”和“上午9点→晚9点→11、12点”这种渐进性的量级标尺,跟“反而”的语义要求相悖,因此这两句显然不合格和不可接受。
现在,我们可以把“甚至”和“反而”在语义功能上的同异总结如下:
a.相同点:(i)表示递进关系;
(ii)表示反预期。
b.不同点:(i)“甚至”表示逐层递进,通常使用顺向语用标尺(1→2→3…)。
(ii)“反而”表示对立递进,必须使用反向语用标尺(-1→0→1…)。
相应地,“反而”替换“甚至”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可以总结如下:
a.词性相同,都是副词,连词性的“甚至”不能替换为“反而”。
b.语义相同,都是反对关系,递进项目之间无对立关系的不能替换为“反而”。
可见,虽然“甚至”和“反而”都通过焦点对比来表示一种反预期的递进关系;但是,其焦点域(最终实现为一个语用标尺)的性质不同:“甚至”只要求焦点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有一种顺序性的递进关系,反预期表现在焦点代表的元素出乎意料地进入了焦点域(成为相关的可能性标尺上的最低点);而“反而”要求焦点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有一种反对性的递进关系,反预期表现在按照常理应该实现的P却没有实现、倒是出乎意料地实现了与之相反的R(即焦点代表的元素)。正是这种同中有异、异中取同,使得这两个副词在替换关系方面表现出纷繁和参差。从这个研究案例可以发现,通过仔细的描写、再作理论刻划、并辅之以对比分析,还是能够基本把握住近义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