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研究二十年_哲学研究论文

庄学研究二十年_哲学研究论文

庄学研究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庄学研究概况

真理标准讨论20年来,学术界对庄学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笔者统计,自1980年起,仅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原《中国哲学史》)累计刊登以庄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共312篇。国内出版社出版庄学论著数十种,其中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有:《庄子新探》(张恒寿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庄学研究》(崔大华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崔宜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

这一时期的庄学研究还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研究的重点仍然偏重于对《庄子》作者及其考辩、《庄子》哲学思想、性质和阶级属性、历史影响等内容,进入90年代后,突出了对庄子美学、人生观、思维方法和比较研究的内容。90年代还出现了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专门研究道家思想及其关联问题,目前已出版了十几辑。

二、庄学研究主要成果

(一)《庄子》作者及篇目考辩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传统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则掺杂了许多别家思想或为庄子后学所著。张恒寿的《庄子新探》重点是对《庄子》各篇的考论,认为内篇多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则分别杂有道家左派、道家右派、宋尹派、神仙家、隐逸家、战国策士、儒家的思想。任继愈在其《中国哲学史》(1985年第4 版)之中则仍坚持内篇是经过后学整理而成的。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指出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以整本《庄子》为基础的,对庄子的研究应打破郭象本内、外、杂篇的区别,不必拘泥于对各篇做烦琐的考证。

对庄子本人学者一致认为其生活于战国中期,具体生卒年份则各有不同说法。但对庄子所居“蒙”地的地点的观点则分为两派。严北溟等人认为庄子为山东、河南交界处的曹县或商丘人,孙以楷等人主张涡淮流域是道家的发源地,庄子当是安徽蒙城人。崔大华在其《庄学研究》中调和了两派的说法,认为庄子生活于宋,但其祖先可能是楚国人,因而表现出与楚文化极深的历史渊源关系。

(二)庄子哲学的主要性质

按哲学基本问题划分,谢祥皓认为庄子“道”的基本性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张松如、赵明则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张建认为“道”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其精神具有两重性,含有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尹协理分析了庄子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基本矛盾。多数学者认为庄子的认识论是相对主义的,王小平等人进一步分析了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陈绍燕发文认为庄子认识论的归宿是神秘主义。李坚认为庄子的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

80年代学术界还就庄子哲学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展开了讨论。张松如、赵明等人认为“道”是以批判宗教神学的姿态出现在中古思想史上的,庄子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者。李锦全认为老庄哲学的神学特色是用天道自然来代替神创世界,最终是归根复命,任天安命,自然的天道变成了司命之神。郭瑞祥主张庄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

(三)《庄子》哲学内容研究

《庄子》的文本考辩以陈鼓应所著《庄子今注今译》为最全面、学术价值较高。陈译逻辑严密,独具匠心,语言流畅,并且将历代注家所注附列在后,利于读者比较鉴别。其他各家如何善周《〈庄子·养生主〉校注辨正》、闻一多遗著《〈庄子·人间世〉义疏》等也陆续发表。

对《庄子》各篇的单独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对内篇各篇不断有人发文论述其中的义理。陆钦《〈庄子逍遥游〉新探》、高正《〈庄子·齐物论〉窥管》、陈鼓应《〈齐物论〉的理论结构之开展》等较有代表性。也有一些学者对《庄子》中的各个概念、命题进行了研究。李雨风发表的《也谈庄周的自由思想》、王之榜的《庄子伦理思想初探》、曹础基的《〈庄子〉的科学思想》、郑振坤的《庄子养生思想证》、羊涤生《庄子“濠梁之辨”与“辩无胜”》王国胜的《试论庄子的思想人格》等近20篇论文从各个角度对《庄子》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使庄子哲学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入。

对庄子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揭露是这一时期庄学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周文英、刘培育等分析了庄子的逻辑观念。段建海对庄子直觉思维作了心理学的分析。汪敏之则由《逍遥游》得出庄子意象思维的结构特征。舒钺分析了庄子思维的主体性中的矛盾及其引起的两难悖论。王晓华对老庄哲学与鲁迅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从美学、文学角度对《庄子》进行了研究。李怒豪分析了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系统。王增文从《庄子》中的寓言角度考察其美学思想。王恒展探讨了《庄子》与中国小说发展的渊源关系。李泽厚从美学上把握,提出禅宗是援庄人佛的产物。对庄子的美学思想,大家基本同意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带有超越功利性的特征,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它又缺乏儒家美学积极人世的精神,具有超越现实的虚幻的倾向。

(四)庄学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与中国哲学和与外国哲学比较两个部分。

汤一介、马序分析了《庄子》与郭象的《庄子注》之间的差异,指出郭象的《庄子注》是一个二元化的本体论。徐克谦等对庄子与先秦儒家思想作了比较分析,指出两者旨意相近,但崇尚的方法和手段迥异。于世君则具体对庄子与荀子的思想作了比较研究。

庄子与禅宗的比较研究也比较活跃。许抗生的《庄子与中国文化》认为两者思维方式一致,但禅宗是宗教,老庄是哲学,两者的区别是佛家主张出世,老庄则要求在现世中实现超越。徐小跃的《禅与老庄》从庄学与庄学的源流关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两者的承继和异同关系。李泽厚对庄与禅的关系着重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把握。潘梓明具体比较了洪州禅学与老庄的关系。

庄子思想与外国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则刚刚起步,但是其内容、角度、范围则有较大的跨度。在庄学与尼采思想的比较研究中,陈鼓应的论文比较全面地从时代背景、浪漫主义的风格、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重估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刘笑敢具体比较了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李霞从社会背景、阶级根源、思想根源等方面,分析了庄子与西方智者学派相对主义产生的共同必然性。刘海平、张荣明、陈绍燕等分别作了庄子与奥尼尔、帕斯卡尔、普罗提诺的比较。刘仲标用意念理论为媒质比较庄子与波兰尼思想的异同。

进入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庄子哲学的评价一改过去全盘否定的态度,普遍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其积极方面进行了挖掘。严北溟、冯契等肯定了庄子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的地位。陆永品等人从文学方面肯定了他对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熊小正论述了庄子贵生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学的贡献。朱鸿、崔大华等学者论述了庄子超越的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为它从异于儒家的方面补充和巩固了中国文化中那种没有宗教色彩的、在现实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生活态度,使得中国文化所提供的人生理想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中多样性与差异性的要求。

进入90年代,陈鼓应力主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主干说”,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张立文、李存山、涂又光、陈红兵等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撰文发表了看法。陈鼓应的主要论点有二:中国哲学的主体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道家是形而上学的主干,在人生哲学上尤推《庄子》,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道家:中国哲学的“原创性思维”是道家创发的,“系统性理论”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为最完备。这一争论至今尚未结束,学术界对此难有统一的意见。

三、庄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综观20年来的庄学研究成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一)庄子内在思维逻辑研究 80年代初,庄学侧重整体、综合方面研究,以后经历了一个专题研究的时期。但目前出版的几部庄学论著都有较明显的条块分割的迹象,一般仍分为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和认识论等相互分离的几部分,没有深入挖掘出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对各个篇目、各个命题作详细的独立分析之后,再对庄子哲学进行综合研究存在着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庄子》与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庄子思想与两者的联系(如崔大华的《庄学研究》),但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仍显欠缺。

(三)庄子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比较研究 庄子思想与存在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活跃。但西方存在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前提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和近代理性主义思潮的充分发展,有似于在更高层次上的返朴归真。庄子哲学是在中国古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原始的“朴”与“真”,因而与现代西方思潮有着质的区别。目前比较研究没有特定的一般原则,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应该研究哲学思想之有机的发展过程。同时,不仅要注意哲学本身,还应该注意某种哲学发生、发展及发生影响的环境之异同。现有的庄学比较研究偏重于哲学内容之间的比较,而对庄学与西方哲学中某些学派的发展背景和过程的比较还未深入发掘。比较哲学中从哲学史角度的纵向挖掘,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学术领域。

标签:;  ;  ;  ;  ;  ;  

庄学研究二十年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