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队院校德育主体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军队院校德育主体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军校德育主体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军校论文,德育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共性与个性”、“品质与能力”、“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日益开放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苦苦思索与困惑,是我几年来对军校一年级学员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最深的感受。新学员入校正值其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强的特殊阶段,也是从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阶段,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是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历程。因此,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特别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成分——德育,对学员的健康成长起关键作用。然而在学员的思想深处反映出的矛盾,迫使我们回过头来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德育环境,德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近年来,军校德育的方式和方法相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和生动活泼的学员,略显力不从心。所以,更新德育观念,使军校德育方式走出徘徊区,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而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在于拓展德育空间,确立德育主体和切实发挥主体作用。

事实上,由于德育是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德育方法论的讨论一直是常论常新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德育理论界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德育体系中主客体关系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德育主客体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从不同的教育哲学观点出发,德育体系中孰是主体,孰是客体的问题仍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归纳出6大类:即主导主体论、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复杂主体论、主客体否定说等,各执一词。

笔者认为德育过程的主客体处于动态的复杂的变化之中,孰为主体,孰为客体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一,从学员对理论知识汲取方面来看,学员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加之教员的引导,如此,学生为主体,教材与教员为客体。其二,从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来看,教员是主体,学员是客体,教员起主导作用。其三,从德育的最终效果看,一方面教员必须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结合学员的特点,进行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德育效果是落实在学员的知与行的实践中的,因此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客体。由此可见教员与学员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角色变换是客观存在。在德育过程中,教员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员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原则、科学文化等方面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社会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德育过程的根本点在于把握学员这个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把握学员主体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平等意识已溶入学员的心灵。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学员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情绪波动较大,对社会现实问题敢于直面批判,但又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作为军校应旗帜鲜明地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公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理性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力,培养学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热切地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走出“小我”,走向大我,从“大我”中获得“小我”的自由。

理论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使军校的德育处于学员积极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之中,而这一良性运作的切入点在于把握学员的主体需要。人的需要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需要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正是内在需要构成了学员的不懈追求,达到人格的提升。学员主体需要的深度与广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准确把握学员的主体需要,才能激发学员的内在动力。

根据我们连续几年对新学员的调查表明,学员对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都有较高的自觉性,无论是来自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的学员,他们进入军校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成才。我校紧紧抓住学员强烈的成才意识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拓展了德育空间,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作用。首先,课程体系力求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合理知识结构,提高基本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适应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主线。其次,内容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反映现代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增强学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尤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启迪学员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综合教育计划,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融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契合了学员成才需要,将德育渗透于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内在品质素养,较完满地解决了学员对于“品质与能力”的矛盾心理,以能力的提高促进品质人格的提升,以高尚的品质促进能力的发展。思想境界提高了,思路开阔了,学员们不仅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尤为可贵的是学员们更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

二、把握学员主体意识 培养参与选择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复杂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思潮面前,学员的主体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学员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主体选择性是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选择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对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开放的社会给学员带来的思想矛盾。

我校在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增强主动性、选择性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社会实践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也是增强主体选择的基础,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学员与社会环境相联系,才能充分认识客观现实,才能明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总结社会实践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误和教训,增强判断力。二是发挥科学方法作用。所谓科学的方法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世界,研究自然和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学员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正确,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乎实际,其主体意识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对此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极富成效的育人体系。特别是“五大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学员在校德育的全过程,“五大社会实践”包括:第一年的入学入伍教育,第二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第三年下部队当兵锻炼,第四年临床实习中的部队健康教育,第五年军事医学综合演习及毕业教育。

首先,利用丰厚的传统教育资源给予入校新生以强烈的感性认识。新生入校伊始,学校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军队传统教育报告、法纪教育及国际形势报告外,还给每位学员配发一本《华岳魂——张华传》,观看“两华”事迹专题片,到张华烈士纪念碑前开展主题活动,开展“学张华、话人生”读书征文,“做张华式学员、走张华成长道路”演讲,解决好“上军校为什么,上学期间学什么,掌握本领干什么”几个关键问题,回答好“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

其次,增强学员的理性认识。在校五年期间学员们要完成马列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6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期间还穿插开展革命人生观、爱国奉献、尊干爱兵等教育,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员思想实际,增强学员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注重实践结果。学员的主体意识及主体选择、主体参与最终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在搞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员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实施轮流担任干部制度,每次军事医学演习,都让学员担任野战医学院院长、政委、科主任,提高学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军民共建单位,作为学员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锤炼品质的基地,经常组织学员去照顾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进行义务劳动,开展医疗咨询,学校还十分重视学员在校期间7个假期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广泛开展“张华战友服务小组为家乡人民做奉献”活动,并要求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全校100%的毕业学员都能正确处理个人意愿和组织需要的关系,做到始终把服从组织需要、把事业放在人生选择的第一位。

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员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和主体选择性,实践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基本规律,踏踏实实地完成了由知识转化为意识再上升为自觉行动三个层次的飞跃,使学员实现了人格的进步与提升。

三、把握学员主体发展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领域超越了他们的父辈,这是新一代大学生的优势。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因势利导,促进学员主体的发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开拓性。

结合学员的这一显著特点,我校立足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贯彻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着眼未来发展,学习各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做到“四个主动适应”:在医学模式上,主动适应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培养要求上,主动适应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卫生工作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上,主动适应医学科学和军事医学科学的发展,把当代医学和军事医学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充分吸收进来;在人才培养上,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既要考虑学员的第一任职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使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德育的目的和职能从根本上讲是反映生产力生产关系要求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四个主动适应”不但较好地关注了学员的主体发展,而且适应了社会需要。

在正确的教育导向、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中,学员们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5年级本科生大队(第二学员大队)1998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学员大队”。1998年12所院校军事素质考核名列第一。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率为56.7%。1997年与1998年参加国家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等级考试,成绩列陕西高校第一。科研活动成绩更为突出,1996年以来,全校共有664名学员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申请立项课外科研课题309项,撰写出论文264篇,在《中华药理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被国内国际会议录用17篇。其中有10人次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

事实表明,关注学员主体发展,促进学员成长成才,极大地焕发了学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实现军校的教育目标的同时,学员的个性和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转变德育观念,拓展德育空间,从学员主体需要出发培养学员德才兼备的素质,以处理好学员思想中“品质与能力”的矛盾;从学员主体意识出发,培养学员的参与和选择能力,以解决“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日益开放的社会”之间给学员造成的困惑;从学员的主体发展出发,培养学员的开拓、进取、创新、创造能力,以解决坚持共性原则下的个性发展。这是新的形势下德育效益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关于军队院校德育主体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