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液体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潇[1](2018)在《微生态添加剂成畜牧养殖行业饲料发展的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饲料工业离不开添加剂,随着传统的添加剂逐步淡出市场,绿色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市场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将成为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产品,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在内,主要是利用益生菌的作用。因此,微生态制剂的营养生态调节作用成为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绿色产品的首推产品,即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为食品安全开辟了美好
于洪江[2](2017)在《产后保健添加剂对奶牛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可严重地影响奶牛健康及牛场的经济效益,并制约奶牛业的发展。鉴于酮病的严重危害,对奶牛酮病进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致力于对产后保健添加剂的研究,通过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奶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酮病发病率、淘汰率、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差异,来评价产后保健添加剂对酮病的预防效果。同时,对三组产后保健添加剂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效果最显着、性价比最高的一种产后保健添加剂。从而为规模化牧场提供一种适合产后保健的产品,为奶牛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具体的保健方案。本试验在某规模化千头牧场,选择24胎次预产期相近体况评分33.5分的健康奶牛25头作为试验动物。分为试验组(A、B、C)、商品化对照组(D)和空白对照组,每组5头。A组奶牛产后灌服柠檬酸钙混合制剂,B组奶牛产后灌服丙二醇混合制剂,C组奶牛产后饲喂固体丙二醇混合颗粒,D组奶牛产后灌服商品化保健制剂,空白对照组奶牛产后灌服等量温水。所有试验奶牛按照预产期分别在产前7 d(-7 d)、1 d(-1 d)、分娩当天(0 d)和产后1 d、3 d、5 d、7 d、10 d、13 d、17 d、21 d时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BHBA、NEFA、GLU、AST、Ca等11种血液生化指标;并统计记录试验奶牛本胎次的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同时计算试验奶牛酮病发病率和淘汰率。结果显示:BHBA含量试验A组在10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B组在7 d、13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C组在7 d时极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17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D组在5 d、7 d、10 d、17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组间BHBA的含量产后21 d内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A组与B组产后血清BHBA浓度整体略高于试验D组,试验C组与D组产后血清BHBA浓度接近。NEFA含量试验A组在10 d时极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试验B组在10 d、17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C组在10 d、17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D组在10 d、21 d时极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17 d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GLU的含量试验A组与D组在产后3 d和5 d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7 d时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试验B组在3 d、5 d、7 d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C组在3 d、5 d时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7 d、10 d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a含量上试验A组、C组奶牛产后21 d内与试验D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试验C组产后血清Ca含量整体上略高于试验D组;试验B组在产后1 d、3 d时显着低于试验D组(P<0.05)。试验B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试验B组产后血清Ca含量整体略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比较,试验C组在淘汰率、泌乳性能和经济效益上优于试验A组、B组、D组,试验C组综合效益更优。结论:产后进行保健处理的奶牛在血液生化指标、酮病发病率、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上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三种保健添加剂中,丙二醇混合颗粒对酮病的预防效果最显着,对生产性能正影响最大,能获得优异的经济效益,且便于采食和饲料添加,适合临床应用,可以作为奶牛产后一种理想的保健添加剂。
王宇[3](2017)在《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绿原酸(Chlorogenicacid,CA),是植物在有氧呼吸程中通过莽草酸循环途径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由奎尼酸与咖啡酸通过缩合反应合成。研究表明,绿原酸有着较广泛的生理学与药理学作用,包括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功能,但有关它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研究确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考察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粘膜形态与微生物的影响,评价其在断奶仔猪的应用效果,为绿原酸在饲料与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试验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9.45±0.2kg的断奶三元杂交(杜×长×大)仔猪,随机分成4个组:即基础饲粮组(对照组)、饲粮添加250mg/kg绿原酸组(CA250组)、饲粮添加500mg/kg绿原酸组(CA500组)以及饲粮添加1000mg/kg绿原酸组(CA1000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4d,在第11-14d用内源性指示剂部分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于15d屠宰取样,分别考察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液生理生化,肠道组织形态与功能基因表达,粘膜二糖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酶能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仔猪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差异不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灰分的表观消化率略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能量、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均差异不显着。3.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小肠指数升高显着(P<0.05),且胰指数有上升趋势(P=0.061),肝、脾、肾、胰组织指数及空肠、盲肠、结肠pH均差异不显着。4.与对照组相比,CA1000组仔猪的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数显着提高(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仔猪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CA1000组仔猪血清IgG水平显着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十二指肠及空肠的绒毛高度显着增加(P<0.05);而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均显着降低(P<0.05);CA1000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隐窝比增加显着(P<0.05);CA500组和CA1000组十二指肠肠壁厚度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十二指肠的绒毛宽度有升高趋势(P=0.084);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空肠肠壁厚度均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空肠的绒毛宽度增加显着(P<0.05);CA250组回肠柱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6.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仔猪十二指肠麦芽糖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CA1000组回肠麦芽糖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7.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空肠GLUT2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明显(P<0.05),且回肠SGLT1基因表达水平也显着增加(P<0.05)。8.与对照组相比较,CA500组和CA1000组盲肠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乙酸含量显着增高(P<0.05);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盲肠丙酸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丙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盲肠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的丁酸含量均增加显着(P<0.05)。9.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与CA500组盲肠芽孢杆菌数量均显着增加(P<0.05);盲肠、结肠的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总菌及结肠芽孢杆菌均无显着差异。10.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血清GSH活性均有上升趋势(P=0.090、P=0.081、P=0.087);CA1000组血清MD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73),抑制羟自由基水平有上升趋势(P=0.106),十二指肠及空肠GSH活性均升高显着(P<0.05),且空肠T-AOC也升高显着(P<0.05);CA500组及CA1000组回肠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空肠与回肠MD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回肠CAT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CA500组和CA1000组胰腺MD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90,P=0.084),胰腺CAT活性显着增高(P<0.05);CA1000组脾脏T-AOC水平显着提高(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肝脏MD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胰腺SOD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脾脏、肝脏CAT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肝脏与胰腺GPX、GST、Gr、Nrf2及Keap1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CA250组胰腺CAT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综上所述,本实验在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及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但有降低仔猪料肉比的趋势;添加绿原酸可改善仔猪肠道形态,提高小肠指数和小肠绒毛/隐窝比,增强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增加肠腔内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肠道转运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从而促进肠道的生长发育;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的血液、肠道以及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抗氧化能力有显着的提高,从而利于增强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饲粮中绿原酸的最佳添加量为1000mg/kg。
孙凯佳[4](2015)在《堆积肉牛粪便的甲烷排放与米曲霉对肉牛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GHG)。肉牛胃肠道和粪便是甲烷的重要来源。为了解肉牛粪便贮存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规律和影响要素,制定肉牛粪便和胃肠道甲烷减排措施,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试验:试验一: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西门塔尔肉牛固体粪便自然露天堆放状态下的甲烷排放速率。每个季节自新鲜粪便堆放开始,连续测定30d。同时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测量环境温度和粪便温度。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环境日均温度分别为18.89℃,28.51℃,22.87℃和0.04℃,且四个季节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冬季最低,夏季最高;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粪便温度与环境温度呈极显着相关关系(R2=0.97,P<0.01);当环境日均温度从0.04℃升高到28.51℃时,堆积30d的肉牛粪便的甲烷日均排放速率升高151倍。此外,日甲烷排放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显着的相关关系:y=21.73e0.167x(R2=0.83,P<0.0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温度是影响短期堆放贮存粪便甲烷排放速率的重要因素。试验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自然堆放贮存和覆盖塑料薄膜贮存的肉牛粪便甲烷排速率。结果表明:覆盖塑料薄膜对粪便甲烷排放速率的影响随着堆放时间和环境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季(日均温度18.89℃)、夏季(日均温度28.51℃)和秋季(日均温度22.87℃)的前19、13和10d,覆盖组粪便的日均甲烷排放速率分别比自然堆放组降低了46.58%(P<0.01)、50.28%(P<0.05)和42.82%(P<0.01),但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20、14和11d之后,覆盖组日均甲烷排放速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而整个冬季试验期内(日均温度0.04℃),覆盖组粪便甲烷排放速率低于对照组,且日均甲烷排放速率比对照组低40.03%(P<0.0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塑料薄膜覆盖贮存肉牛粪便可以降低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堆放前期(前10-19d)和整个冬季的甲烷排放速率,但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堆放后期,使甲烷排放速率显着增加。试验三: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测定了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对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产甲烷量、pH、铵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的影响。试验分为A、B、C和D四个处理,每个处理组分别在发酵瓶(含有人工饲料和人工瘤胃培养液)中依次添加0 mL、0.5mL、1.0mL和1.5mL的米曲霉培养物粗提液,即每组人工瘤胃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8.38?L·mL-1、16.67?L·mL-1和25?L·mL-1的米曲霉培养物粗提液。结果表明:瘤胃培养液经过24h发酵培养,C和D组的总产气量显着高于A组(P<0.05),而总产甲烷量极显着低于A组(P<0.01)。B组的总产气量和总产甲烷量与A组没有显着差别(P>0.05);四组的pH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C和D组的NH3-N含量显着低于A组(P<0.05),而MCP含量显着高于A组(P<0.05)。B组的NH3-N和MCP含量与A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每毫升人工体外瘤胃培养液中添加≥16.67?L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可显着增加体外瘤胃发酵的总产气量和MCP含量,降低甲烷产量和NH3-N含量。试验四:为了研究米曲霉对肉牛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生产性能、干物质采食量、养分和能量消化代谢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健康无病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平均体质量为552.38±35.48 kg)随机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米曲霉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米曲霉组饲喂基础日粮+6 g·(head·d)-1的米曲霉。试验分为两个阶段:饲养试验和粪便甲烷排放测定试验。饲养试验共38d,第125d为预试期,第2630d利用SF6示踪法测定胃肠道甲烷排放量,第3137d测定试验动物采食量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在饲养试验的后期,分别收集各组试验牛所排粪便,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粪便甲烷的排放速率。结果表明:米曲霉对试验肉牛的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使头日毛盈利提高了29.30%;米曲霉使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提高了36.41%(P<0.05),但对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干物质的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米曲霉组肉牛胃肠道甲烷排放量和粪便日均甲烷排放速率分别降低了18.78%(P<0.01)和56.55%(P<0.0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米曲霉可以作为一种降低甲烷排放的添加剂进行使用。试验五:为了测定米曲霉对瘤胃发酵特性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8头健康无病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平均体质量为552.38±35.48 kg),随机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米曲霉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米曲霉组饲喂基础日粮+6 g·(head·d)-1的米曲霉。饲养37d后,采集试验动物瘤胃液,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米曲霉显着增加了真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占瘤胃总细菌的比例,而降低了原虫、产甲烷菌占瘤胃总细菌的比例(P<0.05);此外,米曲霉显着降低了瘤胃铵态氮(NH3-N)含量(P<0.05),增加了微生物蛋白(MCP)、乙酸和丁酸含量(P<0.05),但对瘤胃丙酸含量和乙酸/丙酸比没有显着影响(P>0.05)。由此可以看出,直接给肉牛饲喂米曲霉会显着影响瘤胃的原虫、产甲烷菌、真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占总细菌的比例,同时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了乙酸和丁酸含量。总之,高温条件下,为了避免粪便甲烷排放的增加,不宜用塑料薄膜长期贮存粪便。米曲霉通过影响肉牛瘤胃的菌群结构和改善瘤胃发酵模式,可显着降低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量,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牛甲烷排放的饲料添加剂。
普少瑕,崔宇,李春梅[5](2015)在《竹醋液的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醋液具有抑菌、除臭、抗氧化、抗炎、促进肠道发育和改善畜产品质量等作用,在农业、医药、保健和环境卫生等许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竹醋液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竹醋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蔡辉益,张姝,邓雪娟,刘国华,常文环,闫海洁[6](2014)在《生物饲料科技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生物饲料科技是目前全世界研究开发的热点,是生产绿色、有机等高端畜产品的主要手段,对开发我国饲料资源、保障饲料和畜产品安全、促进防污减排、解决环保问题等诸多方面都显示了极大前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综述了生物饲料领域中重点产品生产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生物饲料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提出了生物饲料生产与应用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为生物饲料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鸫[7](2014)在《复方除臭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规模化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排泄物(粪尿)的污染和养殖过程中NH3、H2S等气体物质对空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本研究旨在研制开发一种新型复方除臭剂,并通过猪的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健康、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复方除臭剂的研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活性炭、茶渣、麦饭石、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NH3、H2S的吸附性能,筛选吸附剂的原料、设计配方、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制成复方除臭剂。试验二、复方除臭剂应用效果评价。通过饲养试验,验证复方除臭剂对猪舍NH3浓度及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48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生长猪(体重40±2.87公斤),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复方除臭剂组,每个处理1栋猪舍,每栋猪舍16栏,每栏10头猪;试验期20天,其中预试5天,正式期15天,预试期采用密集布点测定法,研究畜舍NH3在24小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试验期筛选监测点,确定监测时刻。试验期15天,试验期第1天和试验结束日清晨将每个处理组猪逐头空腹称重,称取余料重,测定各监测点在监测时刻的NH3浓度,计算畜舍24小时内所有测定值的平均值。试验三、复方除臭剂对饲料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研究。通过消化试验研究复方除臭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16头60公斤左右的生长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组、新型复方除臭剂组和富兰宝(丝兰提取物)组。试验采用全收粪法,预饲期3天,正式期4天,测定饲料养分消化率以及猪粪中吲哚和粪臭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活性炭和茶渣对NH3和H2S的吸附效果最佳,与空白对照组、麦饭石组和枯草芽孢杆菌组差异显着(P<0.05)。对氨气的吸附率(Ammonia Adsorption Rate, AAR)分别为90.87%、41.55%,对H2S的吸附率(Hydrogen Sulfide Adsorption Rate, HSAR)分别为91.38%、93.85%。(2)茶渣/活性炭(Tea-dross/Active Carbon, T/C)=5为最佳配比,此时,HSAR为82.65%(P<0.05);AAR为72%(P<0.05);当添加量为粪样量的2%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好。(3)目粮中添加复方除臭剂后,畜舍NH3浓度显着降低,复方除臭剂的除臭效果优于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第1-5天、6-10天、11-15天除臭剂组较空白对照组NH3浓度分别降低11.25%、62.58%、35.29%;较枯草芽孢杆菌组NH3浓度分别降低18.71%、15.95%、11.4%。(4)添加复方除臭剂后,猪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13.04%(P<0.05)),丝兰提取物组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20.97%(P<0.05)。复方除臭剂能够提高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较空白对照组提高64.71%(P<0.05)。(5)添加复方除臭剂后,猪粪中粪臭素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214.9%(P<0.05);不同处理的吲哚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新型复方除臭剂选择活性炭、茶渣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原料,其中活性炭/茶渣为5,复方除臭剂添加量为日粮2%;复方除臭剂能够显着降低畜舍臭气浓度;降低生长猪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并有效降低臭味化合物的散逸量。
扈宏记[8](2014)在《中药三棵针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常见的中草药三棵针在家禽、家畜疾病治疗的应用情况。三棵针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其使用方法简单,可以作为一种代替抗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使用。
胡卫平[9](2012)在《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兽用消毒剂单一化严重的问题,开发一类环保型的高效消毒剂,与此同时对开发的兽用复方消毒剂进行标准化评价,进行了如下研究:1.复方消毒剂的制备与相关理化性质的评价:运用现代制剂学原理,筛选基本原料如苯扎溴铵、大蒜素、以及无水乙醇等辅料,绘制该乳剂的伪三元图作为标准,经过研究成功制备了大蒜素复方自微乳化消毒剂,同时对其药学的主要特征进行相应的考察研究。结果,成功制备的该复方消毒剂性状稳定性好,颜色呈现黄色透明状,其pH值为5.30;乳化后颗粒呈椭圆状,大小呈正态分布。2.复方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研究:针对制备的复方消毒剂按照国家《兽用消毒剂鉴定技术规范》的标准,采用稀释的不同形式将该消毒剂进行分时间段的杀菌试验,即针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链球菌及蜡样杆菌等5种标准的细菌进行杀菌的具体效果研究。在分阶段的研究中发现复方消毒剂2000倍稀释时表现为完全的杀菌,其他效果也均良好。3.复方型消毒剂的临床效果研究:针对该复方消毒剂的临床特征,选用经沙门氏菌感染的三元杂交商品猪,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对复方大蒜素消毒剂进行临床使用效果试验,以此来考察使用效果。临床应用表明该消毒剂能够有效的抑制猪沙门氏菌的感染,对于该病的防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利新[10](2009)在《畜禽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畜禽疫苗免疫应激这一生产难题,以猪和鸡为实验动物,开展了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和鸡新城疫Ⅱ系苗的免疫应激机理及其调控研究、抗应激剂研制。结果表明:①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灭活疫苗、猪瘟疫苗和鸡新城疫Ⅱ系疫苗均能引起机体的“疫苗免疫应激”;②通过雏鸡模型研究发现,疫苗免疫应激机理之一是从基因水平调控下丘脑内的CRH mRNA和TRH mRNA的显着表达从而调控ACTH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分泌而引起应激;③研究发现虾青素对鸡新城疫Ⅱ系苗免疫应激具有抗应激和免疫调控作用,其能够从基因水平调控CRH mRNA和TRH mRNA的表达,减少CRH和TRH的分泌,从而减少免疫应激反应,显着提高肉鸡日增重;④研究发现谷氨酰胺对鸡新城疫Ⅱ系苗免疫应激具有抗应激和免疫调控作用,其能从基因水平调控下丘脑中的CRHmRNA和TRH 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减少其分泌,显着提高肉鸡日增重、血清抗体水平和溶菌酶的含量,极显着提高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⑤研制了抗免疫应激剂“促免1号”,具有缓解猪和鸡的免疫应激,提高日增重、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以及提高抗体水平的作用;研制了口蹄疫抗免疫应激剂ASFP-1,其能预防口蹄疫疫苗引起的过敏和体温升高,显着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显着降低血清ACTH和皮质醇水平,同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研制了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增强调节剂,能缓解蓝耳病疫苗引起的免疫应激的症状,显着提高仔猪的蓝耳病IgG抗体水平,抗体生成时间提前10d。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畜禽疫苗是一种特殊应激原,能导致机体的“疫苗免疫应激”,其机理之一是从基因水平调控下丘脑内的CRH mRNA和TRH mRNA的显着表达;研究发现虾青素和谷氨酰胺具有抗免疫应激和免疫调节作用;成功研制了抗免疫应激剂“促免1号”,口蹄疫抗免疫应激剂ASFP-1,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增强调节剂IRFF等3个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2项。
二、畜禽液体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禽液体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态添加剂成畜牧养殖行业饲料发展的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2.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牲畜有营养生态调节作用 |
3.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产生有机酸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激活酶原 |
4.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产生多种消化酶,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提高饲料利用率 |
5.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影响氮元素和糖类物质的代谢 |
6. 饲料微生态添加剂成未来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主流 |
7. 结束语 |
(2)产后保健添加剂对奶牛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
1.2.1 奶牛酮病的危害 |
1.2.2 奶牛酮病的发病机理及流行病学调查 |
1.2.3 奶牛酮病的分类及临床症状 |
1.2.4 奶牛酮病的防治 |
1.2.5 奶牛酮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1.3 现有产后保健策略与保健产品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4 样品采集 |
2.5 样本检测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酮病发病率与淘汰率的影响 |
3.2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3.4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3.5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血液生化指标及发病率的影响 |
4.1.1 柠檬酸钙混合制剂对血液生化指标及发病率的影响 |
4.1.2 丙二醇混合制剂对血液生化指标及发病率的影响 |
4.1.3 固体丙二醇混合颗粒对血液生化指标及发病率的影响 |
4.2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4.2.1 柠檬酸钙混合制剂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4.2.2 丙二醇混合制剂剂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4.2.3 固体丙二醇混合颗粒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4.3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1 柠檬酸钙混合制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2 丙二醇混合制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3 固体丙二醇混合颗粒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4 产后保健添加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1 柠檬酸钙混合制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2 丙二醇混合制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3 固体丙二醇混合颗粒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
1.1 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变化 |
1.2 断奶仔猪免疫系统的特点 |
1.3 断奶仔猪胃肠道的生理特点 |
2 氧化应激及其对断奶仔猪的影响 |
2.1 机体氧化应激系统 |
2.2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的危害 |
2.3 猪的氧化应激模型与评估 |
3 绿原酸研究进展 |
3.1 绿原酸概述 |
3.2 绿原酸的代谢 |
3.3 绿原酸的生物学效应 |
3.4 绿原酸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4.1 饲料样 |
1.4.2 粪样 |
1.4.3 血液样 |
1.4.4 组织样 |
1.5 试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
1.5.1 试验所需仪器 |
1.5.2 试验所需试剂 |
1.6 考察指标及方法 |
1.6.1 生长性能 |
1.6.2 脏器指数 |
1.6.3 肠道食糜pH值 |
1.6.4 养分表观消化率 |
1.6.5 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
1.6.6 血清IgA |
1.6.7 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1.6.8 肠道粘膜二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清、组织抗氧化能力 |
1.6.9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测定 |
1.6.10 食糜菌群测定 |
1.6.11 肠道功能基因表达 |
1.6.12 主要组织抗氧化分子基因表达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原酸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绿原酸对主要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3 绿原酸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
2.4 绿原酸对血常规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2.4.1 绿原酸对血常规的影响 |
2.4.2 绿原酸对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2.5 绿原酸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2.5.1 绿原酸对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2.5.2 绿原酸对肠道粘膜二糖酶活性的影响 |
2.5.3 绿原酸对肠道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4 绿原酸对肠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影响 |
2.5.4.1 绿原酸对肠道代谢产物的影响 |
2.5.4.2 绿原酸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2.6 绿原酸对仔猪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的影响 |
2.6.1 绿原酸对血液抗氧化酶酶活性的影响 |
2.6.2 绿原酸对肠道粘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3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的影响 |
2.6.3.1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酶酶活的影响 |
2.6.3.2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绿原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2 绿原酸与仔猪血液指标及免疫功能 |
3.3 绿原酸与仔猪肠道健康 |
3.4 绿原酸与仔猪抗氧化能力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堆积肉牛粪便的甲烷排放与米曲霉对肉牛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反刍动物粪便堆放过程中的甲烷排放 |
1 粪便甲烷的产生机制 |
2 影响粪便甲烷排放的因素 |
2.1 温度 |
2.2 粪便理化特性 |
2.3 pH |
2.4 氧化还原电位 |
2.5 微量元素 |
2.6 粪便管理方式 |
2.6.1 粪便贮存方式 |
2.6.2 覆盖 |
2.6.3 其它 |
第二节 降低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营养调控措施 |
1 产甲烷菌研究概论 |
2 胃肠道甲烷生成机制 |
3 降低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调控措施 |
3.1 日粮构成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1.1 改善营养组成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1.2 植物次级代谢物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的影响 |
3.1.3 脂类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3.1.4 有机酸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1.5 卤代化合物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1.6 硝酸盐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 瘤胃菌群结构修饰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1 去原虫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2 补饲抗生素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3 产乙酸菌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4 甲基营养菌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5 嗜二氧化碳菌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3.2.6 免疫对反刍动物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第三节 米曲霉及其发酵产物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 米曲霉特点 |
2 米曲霉对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3 米曲霉对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
4 其它 |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堆积肉牛粪便的甲烷排放 |
第一节 不同季节条件下短期贮存肉牛粪便的甲烷排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1.2.1 气体样品的采集 |
1.2.2 甲烷浓度分析 |
1.2.3 主要材料与仪器 |
1.3 粪便理化特性分析 |
1.3.1 粪便样品的采集 |
1.3.2 试验粪样的制备 |
1.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温度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环境温度与粪便温度 |
2.2 不同季节条件下粪便的理化特性 |
2.3 不同季节条件下粪便的甲烷排放速率 |
3 讨论 |
3.1 堆放30d后粪便理化特性的变化 |
3.2 温度对粪便甲烷排放速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不同季节条件下塑料薄膜覆盖对短期贮存肉牛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1.3 粪便理化特性分析 |
1.4 温度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环境温度和粪便温度 |
2.2 覆盖对堆放30d粪便理化特性的影响 |
2.3 塑料薄膜覆盖对堆放30d粪便甲烷排放速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覆盖对堆放30d粪便理化特性的影响 |
3.2 覆盖对堆放30d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米曲霉对肉牛甲烷排放、生产性能、养分代谢、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对体外瘤胃发酵与甲烷生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材料 |
1.2.1 人工饲料与米曲霉 |
1.2.2 人工唾液 |
1.2.3 瘤胃液 |
1.2.4 瘤胃体外培养装置 |
1.3 体外培养试验操作步骤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1.4.2 瘤胃内环境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对产气量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
2.2 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对瘤胃pH、NH_3-N和 MCP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体外瘤胃模拟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3.2 米曲霉培养基粗提液对体外瘤胃产气量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
3.3 米曲霉培养物粗提液对体外瘤胃NH_3-N和 MCP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米曲霉对肉牛胃肠道及粪便甲烷排放、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生产性能 |
1.3.2 胃肠道甲烷排放 |
1.3.3 粪便甲烷排放 |
1.3.4 养分消化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米曲霉对生产性能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 米曲霉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3 米曲霉对胃肠道甲烷排放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2.4 米曲霉对粪便甲烷排放速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米曲霉对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2 米曲霉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节 米曲霉对肉牛瘤胃发酵特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瘤胃液的采集与保存 |
1.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米曲霉对瘤胃NH_3-N、MCP和 VFA的影响 |
2.2 米曲霉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米曲霉对瘤胃NH_3-N、MCP和 VFA的影响 |
3.2 米曲霉对胃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总体讨论 |
1.1.1 塑料薄膜覆盖对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1.1.2 米曲霉对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1.2 创新点 |
1.3 研究展望 |
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5)竹醋液的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竹醋液的理化性质 |
2竹醋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
2.1抗菌作用 |
2.2抗氧化作用 |
2.3抗炎作用 |
3竹醋液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3.1提高生产性能 |
3.2提高免疫力 |
3.3改善肉品质 |
3.4畜舍除臭 |
3.5改善肠道功能 |
4结论 |
(6)生物饲料科技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饲料的定义及种类 |
2饲用酶制剂 |
2.1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单酶品种 |
2.2酶制剂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2.3饲用酶制剂综合使用效果排名 |
2.4新型饲用酶制剂研究与应用 |
2.4.1淬灭酶 |
2.4.2葡萄糖氧化酶 |
2.5酶制剂作用机理 |
2.6复合酶的应用技术 |
2.6.1饲用复合酶制剂的设计 |
2.6.2使用复合酶后饲料配方调整技术 |
2.6.3复合酶制剂的应用效果 |
2.6.4影响酶制剂应用的因素 |
2.7酶制剂生产与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
2.7.1生产技术方面 |
2.7.2应用技术方面 |
3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
3.1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产性能方面 |
3.2改善肉品质方面 |
3.3微生态制剂技术发展趋势 |
4功能性蛋白肽 |
4.1功能性蛋白肽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4.2功能性蛋白肽发展趋势 |
5益生元 |
5.1新型生物多糖 |
5.1.1多糖作用机制 |
5.1.2新型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5.2寡糖 |
5.2.1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形成,改善肠道结构,阻止有害菌定植方面 |
5.2.2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 |
5.3其他益生元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6天然植物提取物 |
6.1天然植物提取物在肉鸡生产中的作用 |
6.2天然植物提取物在养猪生产中的作用 |
6.3天然植物提取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作用 |
7发酵饲料 |
7.1发酵饲料原料 |
7.2发酵全价料 |
7.3常用发酵菌种 |
7.4生物活菌制剂与发酵饲料的异同 |
7.5发酵饲料的功能 |
7.6发酵饲料生产技术 |
8生物饲料未来研究重点 |
8.1生物饲料资源评估与发掘 |
8.2生物饲料基因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 |
8.3生物饲料蛋白质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 |
8.4生物饲料发酵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 |
8.5生物饲料生产与技术系统集成 |
8.6生物饲料产品饲用价值与安全性评价 |
9小结 |
(7)复方除臭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畜舍臭气的来源及危害 |
2.1 畜舍臭气成分 |
2.2 畜舍臭气的来源 |
2.3 畜舍臭气浓度的影响因素 |
3 畜舍除臭剂的研究进展 |
3.1 吸附型除臭剂 |
3.2 香料掩蔽型除臭剂 |
3.3 化学除臭剂 |
3.4 饲料添加剂 |
3.5 复合型除臭剂 |
4 茶渣作为饲料原料的研究进展 |
4.1 茶渣的主要成分 |
4.2 茶渣的除臭机理 |
4.3 茶渣的营养作用 |
第二章 复合吸附剂的研制(试验一)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原料对NH_3和H_2S除臭效果的影响 |
4.2 T/C对NH_3和H_2S除臭效果的影响 |
4.3 复合吸附剂添加量对NH_3和H_2S除臭效果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活性炭、麦饭石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吸附特性 |
5.2 T/C对NH_3和H_2S吸附率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和畜舍NH_3浓度的影响(试验二)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3 试验场地与通风管理 |
2.4 基础日粮及饲养管理 |
2.5 气体测定 |
2.6 生长性能的测定 |
3 数据处理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监测点和监测时间的选择 |
4.2 复方除臭剂对畜舍NH_3浓度的影响 |
4.3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复方除臭剂对畜舍NH_3浓度的影响 |
5.2 复方除臭剂对畜舍NH_3的除臭机理 |
5.3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
6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中臭气化合物的影响(试验三) |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2.3 试验日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 |
2.6 测定指标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处理对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仔猪粪中臭气化合物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5.2 复方除臭剂对仔猪粪中挥发性恶臭化合物的影响 |
6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中药三棵针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三棵针对畜禽疾病的治疗 |
2三棵针治疗畜禽疾病机理的研究 |
(9)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兽用消毒剂在临床上应用进展 |
2.1 临床兽用消毒剂的分类 |
2.2 兽用消毒剂的应用状况 |
2.3 科学合理应用消毒剂的原则与方法 |
3 苯扎溴铵、大蒜素研究进展 |
3.1 苯扎溴铵研究进展 |
3.2 大蒜素研究进展 |
4 自微乳制剂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制备与药学特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复方大蒜素自微乳处方及其制备方案 |
1.3 自微乳的考察与质量的评价 |
2 结果 |
2.1 伪三元相图的制备 |
2.2 自微乳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的考察 |
3 讨论 |
3.1 关于自微乳的应用 |
3.2 苯扎溴铵与大蒜素的配伍应用 |
第三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和剂选择试验的结果 |
2.2 消毒剂的稀释倍数对细菌、芽孢的杀菌效果 |
2.3 杀菌效果对比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对仔猪沙门氏菌的防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程序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畜禽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畜禽疫苗免疫应激及其研究进展 |
1.1 应激、免疫应激和疫苗免疫应激的概念 |
1.2 获得性免疫与免疫应激的分类 |
1.3 免疫应激对机体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
1.3.1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1.3.2 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
1.3.3 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1.3.4 免疫应激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
1.4 疫苗免疫应激及其危害 |
1.4.1 疫苗免疫应激的临床案例 |
1.4.2 畜禽疫苗免疫应激的临床表现 |
1.4.3 畜禽免疫应激的防制措施 |
1.5 口蹄疫及其疫苗免疫应激 |
1.6 猪蓝耳病及其疫苗免疫应激 |
1.6.1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概况 |
1.6.2 蓝耳病的免疫学特点 |
1.6.3 蓝耳病疫苗及其免疫 |
1.6.4 蓝耳病疫苗免疫应激、免疫失败及其对策 |
2 功能性饲料及其研究进展 |
2.1 功能性饲料(动物保健品)及其分类 |
2.2 功能性饲料(动物保健品)功效成分 |
2.3 虾青素及其抗应激作用研究进展 |
2.3.1 虾青素的结构 |
2.3.2 虾青素的来源 |
2.3.3 天然虾青素与人工合成虾青素的主要区别 |
2.3.4 虾青素的保健功能 |
2.3.5 虾青素的抗应激功能 |
2.4 谷氨酰胺及其抗应激作用 |
2.4.1 谷氨酰胺的生理功能 |
2.4.2 谷氨酰胺的抗氧化和抗应激功能 |
3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3.3.1 基础理论研究 |
3.3.2 产品研制和效果评价 |
第二章 疫苗免疫应激临床观察及其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仔猪日粮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与试验分组 |
1.2.2 动物处理 |
1.2.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口蹄疫等3种疫苗免疫应激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临床症状和体温变化 |
2.1.2 对日增重影响 |
2.1.3 对猪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2.2 猪血清中ACTH和皮质醇含量的变化 |
2.2.1 血清中ACTH水平的测定结果 |
2.2.2 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疫苗免疫应激的证实 |
3.2 疫苗免疫应激临床症状和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新城疫Ⅱ系苗免疫应激及虾青素、谷氨酰胺对其调控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饲养管理 |
1.2.3 血液采集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
1.2.4 体重、日增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1.2.5 应激激素ACTH和COR测定 |
1.2.6 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1.2.7 半定量RT-PCR检测鸡下丘脑CRH和TRH mRNA的表达 |
1.2.8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虾青素对AA肉鸡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 |
2.1.1 虾青素对免疫后AA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2 虾青素对体重及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影响 |
2.1.3 虾青素对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2.1.4 虾青素对应激激素的影响 |
2.2 谷氨酰胺对对AA肉鸡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 |
2.2.1 谷氨酰胺对免疫后AA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2 谷氨酰胺对体重及相关脏器指数的影响 |
2.2.3 谷氨酰胺对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2.2.4 谷氨酰胺对相关激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鸡新城疫Ⅱ系苗的免疫应激作用 |
3.2 虾青素对AA肉鸡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 |
3.3 谷氨酰胺对AA肉鸡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 |
4 小结 |
第四章 畜禽疫苗抗免疫应激剂和免疫调节剂研究 |
第一节 "促免1号"免疫调节功能的实验研究及其对鸡和猪的抗免疫应激效果的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样品和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试验动物和分组 |
1.3.1 小鼠来源、分组与处理 |
1.3.2 试验鸡的来源、饲养管理、免疫程序与分组 |
1.3.3 试验猪的来源、饲养管理与免疫程序 |
1.4 免疫调节功能评价指标和方法 |
1.4.1 脏器/体重比值测定 |
1.4.2 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1.4.3 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
1.4.4 小鼠碳粒廓清试验 |
1.4.5 血清溶血素测定 |
1.5 猪瘟抗体测定和试剂盒判断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促免1号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
2.2 "促免1号"抗肉鸡免疫应激效果 |
2.2.1 疫苗接种后应激症状的观察 |
2.2.2 肉鸡日增重 |
2.2.3 成活率与料肉比 |
2.3 "促免1号"抗猪瘟疫苗免疫应激效果 |
2.3.1 采食和日增重 |
2.3.2 饲料转化率 |
2.3.3 抗体水平 |
3 讨论 |
3.1 "促免1号"免疫调节功能的评价 |
3.2 "促免1号"对肉鸡抗免疫效果 |
3.3 疫苗剂量与免疫应激强度 |
3.4 免疫应激与抗体水平 |
4 小结 |
第二节 猪口蹄疫疫苗抗免疫应激剂ASFP-1的研究与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1 试验动物和分组 |
1.4.2 动物饲养管理及采血 |
1.5 试验指标的测定 |
1.5.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1.5.2 激素ACTH |
1.5.3 抗体水平的测定 |
1.5.4 统计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体温和食欲影响 |
2.2 对日增重影响 |
2.3 对猪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2.4 ASFP-1对猪ACTH的影响 |
2.5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抗体生成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抗应激剂ASFP-1对猪口蹄疫疫苗过敏和体温升高的预防效果 |
3.2 抗应激剂ASFP-1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抗应激剂ASFP-1对猪ACTH影响 |
3.4 抗应激剂ASFP-1对猪抗体生成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节 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增强和调节剂(IRFF)的研究与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基础和试验日粮配方 |
1.5 试验分组与饲养管理 |
1.5.1 试验分组 |
1.5.2 动物饲养管理及采血 |
1.6 试验指标的测定 |
1.6.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1.6.2 激素ACTH的测定 |
1.6.3 抗体水平的测定 |
1.6.4 统计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RFF抗免疫应激效果和对生产性能影响 |
2.1.1 症状和体温变化 |
2.1.2 日增重 |
2.1.3 料肉比 |
2.2 抗免疫应激剂IRFF对仔猪血清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 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应激免疫抗体水平检测试验 |
3 讨论 |
3.1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生产性能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2 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应激对抗体生成时间和水平调控作用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专利和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 |
四、畜禽液体饲料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态添加剂成畜牧养殖行业饲料发展的新途径[J]. 刘潇. 湖南饲料, 2018(05)
- [2]产后保健添加剂对奶牛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 于洪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08)
- [3]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王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4]堆积肉牛粪便的甲烷排放与米曲霉对肉牛胃肠道和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D]. 孙凯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1)
- [5]竹醋液的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普少瑕,崔宇,李春梅. 畜牧与兽医, 2015(04)
- [6]生物饲料科技研究与应用[J]. 蔡辉益,张姝,邓雪娟,刘国华,常文环,闫海洁. 动物营养学报, 2014(10)
- [7]复方除臭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刘鸫.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8]中药三棵针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J]. 扈宏记. 科技信息, 2014(15)
- [9]复方大蒜素自微乳消毒剂的研究[D]. 胡卫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10]畜禽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研究[D]. 文利新.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