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论文_陈智媛,尚简

(解放军第八六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1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方法:在医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n=38)则分析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并据此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护理后心理状态。结果:①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是92.1%,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②干预组平均HAMD评分是(7.1±1.2)分,短于对照组的(12.3±1.9)分(P<0.01)。结论:老年脑梗塞后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在常规护理上应用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康复效果以及心理状态,可借鉴。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256-02

本研究为分析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将7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取单纯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现报道两组康复效果以及护理后心理状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均自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到医院就诊,已经CT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塞,脱离生命危险后临【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方法:在医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n=38)则分析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并据此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护理后心理状态。结果:①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是92.1%,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②干预组平均HAMD评分是(7.1±1.2)分,短于对照组的(12.3±1.9)分(P<0.01)。结论:老年脑梗塞后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在常规护理上应用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康复效果以及心理状态,可借鉴。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256-02床护理,且其法定监护人已签订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将上述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干预组,均38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为62~77岁,平均年龄为(48.2±5.3)岁;并发症:冠心病10例,高血压17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干预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63~77岁,平均年龄为(48.5±5.1)岁;并发症:冠心病11例,高血压16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以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平均年龄、性别以及并发症等基线资料的对比,结果提示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起居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以及出院指导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着重分析老年患者脑梗塞后的心理特征,从而予以护理干预,其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基本干预。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心理特征,综合其多种表现把握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制定出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耐心解答其各种疑问。同时,护理人员可为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案例;此外,部分患者存在机体功能、语言障碍,护理人员应准确揣摩老年患者手势、模糊词汇所代表的意思,从而及时满足其护理需求;(2)语言干预。丧失语言功能者往往因无无法顺利表达情感,产生沮丧、焦虑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可通过文字交流,了解其生活、情感需要,缓解其负面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播放其熟悉的音乐和相声等,刺激其听觉神经,鼓励其开口、思考等。病情严重者可予以发音练习,逐步增强语言频率、复杂度,并对患者的进步予以鼓励。(3)功能锻炼。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功能康复锻炼方案,对肢体功能严重受损、瘫痪患者,应予以被动训练,如肌肉按摩等,增加其关节灵活度。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至一定程度后,需减少被动训练内容,增加其主动训练动作,并提供全程陪伴和指导,及时纠正其错误动作。训练应从慢至快,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注意保持其信心和热情。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结合其肢体、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其康复效果;

(2)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评估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其评分与抑郁程度成正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2]

①基本治愈:肢体、语言功能基本康复;②有效:肢体、语言功能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③无效:肢体、语言功能以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护理有效率=(基本治愈+有效)/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数据资料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率(%)对比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则实行t检验;P<0.05表示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

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是92.1%,高于对照组的73.7%,其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

干预组平均HAMD评分是(7.1±1.2)分,对照组平均HAMD评分是(12.3±1.9)分,其对比有统计学差异(t=14.264,P=0.000)。

3.讨论

老年患者发生脑梗塞后,其心理特征可划分为两个阶段:①康复阶段。部分急性发作期患者虽经抢救后保证了生命安全,但其受损部位的功能尚未恢复,患者容易产生沮丧、失望等负性情绪[3]。同时,部分患者应用不科学偏方积极治疗,但机体功能未能恢复至理想结局,严重者甚至出现关节强直、废用性肌萎缩等不良后果,导致其心理落差增大[4]。②后遗症阶段。脑梗塞后多在10个月后步入后遗症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内,患者及时进行正确的锻炼,部分患者仍存在机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严重者甚至丧失康复信心,拒绝治疗,影响其康复效果。

鉴于上,本研究建议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认真分析老年患者脑梗塞后的心理特征,从而提出相应护理干预策略。老年患者脑梗塞后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不同,护理人员应准确把握其差异,从而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从而获得理想护理体验。首先,基础干预可快速消除患者疑虑,初步恢复、增强其康复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其次,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训练可间接促使患者康复,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并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最终改善其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HAMD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可见其康复效果、心理状态均有明显优势,证明了在分析老年患者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的积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n,%)

【参考文献】

[1]王佩凤,丁卫强,吴晓梅.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临床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总结[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

[2]李柱兰.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79-79.

[3]王颖,李霞.62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420-1421.

[4]陈小琼,黎少琼.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J].医学信息旬刊,2012,25(6):340-341.

论文作者:陈智媛,尚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老年脑梗塞后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论文_陈智媛,尚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