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疗法在偏头痛性眩晕中的应用疗效论文_丁强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中医院 4184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疗法在偏头痛性眩晕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8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37%(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64%显著低于对照组25%(p<0.05)。结论:针对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可下常规西医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不但能快速改善患者眩晕情况,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疗法;偏头痛性眩晕;常规西医;不良反应

偏头疼属于原发性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类型,主要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表现,发作时,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情况更盛。常规的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导致患者多种不良反应[1]。本次就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8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耳科、神经系统及影像学和电生理相关检查确诊。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1.6±9.3)岁;病程0.6-8年、平均病程(3.3±2.2)年。观察组44例患者年龄在22-61岁、平均年龄(40.7±9.6)岁;病程0.9-9年、平均病程(3.8±2.1)年。两组患者均排除有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并在年龄、病程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发病前未任何征兆,少数患者伴有精神障碍、疲劳、哈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表现。中医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瘀阻脑络型、肝气郁结型、肝阳上亢型。瘀阻脑络者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肝气郁结者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肝阳上亢者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2]。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口服5mg酸氟桂利嗪,2次/d,在治疗期间可配合相应的手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治疗,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瘀阻脑络者可以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拟通窍活血汤。肝气郁结者可以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拟通窍解郁汤[3]。肝阳上亢者可以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拟通窍熄风汤。观察组患者将汤药以3次口服,1剂/d,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分析。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情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期间复发率较低。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64%显著低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4.1396,p<0.05)。

3讨论

偏头痛性眩晕的发病率较高,根据IHS制定的偏头痛分型可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典型先兆不伴头痛、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及基底型偏头痛。目前,很多研究均指出,偏头痛与三叉神经血管、神经学及血管学等均有所联系。眩晕是偏头痛的的常见并发症,病情较急且患者忍耐度较低,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有效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上认为,偏头痛性眩晕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治疗机制主要为通窍化瘀,熄风止痛、通窍疏风、通窍解郁为主[4]。《本草新编》也提到过: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而防风、羌活等药材也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作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发挥药效,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可下常规西医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不但能快速改善患者眩晕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颂.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9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24):282-282.

[2]孙振峰.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综合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4(7):254-254,255.

[3]钟喜明.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8(21):83-83.

[4]尹焕瑾.中药外敷治疗偏头痛[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20-520.

论文作者:丁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疗法在偏头痛性眩晕中的应用疗效论文_丁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