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体育论文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目的

随着首都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调整,尤其面对成功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艰巨任务,目前,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本研究根据竞技体育自身内、外部运行规律,借鉴和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原则,来指导北京市竞技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利于北京市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

收集、鉴别、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2.2 访谈

采用无结构式访问,针对研究内容拟定调查提纲,通过专家咨询及访谈,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2.3 逻辑分析

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题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上下文衔接、论点证明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与否的基本判定等方面。

3 研究结果

3.1 制定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

3.1.1 北京市竞技体育面临的形势

回顾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在许多项目上具有优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一些竞技体育强省相比较,其形势不容乐观。就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而言,在第9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代表队以23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5枚铜牌位居金牌榜第6,金牌比第1位的广东代表队少46.5枚,比第2位的辽宁代表队少18枚,这不难看出北京市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在国内所处的地位。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要紧紧抓住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机遇,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思路,《北京市体育事业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竞技体育以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契机, 以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出发点,以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为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实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有新突破,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重大贡献的“三级跳”工作要求,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北京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造就一批国家级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势运动项目群体和竞技运动拔尖人才,力争北京市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力争北京市运动员获得奥运金牌总数有新的较大的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使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展示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风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方面,北京市将从制定与实施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夺金计划和搞好、搞活各类竞赛两个方面做出部署。强调要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际出发,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特点和内在规律,探索集约化、精英化发展模式,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建立高效的备战奥运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发挥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解决奥运夺金计划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备战奥运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北京市还将利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独特优势,结合北京重点奥运项目的需求,争取承办一系列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计划在未来的6年中,精心组织和承办好30项以上国际重要赛事,培育6~8项国际精品赛事,增加城市体育文化新亮点,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新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面对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借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之势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挑战就是在实践中如何逐步细致地落实和完成各项计划和艰巨的任务,全面提升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

3.1.2 北京市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基础

从广义上来说,参与竞技体育事业的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医疗和体育科技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属于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然而,运动员与教练员系统是竞技体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运动员是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及水平的唯一承担和实现者,注重发挥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绩效也是各国竞技体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他们被逐渐地转化为“人力资产”,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和能力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形成为“人力资本”。我们可以把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看作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力资本的生产和投资,他们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运动训练、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等运动训练活动来实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系统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也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主体。因此,本课题主要就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竞技体育在训人数达1万人以上,二线和三线在训人数占在训总人数的81.57%,这为日后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打下了基础。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有12人达到国际健将、25人达到运动健将,达到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分别为214人、339人(图1)。从运动水平来看,后备人才总体竞技水平不高。

表1 北京市竞技体育各级运动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一线在训人数  二线在训人数  三线在训人数

田径 100

55

2059

体操  57

24

135

网球  32

10

72

摔跤  83

42

306

女子足球

  37

22

乒乓球 45

13

457

举重  34

26

313

射箭  18

23

85

棒球  32

25

188

自行车 49

47

77

曲棍球 22

25

0

柔道  60

47

373

羽毛球 32

26

103

花样游泳

  18

5

 0

游泳  60

25

1037

跳水  28

14

2

垒球  41

14

133

手球  55

42

208

排球  58

42

417

篮球  84

24

734

武术套路

  34

28

259

武术散打

  22

16

跆拳道 29

13

312

拳击  24

9

 0

赛艇、皮划艇  74

42

143

击剑  22

29

22

射击  50

50

279

小计  2000  1138  7714

附图

图1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水平情况圆屏图

从北京市竞技体育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来看,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相对较少,而三线运动员人数较多。从运动项目来看,田径、摔跤、柔道、游泳、排球、篮球、武术(套路、散打)和射击等运动项目的二线在训人数明显低于一线在训人数,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虽然北京市竞技体育有4级训练体系作为保障,但是,二级训练规模过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制约一线队伍的选拔和建设的瓶颈。本研究认为,要保证北京市竞技体育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从管理体系上理顺目前北京市多级训练体系,保证运动员输送渠道的畅通。

竞技体育运动的主体是运动员,如果运动员的来源源头枯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从何谈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呢?因此,探索新的思路,积极拓宽和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和培养途径是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2显示,由于二线在训人数少,二线教练员的人数也明显少于一线教练员,二线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5.3。三线教练员的人数相对较多,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20.5。在二线124名教练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30%,大专学历的教练员占51%,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教练员近20%(图3)。从学历水平来看,二线教练员的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附图

图2 北京市竞技体育教练员人数情况圆屏图

附图

图3 北京市竞技体育二线教练员学历情况圆屏图

3.1.3 北京市体育产业资源

北京市竞技体育产业现有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汽车、游泳、保龄球等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近50家,以现代甲A足球俱乐部及首钢、奥神篮球俱乐部为代表,每逢主场比赛,都有众多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上座率达到70%以上,加上各类赞助、广告等经营收入,为体育场(馆)及俱乐部赢得可观的收入。精彩、激烈主客场比赛吸引大批球迷到现场观看,直接推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参与体育产业的越来越多,如现代汽车、三元乳业不断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体育产业成为非主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运会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在京奥运场(馆)建设及配套设施项目为32个,总投资为280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总投资95.2亿元;改扩建场(馆)13个,总投资24亿元;新建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设施项目,总投资153亿元;训练场(馆)装修改造项目59项,总投资4亿元;残奥会专用设施改造,总投资3.8亿元。 这样大规模、集中的建设,势必将对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据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的调查表明,1995—1996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产值为79亿澳元,占GDP的0.6%;1998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的生产总值达到80亿澳元,占澳大利亚GDP的1%,在113个产业行业中居第25位。1999年,美国学者提出,目前在世界各国中,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产值在其GDP中所占比例最大,接近3%。可见,奥运会为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带来了持续迅速的发展契机。借鉴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占GDP比率,参考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占GDP比值为1.6%,可以预测,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产值将占北京GDP比率的3%~3.5%。至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约为205.1~239.3亿元。

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结构严重不均衡,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所占比重较小,体育用品制造业、销售业所占比重过大。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体育的支柱产业应该定位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举办奥运会,将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以平均门票收入占奥运会总收入的10%计算,体育竞赛表演业在奥运会期间将快速发展。由于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6年,北京市体育彩票的销售将进一步走旺。体育彩票业要逐步增加种类、加大市场占有份额,并与竞赛表演市场、 健身娱乐市场共同构成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场(馆)建设、健身娱乐业条件的改善,将促进健身娱乐市场发展。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业、体育会展业也将显著发展。可以预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将快于体育用品生产、销售市场,并逐步成为体育产业的主流市场。

3.1.4 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从整体、多指标来反映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犹如经济学中的综合国力的评价、区域经济实力的评价以及科技实力的评价等。

李卫(2001)认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指影响竞技体育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整和力量形态。实际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综合反映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协同发展的竞争力。

李卫通过建立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对我国各省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行研究,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表现得分、内部发展潜力得分和外部环境潜力得分3个亚系统组成。实际上,是从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层面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种定量化描述。根据系统论理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各个发展层或要素小整体结构中的层次位置和等级秩序。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同样具备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特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具有一定差异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整体。李卫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得分列全国第2位,内部发展潜力得分为第9位,外部环境激励得分为第2位,综合评价位居第3位(表2)。

表2 我国各省(市)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结果一览表

位序

 省(市)域

  实力表

省(市)域

内部发展

省(市)域  外部环境

省(市)域  综合评价值

  现得分 潜力得分 激励得分

1

辽宁 100.00

  江西100.00

  上海100.00

  上海  94.77

2

北京 99.64广东98.58北京83.20广东  92.51

3

上海 96.31山东92.41广东81.18北京  87.93

4

广东 95.60上海88.26辽宁66.55辽宁  81.82

5

湖北 70.07福建86.81山东58.53山东  72.37

6

江苏 67.60陕西85.97天津58.22江苏  64.33

7

吉林 66.20山西85.57江苏48.59吉林  54.06

8

山东 66.04吉林77.92吉林45.17河北  51.06

9

河北 57.39北京77.43浙江42.23湖北  50.55

注:此表依李卫的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1。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和外部环境激励分别列全国第2位,而内部发展潜力只列全国第9位,由此不难看出,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实力表现、内部潜力和外部环境激励3个方面的发展还是极不协调的。北京在实力表现功能团中,在全国排在第2位,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奥运军团和在奥运会上的得分。在环境激励指标中,北京紧随上海居第2位,这是由北京的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高比例的城镇人口决定的。今后,北京市应借助于环境激励的优势,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内部发展潜力方面,主要存在运动项目结构不合理和优秀后备人才缺乏等因素。北京市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结构不够合理,包括竞技体育队伍的总体结构不合理,项目布局“重点不重”,以及项目结构不合理等。北京市竞技体育二、三线运动员人数较少,缺乏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本研究对北京市区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8.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不好。一些参加业余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也主要是为了升学加分或者考入名牌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

北京市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竞技体育培育的是高水平、低文化素质的人,失去同龄人可以享受系统文化教育的机会,造成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二次择业很难与同龄人竞争。而在训学生一旦进不了优秀运动队,除了体育和极少数行业外,选择职业的本领也很低。

从现阶段北京市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来看,要实现构建一流竞技体育水平的目标,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北京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参赛项目上还需要扩大、参赛人数需要增多、金牌项目需要拓展,尤其是在田径、游泳这两个影响大,又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基础性项目上还必须增强集团竞争优势;在群众喜爱、观赏性强,又广受重视的篮、排、足三大球上还需要有新的突破。

3.2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2.1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根据当前中国竞技体育整体运行和发展的状况,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可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区域竞技体育非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是以奥运争光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如果延续以金牌为主的发展战略,而忽视竞技体育资源的正常发展规律,这就有可能丧失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在世界体育文化迅速交融与同化的今天,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政治功能,必将使竞技体育陷入僵化和被动落后的局面,也难以介入国际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潮流。只要我们实行竞技体育开放政策,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拥而入,竞技体育就必须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否则就谈不上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竞技体育现有运行体制下,北京市竞技体育在继续开展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逐步向满足社会需求转变,即变竞技体育以“金牌”单极政治目标向满足社会等多极目标的发展战略,这是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3.2.2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目标体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北京市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序包括近期、中期、远期的行动计划和目标体系。本研究以新时期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参照,提出了北京市竞技体育近期、中期和远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北京市竞技体育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新的突破,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有重大贡献。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建立起较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学化程度等有较大程度提高。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地位。基本实现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远期目标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建成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和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形成国家调控、依托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3.3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阶段目标逐渐提高并逐渐逼近最终目标的过程。它包括各种具体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由于国家和区域资源和社会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为此,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若干战略重点。而判定战略重点的依据首先在于这些要素是影响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体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因素,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要素等方面。

从竞技体育系统内部来看,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作为整个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是中期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则是远期战略阶段的重点。

3.3.1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系统内的运动员、教练员、各级体育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裁判员、医务人员、教学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外事工作人员乃至体育产业经营人员、体育经纪人等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也是人。竞技体育为满足社会需求,有赖于竞技体育系统内多方人力资源的协调合作并最终将智慧的结晶凝集于运动员身上。就竞技体育的参赛系统而言,运动员的选材、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发展规划及目标的设计、比赛过程的控制等等都需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竞技体育系统保持与其他系统的协调发展也需要人为进行规划与调控。

3.3.2 竞技体育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建设

3.3.2.1 竞技体育社会化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得到社会持续的支持,并且,竞技体育利用自身优势融于社会的发展之中,形成社会参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服务社会的发展局面。在继续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努力拓宽和加大社会办体育的渠道和力度,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竞技体育,形成国家投入、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体育产业参与等多维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要鼓励、引导和调控社会和市场来办体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高水平运动队;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3.2.2 竞技体育产业化

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是竞技体育本质要求下的必然选择,走竞技体育产业化道路,使竞技体育发展由过多依赖国家、政府包办向国家、社会、集体及个人共办的方向转轨,从求助外力转向依靠体育本身,因而,北京市竞技体育产业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体育赛事转播权进入市场的步伐,提高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整体开发效益;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制定有利于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等;积极提倡和鼓励群众从事体育消费,加强体育生活方式的宣传;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通过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招聘引进等多方渠道,培养和造就竞技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专门人才。

3.3.2.3 竞技体育国际化

竞技体育国际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融入参与到国际竞技体育“大家庭”,才能实现国内竞技体育“小家庭”的繁荣。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坚持与世界先进方向保持一致,包括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与方法、训练手段、体育理论、运动项目技战术、场(馆)建筑、运动器材等方面;必须坚持弘扬民族体育优秀文化,在继承、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共同提高;要积极参加国际性竞技体育活动,引进和运作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体育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促进与各国体育赛事的协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国际经济往来,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3.3.3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竞技体育体制战略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既符合世界体育发展潮流,又较好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又不同于原有的“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政府要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规划、引导、组织、监督以及制定体育发展政策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动态调整管和办的比例,确保国家目标和大众体育利益的实现。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从包揽一切体育事务的直接管理向分级分类、授权监管的间接管理转变。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控制力上,除了事关国家目标的重大体育事务可以仍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直接办理外,其他体育事务都应逐步交给社会和市场来办,政府则通过制定规则对这些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管。

3.4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4.1 抓住举办第29届奥运会机遇,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发展

在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中,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际出发,遵循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奥运金牌战略,全面提升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加强对北京市竞技体育的指导和研究,探索集约化、精英化发展模式,进行项目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

北京市应当把地域优势摆到一个显要的地位,紧紧抓住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对北京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发挥全社会重视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调动和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主动吸纳各相关学科高素质人才参加北京市竞技体育重点课题的联合攻关研究。要重新评价国家队设立在首都对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以及运动成绩的提升所具有的深层作用,要认真研究向国家队输送更多人才的意义等。

3.4.2 调整布局结构,突出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市竞技体育工作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体操、乒乓球、射击、跳水等为代表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但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北京市贡献奥运金牌和奖牌的尖子人才群体还显单薄,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在运动项目布局结构方面要与奥运战略全面接轨,突出以重点发展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指导思想,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后备人才,逐步形成以北京市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为主体的布局结构,实现重点项目的倾斜与投入,做到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根据近年来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取得奖牌和运动成绩的情况,本研究确立了北京市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基础类大项和相对落后项目。

优势项目:乒乓球、跳水、射击和体操等。巩固和加强北京市乒乓球、射击、体操、跳水等优势项目,保证投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可持续发展。

潜优势项目:女子柔道、女子摔跤、跆拳道、花样游泳、女子自行车、女子赛艇、射箭、羽毛球、举重、女子垒球、女子足球、女子排球、女子手球、女子曲棍球等。对具有发展空间的潜优势项目,要着眼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精心布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培养尖子运动员和将更多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国家队为重点,加速项目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向优势项目的转化。

基础类大项:田径、游泳、划船、自行车等其他项目。对于这些金牌多、影响大的基础类大项,要抓住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有利发展契机,明确项目的发展方向,着力于重点子项的建设和培养,在确立国内部分子项领先的基础上,逐渐扩大集团优势,拉动全局性发展,并争取最大限度的奥运达标及人围人数,以期在一定时限内形成突破,为加速北京市竞技体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做出贡献。

相对落后项目:相对落后项目的确立依据与设置为在近两届全运会上没有获得过奖牌,但又是影响较大的项目,如男子篮球、排球和足球等。要针对这些项目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与突破,尽快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确立国内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优势人才特点和专长的培养并积极输送到国家队,力争最大规模的奥运入围人数。

3.4.3 扩大规模,狠抓运动员队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适合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运动队管理体系,扩大一、二线运动队规模和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数量,形成优势项目的“人才群体”。加强与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将运动员输送到优势项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

抓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运动员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有三线队伍的运动队还不多,有些运动队还没有考虑2008年后备人才的筹建。建议在抓好现役运动员训练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后备人才。

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环节,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运动人才培养系统已被打破,建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和体系已成为全面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关键,应认真进行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研究。

在新形势下,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跟踪、重点保障、精心培育”的原则,统筹安排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对于青少年业余训练,要严格遵循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和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保证后备人才的质量。

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训练过程中,要严格管理,注重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要制订多年的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坚决反对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能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训练,全面发展。探索合理、适宜的青少年竞赛管理制度、竞赛方法,以及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标准与后备人才输送激励措施,使从事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的基层教练员能按照正确的目标方向进行训练工作。

3.4.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水平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教练员队伍建设是实现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因素,在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建设和提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水平高、事业心强的教练员是提高竞技整体实力水平的关键。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现阶段,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教练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能否成才。

着眼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竞技体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首都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切实做好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创造条件、选择项目、面向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教练员;重视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注重培养和破格使用年轻有为的教练员,提供学习进修和出国培训的机会;对教练员实行定制、定岗、定责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制定并完善有关政策和措施,逐步提高教练员各项待遇,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5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入进行运动训练体制的改革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大都市的竞技运动管理与训练体制,是提高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重要保证。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训练体制、运动员选拔体制和竞赛体制等各个方面,使北京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大的社会环境,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又能适应举办奥运会和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并与国际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调整改革现有训练体制,充分利用全市体育资源,加快多元化、多渠道开展训练的步伐。实施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体教共办运动队,将部分一线或二线运动队与一批院校挂钩,运动员取得该校学籍;将部分项目部署到一些大学,以学校为主办队,单独编班;划定一些市属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时,对优秀运动队中退役的健将级运动员实行专业体育加分,对文化课较大幅度降低分数予以录取;切实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3.4.6 逐步建立和完善“训练、科研、竞赛”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现代竞技体育竞争的背后是科技大战,在当今的运动竞技场上要有所突破,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支持,没有科技攻关是不可能的。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加速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加大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在体制和制度上解决训练和科研相结合的问题,不断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竞技能力。科研工作要全方位介入训练过程,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要在实战中的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方面,在训练中的营养和恢复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应用成果。我们的体育科研不能只进行一些表面上的科研,只满足于提供一些技术分析资料,要帮助教练员、运动员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例如,运动员的恢复问题、心理问题、关键技术环节顶不上的问题等。这些关键性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的运动员就无法在大赛中取得胜利。

为了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应当加强体育科研对运动训练的推动作用,增加科研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推进科研、训练一体化步伐,使科研真正成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第一推动力,加快体育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进程。

在科学化训练方面,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整合与综合利用首都的体育科研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首都各级科研部门和各级院校科研力量(包括人员与设备),组成相关的科技服务与科研攻关小组,统一指挥,联合攻关。尤其应组织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与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攻关。

2.注重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提高训练方法、手段运用的适宜性。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是固有的,但方法的运用、手段的组合是具有科学性并会带来较大的训练结果的差异性。应在传统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组合。

3.加强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营养恢复和技术监测的科技攻关和服务,帮助运动员、教练员解决训练中实际出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

4.加强科研的日常监测和跟踪服务。给各运动队建立完整全面的监测体系,加强日常监测工作。监测工作既要给教练员提供科学训练的依据,提供真实可信的测评依据,同时,也要强化后续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科研服务要向深层次发展。

3.4.7 加强高水平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运动科学化、综合化、精细化、集中化的特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和办好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训练基地,以适应现代运动训练日益科学化的发展需要。

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日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条件。面对当今竞技体育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现代化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实现科学决策,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管理、训练的科学决策水平。

3.4.8 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重点保证北京奥运运动员的参赛锻炼机会

利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独特优势,结合北京重点奥运项目的需求,争取承办一系列世界级高水平体育比赛。精心组织和承办好多项国际重要赛事,培育若干项国际品牌赛事,增加城市体育文化新亮点,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新形象。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参加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选拔制度。做好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参赛的组织工作。由北京市承担组织的国际级、国家级和市级竞赛活动,要提高比赛和竞赛水平,为运动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环境和条件。

3.4.9 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水平的提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促进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不断提高,保证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为此,一方面,政府应尽可能增加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保证运动训练过程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加快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加大竞技体育市场培育和开发的力度,吸引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金投入。

商业性介入是竞技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重要保证。商业性介入能够增加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的经济收入,使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有更充足的物质保证,促进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在努力提高政府对竞技体育投入的同时,应加强市场营销活动,增加商业介入的力度,多方筹措竞技体育发展经费,促进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4 主要结论

1.面对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北京市竞技体育展要借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机,加快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细致地落实和完成各项计划和艰巨的任务,全面提升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

2.北京市竞技体育在训人数达1万人以上,二线和三线在训人数占在训总人数的81.57%,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总体竞技水平不高。

3.从北京市竞技体育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来看,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相对较少,而三线运动员人数较多。

4.北京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的人数情况:由于二线在训人数少,二线的教练员的人数也明显少于一线教练员,二线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5.3;三线教练员的人数相对较多,而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20.5。

5.在运动项目布局结构方面要与奥运战略全面接轨,突出以重点发展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以北京市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为主体的布局结构,实现重点项目的倾斜与投入,做到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6.扩大一、二线运动队规模和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数量,形成优势项目的“人才群体”。加强与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将奥运运动员输送到优势项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

7.着眼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竞技体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首都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8.加强体育科研对运动训练的推动作用,增加科研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训练、科研、竞赛“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9.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标签:;  ;  ;  ;  ;  ;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