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中的制度设计_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改革中的制度设计_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改制中的制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企业即法人企业,在法人企业的产权结构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代理人为了个人需求的满足而会产生投机行为,给委托人造成损失;同时委托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监督费用与利益损失之和构成代理成本。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来讲,由于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仍不完善,市场经济的总体能力相对较差,更由于代理人不明确,“庙穷和尚富”的现象就不得不令人担忧。有人分析,在私有产权下,管理“管理者的财产约束”的责任由其个人承担,甚至以跳楼为成本代价,而在公有产权下,谁来负最终责任呢?问题的解决只有靠制度、规则,尤其是经济制度,迫使有关当事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利益,否则将受制度的严厉制裁,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所以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围绕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一致来设计。做到“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支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企业改制、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企业管理新模式、下岗再就业政策的实施等等,我们不可能还回避下去,不分析问题没有方向,不解决问题没有出路,不转变观念将被淘汰出局,不成为积极因素就成为消极因素。这些问题,离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离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就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一、制度安排中劳动、资本与剩余索取权

任何社会形式下的市场经济都在商品化生产、资本化投入、价值化收益中运行,从而必然把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并在生产商品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盈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如此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也如此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正在改革中“优化资本结构”,“依靠资本经营盘活企业资产”,“使企业从生产型、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有的地方还“把国有企业土地纳入资本运营轨道,不仅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而且促进了企业的振兴和发展”。

资本,就其经营的一般性来说,它是经与劳动力等价交换以后,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在于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所采取的价值形式。资本,就其积累的一般性来说,它来源于剩余价值,即由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当作资本来而形成资本积累。资本的主体实质上也就是剩余索取权的主体。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特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营中的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占统治地位而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支配着剩余索取权。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营中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者占统治地位,支配着剩余索取权,而形成公有资本。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分工发达后的经济制度安排,它本身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完善,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下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决定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统一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一方面,资本积累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另一方面,资本与劳动的结合才使得劳动创造价值。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是由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相分离所决定的,即劳动与资本的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不仅是劳动与资本的分离,而且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丧失生产资料而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的工人而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反映为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且资本家处于统治地位。构成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作为个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主的资本家以剥夺工人劳动所创造的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资本积累手段的劳资关系愈来愈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企业时,由于企业制度的变迁,企业的某些性能已有较大的变化。在今天仍“有很大一批经济专家没有将企业家与资本家区分开来,没有将企业家的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区分开来。“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公司经营的委托和代理,”实现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的阶层,从一般劳动者中分离出来,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并逐步取得它的剩余索取权,同资本所有者分享剩余价值,表现为它同资本一样取得股权。同时公司制组织以法人外壳巧妙而有效地保证财产动用和支配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可以避免和防范资本所有者私人对产权的支配或侵害。正是从财产动用和支配方式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多次讲过,股份公司“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公司企业是“社会企业”,私人所有者不再直接支配自己的资本,产权职能。资本的社会化也正是劳动与资本进一步结合的结果,从而出现了特殊的劳动--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劳动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企业家的股权。

知识产权,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权益,取得了同资本类似的索取权,即原始知识产权的交易权或与资本结合中分享股权。知识产权所有人从一般劳动者中分离出来,优先取得了剩余索取权。

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中,从劳动中产生的两类具体劳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逐步取得了同资本一起分享剩余价值的权益,并融入资本化的经营过程,这是由于资本的统治地位所决定。换言之,资本是人类生产资料的价值化形式,是过去劳动剩余的积累,是现实劳动的条件,市场经济下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资本的统治地位。

而现实劳动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同样创造着剩余价值,以其劳动力价值,应等同于同价值的资本对剩余所作的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讲,职工持股是一个伟大的劳资关系变革。

典型的剩余索取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资人获取扣除其它生产要素报酬后的企业盈余权,这是出资人出让资本与监控代理人行为的动力所在;二是最终控制权,即代理人选择权和退出权,这是降低代理成本,弱化和规避代理风险的根本手段。“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剩余索取权的主体是出资人,这是由于在资本与劳动的统一体中,资本的统治地位所决定的。

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本在经营中增值的多少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市场竞争使得资本在经营中追求尽量多的剩余,资本索取的剩余越多,劳动索取的剩余必然越少。相反,劳动索取的剩余越多,资本索取的剩余就减少,相应地企业就会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尽管一部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技术和管理--取决于自己的剩余索取权,但它们大多仍然按受制于资本的形式来运作。一方面它们是由出资人认可的价值按照同等的资本量来取得剩余索取权--比如股权,另一方面根据投票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原理,企业经营者或技术特股人一旦取得控股权(占主导地位的剩余索取权),就会挫伤出资人的积极性,更有可能刺激代理人的过度冒险行为,造成资产流失的道德风险也难以约束。

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尽管只有一部分劳动取得剩余索取权,但劳动者仍然可以以资本的方式在二次分配领域取得剩余索取权,如国家资本、全民资本和集体资本及其以资产形式存在的资本。

目前有的学者将国有企业区分为两类,一类生产公共物品,其所有权和产权向政府集中的纯粹的国有制企业,在此将其所反映的资本称为国家资本。另一类为竞争性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这里将其所反映的资本称为全民资本。这样区分有助于我们分析所有制成分与剩余的分配。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0年代的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了国家资本的急剧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缓解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形式下的矛盾。政府增加了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公共物品部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尽管国家资本所形成的物品使整个国民受益,但它毕竟不是剩余的直接索取,公共物品部分的服务主要是有钱人受益。

全民资本目前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我国企业改革的过程看,全民资本的产权明晰的问题,传统的由行政关系形成的集体要转变为经济关系形成的集体,明晰为政府的资产由政府指定中介机构按资本经营,属于集体的资产,由代表这个集体的机构如农会、职工股代会等来经营。从而使一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为集体资本剩余索取权的主体。

二、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是以劳动与劳动力相分离、资本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劳动力和资本存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市场进入企业转变劳动和资本经营的结合,劳资关系既不是资本主义初期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直接对抗关系,也不是共产主义所描述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融合关系。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体现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市场供求关系,即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是剩余索取关系,即劳动和资本经营。

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之后的企业制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股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这个变化,马克思所揭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由于这个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中已经生长出新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掩盖了资本剥削劳动剩余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能通过持股享有剩余索取权,应该讲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伟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变,由于资本的统治地位没变,资本的所有权没有变,劳动者所享有的剩余索取仍非常有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劳资关系一方面是市场供求关系,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下,有利于融入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中,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是公有制关系,劳动力的劳动是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资本相结合,劳动者通过两个方面均可享有剩余索取权,一方面通过按劳分配实现多劳多得,另一方面通过公有资本的市场经营享有剩余索取权。这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同时必须提到,由于资本占统治地位,只有在公有资本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劳动者的剩余索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公有资本经营效率不低于私有资本,是实现劳动者占有剩余的条件,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资本经营的制度安排仍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企业制度设计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制度必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问题,面对市场的国有企业再也不能搞无限责任,亏了是公家的,赚了分一点;二是风险与约束机构问题;三是劳动力管理与分配机制问题;四是创新学习机制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进行了试点工作,分别在车队、工程部、冷饮厂、涂料厂执行了总成本承包制、经营和利润提成制、个人参股和租赁经营,在具体设计中引用了股份合作和风险抵压的做法,在起步阶段给予了一些不增加企业负担的优惠办法。

1、对车队的总成本承包定为风险抵压金5000元, 在总成本比上年度下降了20%的条件下,按节约与创收的30%进行奖励,承包人招聘上岗。一年下来总成本下降22%,创收16万元,职工坚定了进一步改制的信心。

2、 对工程部的经营利润按厂部和职工的出资比例在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后进行分配,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进一步发展。厂部用工程的控制权支持工程部的项目。一年中自己发放16名职工的工资,利润达50万元。

3、冷饮厂由招聘上岗者出资25%、厂部出资75 %由招聘上岗者租赁厂房、设备进行经营,利润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一年中自己发放6名职工的工资,并实现利润15万元,在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后进行分配,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进一步发展。

4、涂料厂由厂部出资设立,职工出资租赁经营, 职工工资自己负担,目前势头良好。

通过第一年的试点,减亏300余万元, 为企业的再就业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工挣钱、发展的思路明确,车队将奖励用于调整车型,工程部增加公积金和公益金比例,冷饮厂发展冬季生产的产品,涂料厂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说明了正是制度的新设计带来了职工观念的变化,为企业盘活人力资源和国有资产开拓了思路。

标签:;  ;  ;  ;  ;  ;  ;  ;  ;  

企业改革中的制度设计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