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文学的预设”到“课堂学习的生成”--读“余乐叔叔”的教学笔记_我的叔叔于勒论文

从“班级文学的预设”到“课堂学习的生成”--读“余乐叔叔”的教学笔记_我的叔叔于勒论文

从“课文学什么的预设”到“课堂学什么的生成”——《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札记论文,课文论文,叔叔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应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学的活动展开,已成为新课标推进的两个核心目标。如何把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堂上学生学的活动很好结合呢?我们实施的基于“课堂工作纸”的“二次备课”是其中一种路径。

“课堂工作纸”,借用于港澳地区和一些发达国家使用的“工作纸”,是任课教师集体编写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能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可以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及阶段自我评估。其活动、问题安排周密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达成课程目标。“二次备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堂工作纸”的情况反馈、整理,针对每班学生个性化备课,确定各班课堂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具体解说。

一、课堂工作纸:确定课文学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从课文的情节看,悬念的设置,有张有弛的故事,令人深思、回味。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来自然表露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从文章的主旨看,是表现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还是表现小人物的辛酸,很能引发我们的探讨。同时,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的语言,生动逼真而又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教研组三位语文教师根据文本特点、考查要点、自己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学习估计,预设了课文学习内容:了解菲利普夫妇和“我”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原因;学习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并探讨小说主题。

学习前,印发了《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工作纸。课堂工作纸提供了课文作者、背景补充,以及字词句的疏通预习题。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思考题: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看看哪些情节吸引人?找一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词语,并探讨变化的原因。你喜欢于勒叔叔吗?你读了这篇小说还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感想?课堂工作纸上还有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课外文章的阅读训练题和学生自学后的质疑表。

二、二次备课:生成课堂学什么

学习课文前,教师把学生的课堂工作纸收上来,三位语文教师分别了解、整理自己班级学生学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生成课堂学的内容。

1.吴老师课堂内容的生成

吴老师带的民工子弟班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悬念的设置不太理解,提出的问题也与工作纸上的自学思考题基本重复。吴老师对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整理和归类,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以降低教学难度。课堂学习注重词语积累,重点学习为什么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回来,却又躲开于勒?“我”对于勒为什么不感到讨厌?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于勒的语句,概述于勒的“简历”,再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菲利普夫妇家境及对于勒态度前后变化的语句。达成共识: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成了全家的“恐怖”;于勒在美洲发财,准备回到故乡,能改变全家的命运,又成了“希望”、“福音”。

再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或是于勒贫穷,或是菲利普夫妇不富有、爱虚荣,或是那个社会制度,或是那个女婿……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呼告是出于血缘的亲情,出于孩子的童真,出于担心二姐的婚事,出于害怕父母责怪……

2.王老师课堂内容的生成

王老师带的寄读学生语文基础也不是很扎实,语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不强。在收发课堂工作纸的过程中,一个女学生忽然说:“老师,我爸爸前几天检查我的作业,他看了这篇课文,他边读边笑了。”王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的教学契机,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平台。于是她又布置几个家住附近的学生回家与父母共读《我的叔叔于勒》,并设置了父(母)子(女)对话交流的问题,如:父母为什么笑?哪里可笑?除了笑还有什么感受?如果于勒是你们的亲人,你们会相认吗?

学生的问题比较集中,如菲利普夫妇谁更坏呢?如果菲利普的妻子同意于勒回来,菲利普会同意吗?于勒后来又变穷了,除了因为欠菲利普夫妇的钱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他不回到菲利普家?不难看出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和行为有较浓厚的兴趣。对文章刻画人物的那种淡淡的幽默和不经意的讽刺有着探究的欲望。王老师决定以“对比”为抓手,解读课文,提炼小说主题,以人物言行品析为抓手,窥探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中,先让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对比鲜明的句子,分析变化的原因。

再讨论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异同。母亲为什么暴怒?如果克拉丽丝同意于勒回来,菲利普会同意吗?交流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我”对父母的评价,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学生家长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王老师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的评价……

引导学生体会他们性格中自私、虚荣、冷酷的一面,特别是感受菲利普妻子性格中的泼辣、精明、冷静等。通过不同身份的读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小人物的悲哀,初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童老师课堂内容的生成

童老师带的走读学生语文底子较好,阅读能力较强。从学生做课堂工作纸反馈的情况看,情节与形象分析比较有见地,对文中的几处细节及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语言,也有独到的见解,有两个学生的提问让人眼睛一亮:“语文作业本中有左拉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说他的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但我无法体会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另一个学生问:“我搞不清莫泊桑在于勒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是如同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但文中后来的于勒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明白!!!”连接三个感叹号,让教师看到了进一步解读小说的契机。

于是童老师以左拉的话“读他的小说,可以使人哭,也可以使人笑”引出一个话题:如果我们以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去读小说,他们是笑,还是哭呢?

首先探讨“‘我’读了是哭还是笑”。“我”不在乎叔叔的过去如何,现在是不是有钱,重要的是他是我的亲叔叔,我和他之间的血缘关系。看起来啰唆重复,实则是对真情和亲情的呼唤,是对叔叔的深深哀怜,也是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这是“我”,若瑟夫,一个孩子,一个纯洁的孩子对于勒的看法,对人世的感触。

接着探讨“菲利普夫妇看了是哭还是笑”。走进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去感知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是哭了,还是笑了?笑中、泪中,人性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

最后讨论“我(学生自己)读了这小说是哭还是笑”。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此时看人物、看小说的主旨,应该不是单一的,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向作品的深处、广处拓展,此时的解读也应该有个性的魅力了,学生会触摸到莫泊桑作品的无限丰富多彩。

以小说中的人物去看小说,在跌宕的情节中,了解当时社会对金钱的观念,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也是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看到了菲利普夫妇那样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的艰辛。换位思考,多元解读,会有令人想不到的收获,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只有明白学生阅读最想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教师才能明确可以指导什么: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疑点、难点为基础展开的。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学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具体的课堂指导也会有所不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目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都应该是学生,应该是学情,应该是学生学的活动。

标签:;  ;  

从“班级文学的预设”到“课堂学习的生成”--读“余乐叔叔”的教学笔记_我的叔叔于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