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单位招聘成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可忽视论文,成本论文,单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社会人力资源流动率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候选人的数量、质量和职位填补的及时性是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业绩评定的主要指标。
尽管这些考核指标体现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主要关切点,但若作为一种系统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却有失偏颇。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投入要素是招聘资金这种有限资源,所以其产出评价应该包括该资源投资效益的量化考核。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1997年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招聘工作的关切点按重要程度排序为:1.录用质量,2.顾客满意,3.时间投入,4.成本。招聘成本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也很少有企业核算招聘成本,即使核算,方法也过于简单,使得计算结果很难说明问题。但是,一些财务总监和公司总裁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开始向人力资源部门索要招聘成本这种数据以对其工作价值进行评估,可见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即将迎接量化和价值化考察,其考察工具之一正是单位招聘成本评价模式。
由于招聘对象和招聘工具的多样性,单位招聘成本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所以很难归纳出一个具体统一的单位招聘成本计算公式,但可以从招聘对象和招聘工具两方面透视单位招聘成本。
一、招聘对象多元化对单位招聘成本的影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职务类别的不同、职位级别的不同、地理分布的不同和填补空缺的紧迫性不同。单位招聘成本不能在不同级别间比较,高级经理的单位招聘成本不可能同普通职员同一水平;即使级别相同,因招聘的地理位置或工作类型不同,则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不同,其成本自然不等。然而我们常常可以从报刊中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从第一个职位空缺——华北区销售经理到最后一个职位空缺——库房管理员,自上而下顺次排列。如果我们不计算其单位招聘成本,假设这是《北京青年报》上的一个1/4版广告。每个职位描述占其1/10版面的话,他们的招聘成本在这一招聘环节上同为2千元。而假设华北区销售经理在当地的单位招聘成本平均为5 万元(参考猎头公司报价),而后勤人员平均为50元的话,显然这种招聘渠道选择不足以满足或超过其招聘成本,使这两个职位都很难由此找到合适人选,可见,单位招聘成本对招聘渠道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二、招聘渠道多元化对单位招聘成本的影响
目前,企业的招聘渠道主要包括:招聘会、报刊广告、猎头公司、人才机构、校园招聘、员工推荐、网络招聘、内部招聘、岗位轮换等。据《财富》报道,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的招聘主页每月有500 万的访问量。不同的招聘工具使招聘成本不一,以1998年人力资源招聘市场报价为例:
国际展览中心招聘会费用(4展位及广告公司布展费用):1万元/次;
《北京青年报》1/4通栏广告:2万元/次;
猎头公司推荐成功1名候选人:该职位30%的年薪;
名牌大学校园招聘会:2千元/校/次;
候选人资格要求的不同、招聘时限的不同,所采用的招聘渠道也应不同。比如北方区总经理多由猎头公司推荐,而后勤人员的招聘采用到普通职业介绍所查询的方式则最为经济快捷。
三、单位招聘成本的构成
招聘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和直接成本。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员工推荐人才奖励金;大学招聘费用等。内部招聘成本是企业进行招聘成本核算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而实际上它占有相当比重。我们通过模拟一次简单的中级职员筛选、面试流程,粗略地计算其内部招聘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一流程并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选,需要重复两三次,则内部招聘成本更加不容忽视。
我们假设人才报价属外商投资企业类,根据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1999年所进行的《北京外商投资企业薪酬调查》统计结果,在薪酬水平上,一般专员(Specialist)月薪收入约2000元—5000元,主管、主任、督导(Supervisor)月薪收入约3500—7000元, 经理(Manager)月薪收入约5000元—12000 元, 高级经理(Director )月薪收入约7000元—20000元。各类人才取其均值,每月工作172小时(21.5×8 小时),则该企业招聘内部成本核算如下表所示。可见招聘1 名中级职员仅筛选——面试环节的内部招聘成本就约1千元。 单位招聘成本把内外部成本包容进来不仅是人力资源会计的要求,也是出于把招聘工作当作一种系统的动态工作流程考虑,它使得人力资源招聘与员工薪酬、人力资源保留联系起来。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使用一些新的人力资源指标评价人力资源工作,对单位招聘成本的核算颇有借鉴意义。这些指标从动态与全局性角度出发,实际上综合反映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单位招聘成本核算模式的重要系数。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主要有:
该职位的平均流动率(招聘重复率估算);
该职位的招聘工作量(数量、难度考察);
该职位的平均接受率(招聘有效性考察);
该职位的平均填补期间(招聘效率/及时性考察)。
该职位的安置成本(复杂性考察)
其中,安置成本是由异地招聘或员工派遣异地工作而发生的补偿费用,如搬家费、置家费、探亲费、交通补贴等。
在实际工作中,猎头公司的报价就综合了上述参数,象平均年薪、流动率、接受率这些指标因工作、级别、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使这些差别有了量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参数。《财富》杂志在1998年评选世界前100 家“最佳工作场地”的公司时也使用了流动率、应聘量、招聘量、接受率这些参数作为考评依据。正因为这些指标能够架起从定性到定量的桥梁,且反映出职位、成本和招聘渠道的影响和变化。我们可以考虑由此建立起一个模式,它由以上三个维度:职位性质、招聘渠道、成本结构构成,各交合点正是以这些人力资源指标作为参数计算出的单位招聘成本。
四、单位招聘成本的评价模式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在其1997年年会时介绍了一种“标准驱动招聘模式”(Metrics—Driven Staffing Model),该模式提出一种构想,认为招聘流程应该由一套标准所驱动,而不该是随意的,不计代价的,任何职位的人力资源购置成本都应该由这套标准控制。
这套标准模式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招聘的投入产出比,还能为招聘决策提供支持。比如企业内部招聘要比对外公开招聘节省成本,且接受率较高。如果单位招聘成本计算模式中考虑进了这两部分因素,反映在计算公式中可以表现为赋予内部成本较小的系数,如100 %的外部招聘成本+25%的内部偿付成本。这样,该计算模式明确地提示招聘专员优选采用内部招聘可使单位招聘成本降低。
工作流程
参与者 时间(小时) 小时工资(元)
1.筛选简历,确定面试人选
秘书1名 4 12
招聘经理1名 1 50
2.面试准备秘书1名 1 12
招聘经理1名 2 50
3.面试初选(10名候选人)同事1名 5 20
主管1名 5 30
4.参加笔试(5名候选人) 招聘专员1名 2 20
5.面试终选(3名候选人) 主管1名 2 30
经理1名 2 50
部门经理1名 2 80
工作流程 成本(元)
1.筛选简历,确定面试人选48
50
2.面试准备 12
100
3.面试初选(10名候选人) 100
150
4.参加笔试(5名候选人) 250
5.面试终选(3名候选人) 60
100
160
合计: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