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与“难以为炊”——试论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试论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引人注目或最易引起争议的题目恐怕非第49题莫属了。因为从此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来说,已经超出了中学教学所能回答的范围。此题要求回答为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后北美出现了统一国家而西属拉美独立战争胜利后拉美却出现了一系列国家。从题目所涉史实来说,此题并未“超本”,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是中学教材的内容,但此题提出的问题,却超过了中学教学所能回答的范围。具体点说,也就是仅凭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水平无法科学、完整地回答这一问题。这也是一种“超本”,而且是更为高级、难度更大的“超本”。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第49题所提出的问题。同为美洲,同为殖民地,同为独立战争,为什么独立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这个问题牵涉到移民历史和现状,殖民方式和性质,地区经济和政治,民族信仰和宗教,生产结构和市场需要,阶级结构和政治需要等具体而复杂的社会因素。据笔者所知,这些都涉及到大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学教学是无法科学、完整地回答这一问题的。我们可以从命题者为此题设计的参考答案来印证这一判断。从答案的内容文字上来看,基本上是中学教材上的内容,并无“超本”。但是,答案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整个答案并不能完整地回答这一问题,实际即中学教材与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整地回答此题。二是答案的某些表述并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实际上还是中学教材的内容无法完整地回答此题。例如,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英国,西属拉美由西班牙统治,答案的这一比较能说明问题吗?又如北美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西属拉美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答案的这一比较不但不能说明问题,而且有反驳此题观点之嫌。因为北美移民来源国家多,不是更容易产生一系列国家吗?西属拉美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土生白人都是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的后代,不是更容易产生一个统一的国家吗?再如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固然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家,但答案为什么不提拉美的移民后代也已自誉为“美洲人”呢?这不是有背于事实和科学吗?命题者为了使此题不致于太“超本”,在设计答案时不得不从根本上屈从于中学教材以降低其难度,但中学教材的内容又不能科学、完整地回答此题,从而证明此题的设计在难度上实际上是“超本”的。
高考命题该不该“超本”?这已是无需讨论的问题,有识之士都认为该超,超得好,超是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唯一出路。但问题是如何超?比如材料解析题,该题型整个儿就是“超本”的,但中学师生反响并不大,因为它提供了“本”以外的材料,从材料出发得出结论,即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等,中学教学已是轻车熟路。而第49题,从题目所涉知识范围看,并无“超本”;从答案设计看,也无严重“超本”现象,但实际上此题设计的难度是大大“超本”了,已经超到中学教学无法回答的地步了。在没有提供史料的情况下,这样难度的题目,高中学生是无法回答的。当然,命题者是通过答案基本不“超本”来校正此题难度的,学生也是靠那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本事——背书来应付此题的。因此,双方不谋而合,此题得分率也不是很低,至少没有想象当中那么低。但是,这样的答案,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是破坏了命题者颇具匠心的命题意图,使本来显得光彩夺目的此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一失误的关键,就在于命题意图脱离了中学教材和教学水平及中学生的承受力,造成命题者一厢情愿设计妙题,中学生难以为炊仍靠背书答题的尴尬局面。
有鉴于此,本文试提出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以供大家讨论。
高考是国家级选拔性考试,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力和素质。因此,高考命题绝不会也不应该局限于中学教材内容,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且,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中学教学的发展,高考命题的趋势将进一步摆脱教材内容,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笔者认识,以后的考试说明也无需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化大量篇幅来罗列考查知识条目。考试说明,只说明国家对各学科选拔人才的要求,是对考生的要求,而不是对中学教学,更不是对中学老师的要求。因此,高考命题不是考老师,不是考教材,而是考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说得明确点,是看学生学习了中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后,能否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超本”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论高考如何从能力和素质出发,考的毕竟是中学生,毕竟有一个高考命题如何与中学教学结合的问题。这个结合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命题难度。题目可以不拘形式,题目也可以超出教材内容,但题目难度一定要适合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教材是根据国家对中等教育的需要和要求由专家编写,通过权威机构审定并颁布的,是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的全国通用教材。对中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国家颁发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对中学教学的难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有明确的限定。如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认识,初中、高中、大学就有不同层次难度的要求。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难度应与相应等级教学的难度水平相适应,任何低于或高于相应等级教学难度水平的试题都是不合适的。
必须指出的是,笔者主张高考命题难度应与中学教学难度水平相结合,并不是反对高考命题“超本”。“超本”指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笔者指的是在难度上。如今年第49题在形式和内容上并非怎么“超本”,但在难度上是大大高于中学教学的难度水平了。在中学教学的要求和水平内,无论谁,即使是命题者也无法科学、完整地回答此题,那么,此题的命题就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笔者反对的就是这种情况,即本文称之为“一厢情愿”与“难以为炊”的情况。
第49题的命题设计的确是很好的,出题角度之神妙,大概中学教师中无人能出其左。但这样难度的题目有否充分地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各种实际情况呢?如果一定要出此题,笔者认为也是可以的,但应该给学生提供材料,这些材料必须足以科学、完整地回答此题,看看学生是否具有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和素质。笔者曾多次指出,1997年第46题关于美国西进运动一题是绝妙佳作。西进运动,中学教材只说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命题意图要求学生能认识到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扩张史。这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超出了中学教材,但命题者提供的五段材料中有四段半讲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西部的发展状况,因此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都能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只有少数死背书的学生仅仅得了血泪史这1分。此题妙就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超本”,但在难度上不超出中学教学水平。此题应成为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结合极好的佳作。
总之,笔者始终主张高考要“超本”,高考要有难度,但难度不能脱离中学教学实际。你要“超本”,可以,但得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你要有难度,可以,但得给学生提供梯度,使学生能根据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沿着命题者不断架设的梯度,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步步得出结论,攀登难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