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沿报告--广东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特区论文

改革开放前沿报告--广东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特区论文

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广东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广东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6月视察广东时,宣布中央对经济特区实行“三个不变”的方针,1995年12月又两次视察广东,再次强调“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重申:“国家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对明确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促进特区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九五”时期是世纪之交,也是经济特区发展,由原来具有优惠政策,转变为政策调整规范、实行公平竞争的转折时期。回顾广东经济特区17年来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研究和落实特区增创新优势的措施,将是非常有益的。

一、经济特区试办成功是多种优势组合和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经济特区创办17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特区的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度的发展。特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昔日的边陲小镇、滨海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即使是原来基础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汕头特区,也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特别是“八·五”期间,广东三个经济特区,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及中央十四大路线,落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经过不断的努力,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5年,三个特区合计:国内生产总值达1277亿元,占全省的23.47%;工业总产值1790亿元,占全省的19.18%,等于1990年312亿元的5.7倍;财政收入126.18亿元,占全省的33.17%,等于1990年的32.2亿元的3.9倍;外贸出口252.15亿美元,占全省的44.62%,等于1990年40亿美元的6.03倍;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占全省的26.61%,等于1990年7.26亿美元的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等于1990年124亿元的4倍。特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进入我国大中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先进工业、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组成的经济体系,基础设施较为配套,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城市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特区创办17年来的实践证明,特区的试验是非常成功的。特区的发展不仅我我国人民是一个鼓舞,给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鼓舞,即使是国外少数不希望中国强盛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特区建设成功的事实。

经济特区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必说,光是观念差异所带来的舆论困绕就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风波。第一次是1982年关于“租界”问题的争论,一些人耽心特区会重蹈当年上海租界的复辙,舆论劈头盖脸,论者实际上是认为特区不应该办,有丧权辱国的危险。第二次是1985年出现的特区问题的大讨论,否定特区论者,说特区“不过是国家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堆砌起来的‘石屎森林’”,实质是认为经济特区办糟了,不能继续下去了。第三次则是在1994年中央强调对经济特区“三个不变”的方针刚宣布过后,延续了一年多的关于“特区不特”的争论。论者尽管是犹抱琵琶半遮脸,其观点实质是主张特区必须取消,否则就会继续造成和扩大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好在邓小平同志先后两次南巡讲话,充分肯定特区建设的成就,肯定了特区是“姓社”,不是“姓资”,并且把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前推进。好在中央多次强调,“中央对办好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坚定了特区建设者们的信心,鼓舞了特区人民承担改革试验风险和战胜困难的信念。特区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面对经济特区试验成功和特区经济高速发展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外有兴趣研究特区的人们,纷纷作出各种分析和解释。我们认为,特区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充分发挥优势作用,适时地把特区所拥有的多种优势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这是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特区创办以来,中央、国务院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税收减免、财政外汇留用等方面,给予特区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对特区的起步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一些人就误认为优惠政策是特区发展的唯一因素,以为有了政策经济就能起飞。我们认为,政策优势在特区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则是多种优势因素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改革开放17年来,深圳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国家给予优惠的特殊政策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样享受特殊政策的另外三个特区却没有取得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区位条件不同。毗邻号称国际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等现代化的国际城市——香港,是深圳特区最大的优势,这是其他特区无法比拟的。但区位优势只是其中的一个优势。深圳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早已有之,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深圳始终只是一个边陲小镇,经济落后,人口大量外流,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和办特区之后,经济才有了高速度的发展呢?显然,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和对特区的具体优惠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圳还通过各种途径,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各方面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文化人才等等,使深圳从原来的人才劣势转化为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此外,深圳还具有程度不等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条件。可见,深圳经济的腾飞,正是将这些多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向上的合力的结果。

2.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有效地利用海外和内地资金,是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创办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投资环境的改善。要办特区“中央没有钱”,资金短缺,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吸引国际上的游资进来投资。而要吸引外商来投资,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三个特区从“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土地)到“五通一平”,再发展到“七通一平”,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搞基础设施建设。到1995年底止,三个特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1660多亿元。特区兴建了大量的城市道路,使市区道路四通八达,与市外的联系网络逐步通畅。新建了一批大型的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人们越来越体会“路通才能财通”的道理。兴建了一批发电厂,使特区的能源供应充足,解决了原来电力不足的问题。开通了国际国内的程控电话,并且用户快速增加,特区与外界的联系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各特区还通过完善经济立法、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素质等多条途径,改善软件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到1995年底,三个特区实际引进外资累计150多亿美元,内资200多亿元。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不可能引进这么多的资金。没有这样大量资金的引进、投入,特区经济不可能有这样高速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曾经一度影响特区建设的速度。以汕头特区为例,汕头特区远离例如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城市以及离省的经济中心较远。由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区开始时,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来解决交通、能源的大环境,因此,经济发展受环境制约较大。近几年,一批交通、能源大项目陆续建成,我们相信,汕头特区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超前,这在特区发展的17年中,人们普遍形成了共识。但超前必须适度,必须长、短结合,既放眼长远,又照顾到当前。过份地超前,则难于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效益,经济力量难于承担,甚至可能影响特区经济的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试验,是推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从创办开始,就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试验。尽管在特区建设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尚没有明确提出,但特区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的经验,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所以,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一开始就是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特区改革探索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市场体系的改革,如全面放开生活资料市场,逐步放开生产资料市场,推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成长,活跃劳动力市场、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企业制度的改革,如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公司制改造,从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分配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和规范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等;此外,还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调动地方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可以相互自主选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基本建设招标、承包,调动了建筑单位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竞争,调动了外贸经营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与效益观念。没有改革的推动、没有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没有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高涨,经济特区就不会在短短十几年内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可见,改革推动是特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联合内地使特区经济的发展有了丰富的源泉和靠山,也为实现创办特区的“初衷”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经济特区开始划定的面积很小,加上厦门特区在内,四个特区的总面积也只有336.76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零点三五;即使是按现在的范围算,最早设立的四个特区面积加起来也只有800平方公里,不及全国面积的万分之零点八。这样小的地方,总的来说是资源缺乏,原有的经济落后,单靠本身的条件搞开放,即使是具有毗邻香港区位优势的深圳特区,其能量也是有限的。特区建设起步之后,各特区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内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办特区”。各特区都非常重视内联工作,积极开展与内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如深圳建立了特区与驻深单位、内联企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联系。珠海、汕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内联工作会议,并订出鼓励的政策与措施。联合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遍及生产、流通、金融、科技、信息、交通运输等许多方面。通过与内地广泛的经济联合,特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原材料、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大部分是由内地提供的。假设特区只有外引、没有内联,特区的发展绝对达不到今天的繁荣与兴旺。

特区对内地的经济联合,也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如内地的货源通过特区走向国际市场,内地的企业通过特区进口设备、技术,内地的人员通过特区培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内地许多省市通过在特区办招商会,新闻发布会,引进海外资金投向内地。特别是近几年来,特区企业大举向内地投资开发和改造老企业,日益显示出特区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的作用。特区作为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把改革试验成功的经验向内地推广,并且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这正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初衷。

二、经济特区面临新形势,必须增创新优势

事物是发展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特区发展走过17年后的今天,特区所处的环境和特区所拥有的优势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随着中央对特区的政策的调整,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淡化。有的优势,其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如深圳、珠海毗邻港澳,汕头华侨众多,这是固有的区位和人文优势,但随着港澳的回归,内容将有所变化。同时,经过17年的发展特区也拥有了新的优势,如经济实力的优势,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络的优势,体制改革先走了一步的优势,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等。经济特区是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和特殊使命的区域(如辐射、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与港澳搞好衔接、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同时,在特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特区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管理工作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治安问题严峻等。要完成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任务,发挥好特区的功能作用,要解决特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招术。特区在继续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必须增创新优势,形成新的优势合力。

针对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实际,我们认为,经济特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创新的优势。

(一)增创体制方面的新优势。经过17年的改革实践,广东三个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突破,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市场的发育比较早。但从整体上看,这种机制和发育还是很不完善的,特区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特区要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需要对已有的体制改革成果加以巩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特区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的好经验,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一些改革项目难以突破,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等,这与关联的改革跟不上有关。而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先行改革试验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因此,特区要在一些重点、难点改革项目方面率先进行配套改革试验,增创体制方面的优势,以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才能加快发展,并为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经验。

(二)增创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在新的形势下,要扩大开放,必须拓宽开放的领域,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广东三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珠海毗邻香港、澳门,两地是珠江三角洲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接点。在珠三角经济区发展中,深圳、珠海要起到大通道、大走廊的作用。同时,必须进一步改善软件投资环境。要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在商贸、运输、金融、旅游、展览、信息等产业方面,加强深港、珠澳及相互之间经济合作,在企业、市场、环境、口岸等运行机制方面搞好相互之间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特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对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对外开放层次,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外商投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进一步密切两个市场的有机联系。

(三)增创产业新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业还应当是特区的主导产业。但必须向高科技产业发展。经过17年的建设,广东三个特区已建立了一万多家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真正高新技术并不多,并且尚未形成对整个经济起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使特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先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特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人才力量的拥有水平相适应的。在强调重视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决不可轻视或放弃普通适用技术生产项目。要发展规模经济,加快组建一批真正有内在联系,能支撑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加快特区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增创现代化管理新优势。现代化管理包含着较广泛的内容,社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口的管理、市场的管理、环境的管理、治安的管理、交通的管理等许多方面。特区创办之初,我们就把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作为特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广东三个特区经过17年的改革探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建立了一些法规。但与经济发展相比,管理还是滞后的,各方面漏洞还相当多。如不法分子携款外逃屡屡发生,是财务管理问题;火灾、塌楼、爆炸是安全管理问题;盗窃和杀人越货案件频繁,是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问题;交易中的坑蒙拐骗不断是市场管理问题;少数政府官员与国营企业负责人的贪污受贿行为也有个管理的问题等等。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法制、严格执法,加速培养管理人才,大胆借鉴国外境外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继续探索出一整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代的管理体制。这对于特区及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五)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裕起来的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继续实行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高。深圳经济特区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了一套对内地起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路子。其中包括七种带动,即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名牌产品的生产与内地协作配套;到内地投资开发;通过参股,改造内地老企业;引导企业到内地建立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实施科技、智力联合开发;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七种帮助,即:建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培训干部;对口扶持省内外部分市县;对口招工;援建希望小学;对灾害的救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帮助改造内地企业等。深圳的作法和经验很有借鉴意义。特别要鼓励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要注重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商业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在互利的原则下,扩大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内地与沿海、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特区要增创这些新优势,必须要有一些政策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给予特区以先行改革试验权。例如在金融管理体制、口岸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地方税制、政府管理机构等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先行先试,把特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推进一大步。同时必须认真抓好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扫除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保证特区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通过增创新优势,经济特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经济特区由原来具有优惠政策,逐步调整淡化,实行公平竞争,尽管会有一个阵痛的过程,但是,通过增创新优势,将会使特区的发展更具有活力。特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1.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将使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特区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三个层次的市场体系将更加完善。并为内地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好的经验。

2.特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提高特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规模经营、开发名优产品,将在特区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创汇农业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保证特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进一步壮大特区的经济实力。

3.特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密切特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公司、大财团来特区投资,项目的规模和项目档次将得到提高,特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也将大大提高,特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深圳、珠海特区与香港、澳门搞好衔接,将使特区与港澳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通过优势互补,扩大特区与国际经济的合作,特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能力将大大提高。

4.随着特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特区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区对内地经济的辐射力将逐步增大。内地通过特区将引进更多的外资开发建设,将带动更多的内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区将为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5.特区将进入高度的现代社会文明。通过增创新优势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特区具有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较高的科技教育水准,一流的服务水平。在特区内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区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将得到规范和提高,特区的市场经济活动将更加有序的进行。人们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将得到加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将发扬光大。社会治安将大大好转,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将大大减少。

展望未来,特区前程似锦。到2010年,我省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将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管理先进、治安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现代化的城市,为广东及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标签:;  ;  ;  ;  ;  ;  ;  ;  

改革开放前沿报告--广东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