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深化改革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明确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对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顺利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以来,经历波澜壮阔的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但是,总的看来,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相当繁重,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打好改革的攻坚战。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把深化改革作为突出的重点任务,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充分考虑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改革攻坚战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深化和推进改革的自觉性。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系统地推进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开放也是改革。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今天这样繁荣发展的局面。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的发展,而发展必须坚持和依靠改革。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还很多。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严重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和扩大宏观调控的成果,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良性循环。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使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更大的台阶,也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通过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总之,我国过去26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靠改革,要实现更大的发展,根本出路还是要靠改革。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2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活力与效率,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很繁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现代产权制度还不健全。在市场体系方面,土地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重要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难以有效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和相互配合协调的作用,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履艰难。在收入分配方面,合理调节分配的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矛盾突出。在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等等。这些都说明,深化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难度相当大。还要看到,体制转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新问题和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和改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坚决地推进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进程。党中央已经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世纪头5年即将过去,只剩下15年时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务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化和推进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注重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至关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各方面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避免主观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总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走出新的发展路子,开创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大力推进改革,构筑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深化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要求,《建议》明确了今后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为重点”,并对这些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重点方面的改革任务,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问题的解决,必须奋力攻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重点问题。
继续推进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巨大,毋庸置疑。同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包括产业结构层次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落后,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偏低;还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些是我国目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也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大,长此以往,难以为继。中央早就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效不明显。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弊端没有革除。因此,必须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以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要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形成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继续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要继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改组和重组,发展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市场需要和效益较好的环节,为此,必须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形成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建立有利于经济集约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调控方式方法。包括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杠杆对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地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还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了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等。总之,只有坚决地、系统地推进改革,才能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任务仍相当重,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问题是,目前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包办投资决策,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职责不清、权责脱节,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各级政府事权、职权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等等。所以,目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状况依然严重。为什么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其他方面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政企、政资不分的问题不解决,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也难以真正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职能和管理经济的方式不进一步转变,难以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入后过渡期,经济管理必须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这对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不应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坚决把不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交给市场、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二是政府应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任何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不对经济加以宏观管理的,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又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尤其不能忽视宏观管理。既要加强宏观调控,又要改善宏观调控,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在投资领域,既要使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又要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指导、调控和监管,防止盲目建设和投资失控。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调节职能,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进一步健全公共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法规范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权限。四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强化行政问责制。
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要着眼于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与政策,健全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形成稳定、透明、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要提高水平,“走出去”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要完善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对“走出去”的引导和协调,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目前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有利时期,也是一个困难增多的时期,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最近一个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积极应对可能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做到趋利避害。要加快熟悉和掌握世界贸易规则和其他国际经济法规、惯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保障我国的经济权益和安全。
继续推进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解决好这些问题还要靠改革,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经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要在深化改革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应当说,近些年来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少体制机制性问题没有解决,还应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对此《建议》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等。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并认真付诸实施,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体制改革的领导和协调
我们要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任务,不仅要加大改革力度,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进行精心谋划和组织。
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统筹推进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必须有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加强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处在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又十分复杂和艰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涉及全局,有些改革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国内体制、制度和政策,又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为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改革风险,这些都需要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看到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深层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减少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降低改革成本,也需要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推进改革,齐心协力地把有关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务求取得预期成效。保证改革措施相互衔接、规范操作,保证改革的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二是加强对重点改革、配套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对地方、部门和企业改革工作的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三是在总体改革规划和重点改革方案指导下,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和基层单位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注重把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深化改革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制度创新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对于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建立一整套新的体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改革都要着眼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并要及时地把被实践证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把各种成熟的改革成果及时用各种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使社会经济活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比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要修改公司法、破产法,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要制定物权法、国有资产法等法律,切实尊重和保护财产权;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能及活动规范,把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办法规范化、制度化等等。这些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各个领域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具有长远的意义。
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一定要继续坚持。我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都很繁重,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十分重要。只有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也会失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会继续暴露出来,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改革和发展都要坚持积极稳步前进的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要注意把握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对一些重大的改革问题要进行反复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改革方案和措施切实可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我国体制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在领导改革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化体制改革具有不少有利条件。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全党同志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我国的各项改革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坚持以改革为各项工作的动力,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深化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