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环境保护_第一届奥运会论文

体育与环境保护_第一届奥运会论文

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运动论文,环境保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保护环境与奥林匹克理想是一致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成为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人类不适当的活动,特别是在20世纪,又使环境受到破坏,其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生存空间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海涅曾说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在人类迈入21世纪时,环境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重大课题。环境专家说,生态恶化将超过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实施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是人类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只有这样,国际合作才有成效,全球环境系统才能得以维护。奥运会与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上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被重视的。

保护环境与奥林匹克理想是一致的,奥林匹克的理想就是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奥林匹克主义不只局限于体育运动,更不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一种超越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于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要活动内容,集中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研究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环境的影响,对于奥运会和城市的发展、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奥运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举办城市都力图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本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奥委会对此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可以说,通过奥运会改善举办城市环境的时机已经成熟。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举办城市可以通过奥运会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如果规划不当,会给举办城市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理想一致不等于行动一致,只有把理想化为行动,方能达到真正的一致。

2 体育、文化、环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

如果我们回顾一个半世纪以来体育的历程,也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体育愈来愈花样翻新,规模愈来愈大,社会组合愈来愈复杂,实在是今非昔比。且看今日环球,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称有的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60%,我国也达到33 %左右。体育场铺塑胶,体育馆加空调,游泳池变恒温,运动服、运动鞋有专卖店,公园和社区设健身路径,家庭客厅放跑步机。体育不仅成了行业还成了产业,成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出口创汇的一条渠道。最显赫的是高水平运动员,他们成了为国家争光、为省争光、为市争光的英雄。有的体育明星已经身价百倍,像美国的乔丹、泰森、伍兹和中国的姚明、刘翔,与他们有关的经济活动每年达上亿甚至数亿美元。50年前的世界纪录与现在的世界纪录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本来惨淡经营的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如今是富可敌国。以往举办奥运会生怕没有哪个城市愿意承担。如今,申办一旦成功,东道主高兴得就像天上掉馅饼,倾城而出,举国欢庆。

但是,人们也在犯愁,怎么有的地方、有的人体育活动“玩”出那么多花样,“玩”出豪华与别致,而有的地方、有的人还在“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甚至不知体育为何物?一眼望去高尔夫球场绿草如茵,打一场球花几百上千元,但水、肥料、除虫药品,对资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各种材料制成的体育用品报废之后,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四年一周期的奥运会、全运会过后,那一座座容量巨大、钢筋水泥结构的庞然大物,什么时候再派上用场?它们的存在对生态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型体育活动和频繁体育活动产生的器材垃圾和生活垃圾怎么处理?一些有识之士对攀登珠穆朗玛峰造成生态危机和体育精神威胁已经提出疑问。几十年前,著名登山家希拉里和诺尔盖登上珠峰,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他们勇敢无畏精神的敬意。几十年后的今天,登山运动的商业化和旅游化成分越来越浓,很多旅行社把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视为赚钱的好项目。在尼泊尔,只要支付6.5万美元,具有登山的热情并受过基本的登山训练,旅行社和导游就可以保证你能登上珠峰,登峰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正在逐渐褪色。

对此,包括希拉里在内的老一代登山者颇有微词。希拉里说,“付6.5万美元,然后在一些富有经验的向导帮助下登上峰顶,这根本不是登山。登山是登山者向高山的一种挑战,现在的很多登山人根本不理解登山的真正哲学。登山已失去了探险和挑战的感觉。”他建议尼泊尔政府应该对登山者的数量进行限制,以保持珠峰的完整和吸引力。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妇女、日本人田部井淳子表示,攀登珠峰的价值正在下降,蜂拥而至的大批登山者使得通往珠峰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从而使攀登珠峰变得更加危险和不那么神圣了。据说北京香山也因晨练和平时登山的人过多,生态遭到破坏,水源逐渐枯竭,连飞禽也大量减少。

的确,对于那些富有的登山者来说,他们除了支付大笔的金钱以外,勿需花费太多精力就可以登上珠峰,从而获得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好名声。更有人指责说,夏尔巴人为这些富有的顾客做好了一切,就差没有让他们坐在椅子上把他们抬上山了。夏尔巴人在他们跨越危险的冰隙前先固定好绳子和梯子,为他们扫清前进的道路,帮他们背负登山的各种装备。曾参加1965年印军珠峰登山队的纳兰德拉·库马尔上校说:“以前,登山者自己要做好一切事情。而现在他们有20个夏尔巴人作帮手,在其前后提供一切帮助。”

与此同时,伴随大量登山者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珠峰环境的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来自日本、韩国的登山队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名为“清扫珠峰”的行动,他们先后多次前往珠峰两侧的尼泊尔和中国西藏,清扫登山者留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垃圾,并把这些垃圾带回国内展览,向人们宣传保护珠峰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本登山队在尼泊尔的一次活动中共清扫2.2吨垃圾,其中包括用过的氧气瓶、空罐头盒等。尼泊尔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如禁止使用木材以保护森林植被,要求每个登山者事先缴纳4 000美元押金,保证把垃圾带走,否则不予退还等,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人们还是对大量登山者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示担忧。

如果连珠峰这样巍巍乎高哉、不易到达的地方尚且经不起污染,那么几百几千万人口聚集的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又当如何?作为竞技体育大本营的国际奥委会,已经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1991年修改《奥林匹克宪章》时,增加了一个新条款,指出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关注的条件下进行,提出争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表明了国际奥委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首次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 国际奥委会准备将“环境”与“体育”、“文化”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作为衡量举办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并设立“体育与环境奖”,颁发给在体育方面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人士。

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加强这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1996年7月18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将环境问题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国际奥委会同时制定了环保九项政策,内容包括:通过国际奥委会以及所有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在全球进行环保教育,借助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奥林匹克大家庭培养和造就在环保方面有独到经验的领袖性人物,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环保活动的真正实施;对所有奥运会申办城市提出环保要求,在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选举中,必须对申办城市的环保计划进行评估。一旦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举办城市就必须与国际奥委会签署有关环保协议,以确保在举办奥运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施环保计划。奥运会组委会必须时刻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保持联络,及时将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中可能遇到的环保问题通报给执委会,以便及时加以解决;通过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在国际上推行环保事业;进一步通过新科技,探索有利于环保的新发明和新产品;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尽量营造一个环保的氛围,尽可能地达到当地政府的环保标准;在国际奥委会的所有活动和经营中,优先考虑环保问题等。1999年,奥林匹克运动的《21世纪议程》正式由成员国共同签署承认。国际奥委会一系列举措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正确处理好体育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自从“绿色体育”这个概念提出前后,有些专家一方面探究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的不断改进可能给环境、生态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探究如何削弱一些运动项目过分强烈的对抗色彩,降低技巧的复杂性,改造它的规则,使其能适应普通人群的活动。与此同时,使体育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近十多年来也渐成气候。比如,3人篮球、5人足球、沙滩排球、短式网球、软式网球、壁球、牵珑球。水陆空的一些运动项目都在“绿色体育”的号召下逐步开展起来。陆域——以山林野外为主要背景的野营、登山、攀岩、定向徒步越野、山地自行车、各种探险活动(如山洞探险),冰雪体育项目如滑冰、滑雪;水域——龙舟、划船、滑水、潜水、冲浪、漂流、钓鱼等;空域——风筝、飞机跳伞、悬挂滑翔、动力伞、牵引伞、热气球、飞艇等。

3 奥运会环境保护的演进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经历100多年。100多年来,奥运会的环保意识是怎样建立和不断增强的?环保措施是怎样不断落实的?对此不妨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3.1 从雅典到墨尔本(1896—1956)

20世纪前半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举办奥运会准备周期很短,基本没有专门建设场馆,环境保护也谈不上。如第一届奥运会游泳比赛是在希腊附近的海湾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一起举办,场地十分简陋,主会场借用了赛马俱乐部的场地;田径赛场使用的是坑坑洼洼的草地跑道;游泳比赛是在塞纳河里举行的。直到1908年伦敦奥运会才专门修建了一座大型体育场,内有游泳池和跳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设计修建部分体育场馆。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为了显示德国的强大,也修建了较大规模的体育场。

1948年伦敦奥运会是二战后举行的第一次奥运会,由于战争刚结束,体育场馆设施简陋,在足球场内临时铺设了田径跑道,数千名运动员被安置在军营、学校,甚至私人家中。此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奥运设施有了明显改善。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扩建了作为主体育场的赫尔辛基运动场,将原来容纳5万人的看台扩大为7万人,运动场附近,修建了供游泳、体操和球类比赛的各类场馆。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投资25万英镑扩建一座原来供板球和澳式橄榄球使用的球场为主会场,另耗资125万英镑修建包括游泳馆、田径场、 自行车赛场和曲棍球赛场的奥林匹克公园,耗资2万英镑修建奥运村。

这一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尽管工业领域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但奥运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正艰难地跋涉,站稳脚跟是最重要的,如何摆脱政治和经济的困扰才是它的第一要务。况且,当时奥运会规模还小,参加人数较少,第一届奥运会只有295名运动员,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可以清除。所以,在这一阶段,奥运会还谈不上环保意识。

3.2 从罗马到墨西哥(1960—1968)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一方面利用原有设施,另一方面新修建了一些体育场馆,新老体育场馆组成了南北两个奥林匹克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与环境、绿化结合起来形成体育公园。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豪华奥运会之先河,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日本要向世人展示二战后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力量,全国上下非常重视此次奥运会,为筹备此次奥运会,共耗资30亿美元。东京在满足奥运会比赛所需场馆的同时还借助奥运会完成了对城市的改造,修建了高速公路和新干线,大部分为高架式,另外还有地铁。国际航空站重新建设后,旅客可用单轨电车直接进入城市,这一切彻底地改造了东京的交通状况。城市的整个供水系统全部更新,所有河流与运河都加以整顿,横滨港、东京港也重新建造。许多日本人将东京奥运会看成日本现代化的起点。

1968年墨西哥修建的奥运村离市中心仅15公里,是按奥运会后作为居民小区的要求设计修建的,占地面积30公顷,把奥运村作为未来的居民区,并建设一系列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

这一阶段的主办城市开始将奥运场馆建设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将奥运会期间比赛的需要与未来长期利用结合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改造城市环境联系起来。

3.3 从慕尼黑到巴塞罗那(1972—1992)

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反映在奥运理念之中。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要求各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在各自的国家或地区的奥林匹克公园内种植灌木。同年,美国丹佛市在获得第12届冬奥会举办权后,因为举办城市居民担心冬奥会新建的各种场地与设施,将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环保生态,当局不得不拱手让出举办第12届冬奥会的权利,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考虑到环境因素而退出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此后,奥林匹克运动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在国际体育界开始采取环境保护措施。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每个参加者都得到了一棵加拿大的枫树苗,带回自己国家种植。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新场馆设计,既考虑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奥运会不同项目比赛的要求,也考虑了观众人数、交通和奥运会后场馆的使用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奥运的需要,莫斯科还整修城市建筑,改善城市交通和空中运输等。同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采用临时建筑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永久性的设置采用长期使用的观点进行设计。

1988年汉城为举办奥运会兴建的34座体育场馆以及各项目训练场地和辅助设施的设计上,均以长期及多元化目标为准则。此外,汉城还完成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美化城市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环境的措施,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改善水质,对汉江进行了长达8年的治理。汉城奥林匹克公园堪称世界一流。同年的卡尔加里冬奥会,通过专门的设置管理计划缓和了当地印第安人社区对冬奥会环境问题的忧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环境保护组织反对在冬奥会各种赛址改变自然景观,组委会制定了改善环境和地貌的政策。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提出了“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必须与城市发展一致”的原则,奥运会组委会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约耗资362亿比塞塔,建成了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改建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1989—1992年,巴塞罗那的道路设施增加了15%,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增加了78%。

在这一阶段,奥运会的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对举办城市体育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上,各举办城市为举办奥运会做了精心准备。国际奥委会也逐渐加入到全球环保运动中来。萨马兰奇说:“在选定奥运会举办城市时,我们要优先考虑计划建设的体育设施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4 从利勒哈默尔到北京(1994—)

体育学术界普遍认为,奥运会与环保的自觉结合开始于1994年第17届冬季奥运会。挪威人把自己多年来追求绿色文明的理念注入奥林匹克运动,把环境作为体育的第三内涵,在冬奥会中全面展现,从此,在体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创办绿色奥运会。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组委会规定所有比赛场地在施工前必须先经环保部审查后才能动工。为了保护天然湿地,环保部要求变更快速冰道的建筑地点。为了不影响自然景观,组委会改造了一座山,把冰球比赛场地隐藏在山中,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军事山内建筑物。为了保护城市的天然风貌,巨大的滑雪场地沿着山边的天然曲线设计修建,并规定所有奥运比赛项目的场所必须比其他建筑物少用30%的能源。

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环保部在奥运史上首先对全部垃圾分类收集;所有办公用纸实行回收再生。除此之外,组委会用冰块代替木材建成领奖台,以硬纸板代替金属材料制作路标,以便将来回收利用。新研制出来的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的盘子使冬奥会不必为回收成千上万只塑料盘子而发愁。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提前执行新宪章,制定了详细的环保计划。政府耗资2 100万美元建立了节能环保的水上中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系统,并使用“氟利昂”替代物的制冷设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污染。接送运动员和观众车辆均用替代汽油的燃料,控制了空气污染。同时还修建了30年来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园——奥运百年公园,种植了3万棵树,为改善亚特兰大的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为了国家森林公园的环保,改变地点修建降速跑道,为了冬奥会与自然高度和谐,推出了不造成白色污染的餐具。

2000年悉尼奥运会把绿色奥运推上一个新阶段。悉尼奥运会的所有设施都融入了新的环保精神:节能节水,重复使用,把废物和污染降到最低水平,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悉尼奥运会对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霍姆布什湾经历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整治工程,在霍姆布什湾原工业废地上,修建了世界最大的奥林匹克公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室内运动场——“绿色体育馆”,所有比赛场地都采取了多种水资源保护措施。在奥运村里,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依靠太阳能作为能源,有效地节约了能源。2002年冬奥会期间,为了保护环境,实行“零垃圾计划”。犹他州政府从管理到产品提出必须符合环保的12条要求。

2004年雅典奥运会大量启用无污染交通工具,大力研制清洁机器人。使用无污染材料建造体育场馆,开发地下热水,为奥运村提供热能,水用完后被送回地下再次加热,进行循环利用。雅典奥运会期间规定奥运会的赞助用品和食品等必须支持环保,在超级市场商品的包装中,一切有害的物质必须去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总结历次奥运会环保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将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广泛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节能技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治理城市环境方面,北京以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优质清洁能源、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措施,实现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显著改善。目前,有60%的公共汽车和40%的出租车使用气体燃料,这一比例到2008年将分别达到90%和70%。到2008年,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指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颗粒物浓度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2008年奥运会无疑将给北京甚至全国带来一个不小的惊喜。

通过对奥运会与环境保护的历史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奥运会中的环境保护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即从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比赛中考虑环保因素,逐步扩大到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从1972年,奥运会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环保。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是奥运会环保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奥运会和环境保护的自觉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着“绿色奥运”比较成功的落实。如今,绿色奥运会在对举办城市环境做出贡献的同时,还促进了举办城市所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正在通过“绿色奥运”这个窗口,为全球的环境改善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附言:有关珠峰和攀登珠峰的情况,主要引述世纪之交的一些报刊文章,由于资料留存时缺了作者的名字,一时又难以查考,在此向作者表示歉意和谢意。)

标签:;  ;  ;  ;  ;  ;  ;  

体育与环境保护_第一届奥运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