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的分析与构建_组织环境论文

高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的分析与构建_组织环境论文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机制论文,作用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1)02-0076-03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环境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作用更加直接与强烈,有必要在对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德育环境的良性作用机制。

一、德育环境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1.环境与人

所谓环境,主要是人所能感受到的、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和信息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人的成长方向、成才取向,特别是思想品德,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孟母之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环境影响人,人同时也改造环境。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人在能动地反映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改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我们构建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良性作用机制的理论依据。

2.高校德育系统与环境

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高校德育系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高校德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高校德育系统所从属的各层次系统,相对高校德育系统来讲,既是整体,又是高校德育系统所处的环境,即高校德育系统周围并给其以影响的客观现实就是高校德育系统环境。既包括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家庭等各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包括学校内部各种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环境因素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环境决定学校德育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学校德育环境决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方法。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德育环境有影响和改造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对学校德育环境有构建和优化的作用。

3.高校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学校德育环境,必然打上环境的烙印。高校德育环境通过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政治塑造功能、心理建构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不仅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形成,而且影响大学生成才的方向与动力,进而影响学校和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

1.德育过程的阶段分析

德育是社会规范和社会评价转化为个人规范和评价的过程,德育通过社会有目的的教育与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社会化。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传输阶段,即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潮、道德规范、政治理念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传输或灌输给受教育者;二是内化阶段,即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有选择地认同、接受社会思潮、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各种社会信息,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信念和品德意识;三是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自己的行动,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和个体品德;四是反馈阶段,即个体或群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一步调节德育过程和个体行为,也意味着新的德育过程的开始。

2.德育环境作用传导的机制

德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基本的是作用传导机制,即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各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传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环境的作用传导机制主要是情景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互动、情绪感染等要素的互动结构、运作原理和运作过程,其特点一是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即围绕培养人、造就人这一根本目标运转;二是环境的影响作用集中、单一、深刻、持久;三是环境的形成是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专门设计、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道德环境,易于调节和控制。社会德育环境的传导作用机制主要是信息传播、思潮引导、法律制约、公德规范、舆论导向等要素的互动结构、运作原理和运作过程,其特点一是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其目标是模糊的、多变的;二是社会道德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虽具有广泛性,但这些影响往往又是分散的、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互相冲突的;三是社会道德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发性,高校无法从根本上设计它、组织它。因此,从宏观上看,高校德育环境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两种作用传导机制。

3.德育环境作用的滤选机制

高校德育环境对来自各层次、各方面的信息,不管是可控性的、还是不可控性的信息,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信息,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内化,都有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过滤、筛选的过程,都要找到认同、接受的理由,内化为整体思想共识或个体思想意识,外化为群体或个体行为。从高校来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要通过一定的组织、人员进行滤选,并有明确的存良去劣指向性;从环境个体要素来讲,是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非组织的个体滤选行为,具有多元化的存良去劣指向性。因此,高校德育环境具有组织的和非组织的两种作用滤选机制。

4.德育环境作用的内化践行机制

高校德育环境是多层次的,每个环境层次又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不同德育环境层次之间和同一德育环境层次各要素之间,都是相对的接受主体,每一德育环境接受主体对德育环境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接受与实践的求善过程及接受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联性活动过程,就是德育环境的内化与践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某一环境层次中人这一活的要素根据其工作目标,主动地对来自上下环境层次和本层次各要素的信息进行选择、挖掘、重组,从而优化本环境层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因素的广泛性、多样性、隐蔽性和弥漫性,使得每一个环境层次、环境因素和环境的育化对象都被动地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包括真实的与虚假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等等,并影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德育环境具有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作用内化践行机制。

5.德育环境作用的反馈机制

高校德育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因为有正向的层层信息传导,必然有逆向的层层信息反馈。比如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并不断向学校发出指令性或指导性信息,学校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德育环境的改进,并对院系、年级、班级、宿舍等环境层次进行优化,直至对德育对象提出要求、施加影响。其结果如何,必然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德育对象的社会化行为进行反馈,社会环境因此而进行调整,这种反馈是常规性的、有序的。另一方面,各层次环境因素的突发性、偶发性变化或一些因素因长期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变化,比如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的动荡,国家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或重大灾害的发生,社会治安的恶化,环境被长期破坏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等等,都会引起高校德育环境要素的反应与变化,这种反馈是非常规性的,往往也是无序的。因此,高校德育环境具有常规的和非常规的两种作用反馈机制。

三、高校德育环境良性作用机制的构建

1.构建权威、高效的领导运作机制

目前,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还难以说建立了权威、高效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各高校按照《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成立了校系两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但这只能说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了“权威”的领导体制。但在实际运作中,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精力的投入、部门的配合还是制度的保证、物质的保障等等,都难以说达到了“高效”的程度,甚至难以说“有效”。根本的原因是机制落后。这种社会,教育系统德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后,高校德育工作运作机制落后的状况,制约了高校德育环境作用的发挥。因此,一要构建政府领导、社会主导的良性德育环境领导体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二要构建社会主导、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的德育环境良性作用机制,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德育环境资源,并使其发挥作用。三要构建党委切实重视、行政有效实施的德育环境良性作用机制,这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严格评估,需要通过校务公开向学生公布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目标,让学生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奖惩挂钩。

2.构建有序的作用传导机制

无论是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文化广场、新的建设成就等硬件德育环境因素,还是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软件德育环境因素,都有一个有序传导的问题。构建这一作用传导机制一是要有有效的利用机制,即明确主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纪念日等多层次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充分发挥硬件德育环境因素的作用;明确目标,建设好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传媒系统,充分发挥软件德育环境因素的作用。二是要有科学的参与机制,即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在参与中提高德育品位。三是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社会和学校都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以此增强作用传导机制的可控性。

3.构建严格的作用滤选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体在进行一场革命,特别是计算机、因特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成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面作用很大,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必须建立严格的作用滤选机制。一是社会和学校都应建立严格的传媒管理机制,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二是高校要建立强正减负机制,即通过滤选,对正面的信息要扩大其教育功能,对负面的信息或者是控制传播面,或者是通过解惑、批驳来使其转化为正面效应。

4.构建有力的作用内化践行机制

一是构建以德育环境优化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系统和以社会德育环境优化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动力机制,具体体现是政策激励机制;二是构建以主体德育环境价值观为核心的内在导向系统和以社会德育环境主导的价值导向为核心的外在导向系统有机结合、共同确定的目标机制,具体体现是目标导向机制;三是构建以主体德育环境自律为核心的内在保证系统和以社会德育环境评价为核心的外在保证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保证机制,具体体现是评价促进机制。以此使主动的、被动的两种内化践行机制都得到优化。

5.构建畅通的作用反馈机制

反馈是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需要构建权威、高效、畅通的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双向性组织系统反馈机制,其主体是常规性反馈机制;需要构建迅捷、灵敏、准确、畅通非组织的德育环境信息反馈机制,其主体是非常规性反馈机制。

收稿日期:2000-09-10

标签:;  ;  ;  

高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的分析与构建_组织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