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尚书丞[1](2021)在《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近年来中长跑项目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和我国先进省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之中还是主要依靠于老队员,并出现一些断层的现象,后备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滞后,直接影响到云南省中长跑运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提出一些有助于解决影响人才培养的方法,力求为今后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省中长跑教练员在选材人才时的选材依据较为单一、方法较为简单,早熟成绩就能够得到重视,对于哪些晚熟型的运动员缺乏选材依据,不利于中长跑运的可持续发展。选材途径较为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选材途径,培养的单位较为单一,多为传统的体制内培养模式。运动员参训态度较为积极,身体素质条件较为良好,为训练奠定了基础。2、云南省的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储备较为匮乏,只有很少的运动员能够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显然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存在矛盾。从人才分布情况调查中不难看出,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这也是云南省中长跑整体实力成长较慢的核心问题。3、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的类型侧重于技能选拔,按照其比重从大到小排列为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心理素质。4、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渠道较为狭窄,基本都是依靠学校拨款和政府拨款,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导致训练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5、在一年的训练过程中,冬季的训练时间和次数有明显的增长,教练员都较为重视冬训。重复训练法是中长跑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训练内容中,是中长跑教练员最频繁使用的训练方法。6、云南省中长跑专业队和部分体校在运营管理中,针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发展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重视运动员的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而在教练员的管理上,定期对教练员实施考核与培训,以此来提升教练员的专业发展。并且在课程管理上,专业队周一到周五安排文化课学习,体校针对于体育生的文化课学习,还制定出文化课监督管理制度。7、当前云南省田径运动中长跑项目的教练员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而这使得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影响,无法真正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8、当下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运动员综合素质提高。9、云南省在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在大力推行“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柳杰[2](2021)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现状与对策探讨》文中提出教练在指导青少年中长跑运动训练时应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满足训练次数、训练距离的要求,否则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提升青少年中长跑成绩。文章分析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现状,探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对策,以提升青少年中长跑训练成绩。
赵可伟[3](2020)在《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及其限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有氧能力可综合反映机体摄取、转运和利用氧的能力,它与心脏泵血功能、肺通气换气功能、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的能力和肌肉等外周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有关,能反映人体整体健康水平。除了对健康的影响外,有氧能力还是许多运动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有氧能力不仅是耐力项目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也是格斗类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有氧能力的数据都是基于没有参加强化训练计划的个人,并且绝大多数研究的训练干预时间都是以月为单位来衡量的,不清楚多年系统的运动训练会如何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此外,有研究指出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有氧能力发展模式。基于此,本研究以长年进行系统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拟通过试验验证以下假设:1)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随年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2)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之间有氧能力随年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3)限制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发展的生理因素不同。在验证以上假设的基础上探讨不同项目11-18岁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并从机体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三个方面探析限制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生理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来自十余项运动项目的585名11-18岁青少年运动员(男子386名,女子199名)为研究对象,按照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征分为有氧项目组(游泳、中长跑、帆船帆板、自行车、赛艇和皮划艇)和混氧项目组(足球、篮球、柔道、拳击、散打、跆拳道),以斜坡式递增负荷运动方式测试他们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以年龄、性别和运动项目为自变量,以VO2peak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观察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随年龄变化的特征。通过测试肺功能指标、心脏结构功能指标、肌肉氧利用能力指标,从机体氧摄取、氧运输和氧利用三个方面探析限制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年龄、性别和运动项目为自变量,分别以氧摄取能力指标、氧运输能力指标、氧利用能力指标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性别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的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提取氧摄取能力指标、氧运输能力指标和氧利用能力指标的主成分,以提取的主成分为自变量,以VO2peak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可能生理机制。研究结果:通过三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1-18岁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子运动员VO2peak显着高于女子运动员,p<0.001(95%CI:0.649,0.804)。男子青少年运动员的VO2peak在18岁之前一直保持较快速增长,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4岁;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VO2peak在15岁之前增长较为缓慢,15岁之后增长较快,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6-18岁。有氧项目运动员VO2peak明显高于混氧项目运动员,p<0.001(95%CI:0.297,0.452),有氧项目运动员VO2peak在18岁之前一直持续增长,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5岁年龄段;混氧项目运动员VO2peak在16岁之前一直持续增长,然后趋于平稳,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4岁年龄段。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11-13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为肺功能和心脏结构,调整R2为0.221;14-15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为心脏结构、心脏收缩能力和肺功能,调整R2为0.393;16-18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为心脏结构、肌肉氧利用能力(tHb指标、SmO2指标、BLa指标)、肺功能、心脏收缩能力和心脏舒张能力,调整R2为0.554。男子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的限制因素主要为心脏结构、心脏收缩能力、SmO2指标、肺功能和tHb指标,调整R2为0.369;女子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的限制因素主要为心脏结构、心脏收缩能力和肺功能,调整R2为0.238。有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的限制因素主要为心脏结构、tHb指标、心脏舒张功能、肺功能、SmO2指标和心脏收缩能力,调整R2为0.570;混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的限制因素主要为tHb指标、心脏结构和肺功能指标,调整R2为0.277。研究结论:1.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员之间有氧能力随年龄变化特征不一致,并且男子运动员有氧能力显着高于女子运动员。男子青少年运动员的VO2peak在18岁之前一直保持较快速增长,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4岁;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VO2peak在15岁之前增长较为缓慢,15岁之后增长较快,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6-18岁。2.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有氧能力随年龄变化特征不一致,并且有氧项目运动员有氧能力明显高于混氧项目运动员。有氧项目运动员VO2peak在18岁之前一直持续增长,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5岁年龄段;混氧项目运动员VO2peak在16岁之前一直持续增长,然后趋于平稳,最快增长速度出现在12-14岁年龄段。3.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不同,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年龄差异是由生长发育和运动训练的共同作用引起的。11-13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是氧摄取能力指标(肺功能指标)和氧运输能力指标(心脏结构指标);14-15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是氧摄取能力指标(肺功能)和氧运输能力指标(心脏结构指标和心脏收缩指标);16-18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限制因素主要是氧摄取能力(肺功能)、氧运输能力(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心脏舒张)和氧利用能力指标(SmO2指标、tHb指标和BLA指标)。氧利用能力指标对11-13岁和14-15岁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不同,肌肉氧利用能力是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差异的主要因素。男子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主要限制因素为氧摄取能力(肺功能)、氧运输能力(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和氧利用能力指标(SmO2、tHb),而女子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主要限制因素为氧摄取能力指标(肺功能)和氧运输能力指标(心脏结构、心脏收缩)。5.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不同,氧运输能力(心脏收缩和舒张能力)是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主要限制因素为氧摄取能力指标(肺功能)、氧运输能力指标(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心脏舒张)和氧利用能力指标(tHb、SmO2),而混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VO2peak主要限制因素为氧摄取能力指标(肺功能)、氧运输能力指标(心脏结构)和氧利用能力指标(tHb)。
霸甜甜[4](2020)在《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短跑作为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其中训练与恢复一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疲劳恢复手段主要有牵拉、慢跑、按摩、热疗等,随着训练条件及恢复方法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现如今很多国际高水平运动员已将冷疗法作为运动训练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通过冷疗法,使血管收缩,减少氧气的运输,缩小炎症的范围,可有效解除人体局部肌肉的痉挛,缓解因训练肌肉充血导致的肿胀,缩短局部肌肉恢复的过程和时间。其中冰浴作为国内外热点的疲劳恢复手段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意,很多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将冰浴法作为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可为丰富我省短跑项目训练后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式提供选择参考,为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化的保障。研究目的:探索冰浴恢复方法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对象: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8名专业运动员。测试方法:选取教练员相同内容的两次训练课为实验内容。运动员第一阶段在强度课训练后采用常规恢复手段,第二阶段训练后采用冰浴恢复手段,且第一阶段恢复后至第二阶段训练前间隔一周。常规恢复手段采用慢走、相互牵拉、按摩等方式进行恢复。冰浴恢复手段将8名运动员分为两组进入温度为0—5℃冰桶浸泡,每名运动员冰浴恢复时间每次为20s,组间间歇30s,重复4组。测试指标:实验过程中分别对每个运动员心率(指压颈动脉测量)、血乳酸(采指血)、血清酶以及血液有形成分(肘静脉血)的测定,次日运动员的晨脉采集。统计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SPSS20.0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示结果时,以均数±标准差(x±SD),使用配对的样本T,并进行检测和分析,(P<0.05差异显着,P<0.01差异非常显着)。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冰浴恢复手段相对于常规恢复手段来说,可更快速的使运动员心率得以恢复,在恢复后即刻、恢复后10分钟和恢复18小时后运动员的心率比常规恢复方法恢复更快,达到了恢复的效果。同时也看到常规恢复方法在恢复后10分钟末也恢复到起始水平。(2)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短时间内能够更快速地降低运动员训练后的血乳酸值,证明强度训练后冰浴恢复手段更有效。(3)训练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三种血清酶,采用冰浴恢复手段后显示三种血清酶活性指标低于常规恢复手段指标,说明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更有利于运动员恢复。(4)冰浴恢复手段可以快速降低运动员的疲劳指标和炎症指标,有效地减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机体炎症反应,快速消除疲劳,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可以更有效的缓解炎症指标以及损伤。(5)常规恢复手段在短跑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也具有一定的恢复功效,因为其简单易行,对环境、器械的要求较低,也适用于基层短跑训练的恢复。
李志成[5](2020)在《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体质健康一直是全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而运动感知觉的发展变化规律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两者都是在多方面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综合水平,皆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其结合讨论,其一可以了解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其二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表明,进而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优化体育教学和训练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且有助于为青少年运动选材提供更多依据。2、研究目的:(1)青少年体质健康程度与运动感知觉水平的相关关系;(2)青少年阶段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敏感期;(3)性别差异对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3、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实验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体质健康视域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4、研究结果:(1)不同阶段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不止一个“敏感期”;(2)运动感知觉水平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同阶段相关程度不同;(3)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5、研究结论:(1)青少年整体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发展变化呈现“三段式”的特点。其中一至二年级为缓慢上升期,二年级至初一年级为快速提高期,初一年级开始至高三年级为平稳发展期。存在两个敏感期,分别为9~10岁和12~13岁。(2)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六年级之前非常明显,初中开始,影响逐渐减小。(3)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但小学阶段表现不明显,初中开始,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着,且存在随年级而增大的趋势。此外,体质健康对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葛云[6](2019)在《中学中长跑教学与业余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方法分析》文中认为田径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在田径运动当中的中长跑项目,在比赛当中不仅要考验运动员的耐力,更要比拼运动员的速度,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要选择科学的训练方式对运动员进行相关的训练。本文根据中学中长跑教学与业余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析,希望能够对中学的中长跑教学提供相关帮助与建议。
苏青青[7](2019)在《高原耐力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化选材与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进一步发现与培养高原中长跑、竞走等耐力性项目青少年优秀体育苗子.方法:本研究对高原12~17岁青少年运动员共228名累计测试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问卷共5大类指标.结果:(1)高原中长跑、竞走运动员身高,除男子运动员身高达到合格标准外,女子运动员身高均在及格线以下;(2)中长跑和竞走运动员比下肢长A指数明显高于运动员科学选材最高标准,且比大小腿长指数和比跟腱长指数均明显低于最低标准;(3)胸最大吸气围、胸最大呼气围以及胸围指标高原中长跑男女运动员均大于竞走男女运动员;(4)中长跑、竞走运动员血氧饱和度、血压均处于正常范围内(P>0.05),但安静心率竞走运动员明显(P<0.01)低于中长跑运动员;(5)中长跑、竞走运动员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而睾酮水平中长跑和竞走男女运动员均较低;(6)中长跑、竞走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结论:(1)高原青少年运动员表现出了血红蛋白高和睾酮水平低,身高较小和下肢较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并且具有较好的心肺功能;(2)中长跑运动员呼吸肌力量较强而竞走运动员心脏机能储备较好、有氧能力较强;(3)中长跑运动员对比赛取胜的期待程度高而竞走运动员意志力较好.
黄佩玉[8](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提出800米跑在田径径赛中是最为艰苦的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女子800米跑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女子800米跑项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2017年天津全运会女子800米跑季军获得者胡志英的赛前训练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总结出她的赛前训练安排、负荷特点以及训练方法手段等,分析胡志英800米跑的赛前训练特点,探索胡志英的赛前训练规律,希望可以为其以后的赛前训练安排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为中国其他女子800米跑运动员提供可参考的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800米跑优秀女子运动员胡志英备战天津全运会比赛的赛前训练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共计8周,且这8周均为赛前准备周。其中第6周是胡志英的赛前调整周。赛前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有氧能力训练、专项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能力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2.在负荷安排上,有氧能力的训练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负荷以第6周调整周为界,调整周之前负荷量增加,负荷强度不变,调整周之后是负荷量减少,负荷强度增加;速度耐力的负荷强度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身体训练负荷变化不大。3.有氧能力是胡志英训练的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其次是胡志英的专项速度耐力训练,该训练内容每周保持在4次左右,训练距离在200-1000米,专项速度耐力训练主要以间歇训练法为主,并结合组合训练的方式,全面发展胡志英的多种能力;速度能力的训练每周在3次左右,速度能力的训练手段主要以80-100米冲刺跑为主的间歇训练法。4.胡志英在赛前训练中有效的避免了伤病的出现,是比赛成绩的取得的重要条件。但胡志英在赛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身体机能监控,因此在比赛计划的排上缺少客观的指标支撑。5.胡志英赛前的目标是能进入前8名,所以比赛压力较小,情绪较稳定,也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胡志英的专业训练年限为5年,此次比赛的良好发挥充分证明胡志英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此次比赛的成功,也与赛前潘少奎教练合理的战术安排关系密切。
翟政华[9](2019)在《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中长跑是体能主导的周期性项目,要求运动员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在人体水平方向上向前运动的能力,其本质是在保持高速跑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消耗能量。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合理的技术,技术的合理取决于肌肉力量及相应关节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练员一般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会增加体重,导致肌肉肥大,不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但近年有大量研究表明力量的作用已经突破传统的意义,被视为增加有氧训练比例,兼顾能量供应和神经肌肉系统,衔接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媒介”。少年阶段(14-16)是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根据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结合1500米跑的项目特征,科学地设计力量训练方案,是当前教练员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学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学以及中长跑运动训练等相关理论,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市西城区体校的20名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的力量训练实验,实验采取单因素等组前测、后测的设计。两组运动员每次训练课均采用相同跑步专项训练计划,且两组运动员在每周二和周四结束了正常的跑步训练之外再加入一定量的辅助性力量训练,实验组安排根据14-16岁少年身心特点结合跑步做功肌而新设计的力量训练方案,对照组仍采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方案。实验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FMS、60米跑、力量素质、1500米专项成绩和训练兴趣量表等指标前后测试的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的T检验,观察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的差异性,以此验证跑步做功肌的力量训练在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运用效果。研究结果:1、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要通过跨步跳、直腿跳、箭步走、深蹲跳、左右单足向前跳、单腿提踵及登台阶等手段来完成;2、新的训练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运动肌肉的募集能力和弹性力量,提高心血管机能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3、实验组运动员在60米跑、力量耐力、速度-力量、FMS深蹲测试和FMS总得分、训练兴趣量表等指标的测试实验后较对照组产生了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肌肉积蓄力量、1500米跑专项成绩和弓步直线蹲等指标测试中产生了极显着性的差异(p<0.01),说明通过16周的力量训练后,实验组的训练效果较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好。研究结论:本研究遵循针对性、精简实用及趣味性等原则,基于理论分析、专家和教练员调查三个维度设计出一套新的对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即依据跑步做功肌结合少年身心特点而设计的力量训练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常规训练进行对比。实验显示,在不影响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的前提下,经过16周的训练,两组受试者的力量均有提升,其中针对跑步做功肌力量训练的效果优于常规力量训练效果。同时新的力量训练方案激发了运动员对特定生理机能和机械力学的适应性,提高了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也优于常规力量训练方案。
陆国田[10](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二、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
1.4.2 关于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相关的研究 |
1.4.3 关于影响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因素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 |
3.1.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基本特征 |
3.1.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
3.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
3.2.1 运动员自身因素 |
3.2.2 运动员家庭因素 |
3.2.3 教练员因素 |
3.2.4 社会认知程度因素 |
3.2.5 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因素 |
3.3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制约因素分析 |
3.3.1 教练员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
3.3.2 训练以及培养经费的欠缺 |
3.3.3 对于运动员日常管理不到位 |
3.3.4 运动员训练安排的不合理 |
3.3.5 学与训之间的矛盾 |
3.3.6 场地及器材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部分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要求 |
3.4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发掘与培养对策研究 |
3.4.1 优化选材系统,走体教结合培养道路 |
3.4.2 拓宽选材渠道,重视人才流动 |
3.4.3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3.4.4 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完善奖励制度 |
3.4.5 丰富后备人才培养手段,提高运动员成材率 |
3.4.6 运用好政策杠杆,加强经费投入 |
3.4.7 改革运动员管理制度 |
3.4.8 科学创新,赛练结合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教练员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运动员、家长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3 访谈提纲 |
致谢 |
(2)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现状与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现状分析 |
1.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现状 |
2.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存在的问题 |
二、中长跑训练为什么要抓住青少年这个阶段 |
三、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特点 |
四、对青少年的训练要合理安排 |
(3)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及其限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研究背景 |
1 研究背景 |
1.1 有氧能力被划为临床生命体征 |
1.2 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缺乏定论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目的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第2部分 文献综述 |
1 有氧能力概述 |
2 有氧能力限制因素 |
2.1 肺通气功能 |
2.2 心血管功能 |
2.3 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 |
3 青少年有氧能力变化特征 |
4 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 |
5 总结与展望 |
第3部分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设计 |
2.2.1 测试方案 |
2.2.2 运动方案 |
2.2.3 试验流程 |
2.3 数据统计 |
第4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 |
1.1 研究结果 |
1.1.1 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成分参数随年龄增长的变化 |
1.1.2 青少年运动员峰值摄氧量(VO2peak)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征 |
1.1.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的力竭时间 |
1.2 分析与讨论 |
1.3 小结 |
2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氧摄取、氧运输和氧利用能力研究 |
2.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的氧摄取能力 |
2.1.1 研究结果 |
2.1.2 分析与讨论 |
2.1.3 小结 |
2.2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的氧运输能力 |
2.2.1 研究结果 |
2.2.2 分析与讨论 |
2.2.3 小结 |
2.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肌肉氧利用能力 |
2.3.1 研究结果 |
2.3.2 分析与讨论 |
2.3.3 小结 |
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1.1 有氧能力限制因素主成分分析 |
3.1.2 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
3.2 分析与讨论 |
3.2.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
3.2.2 不同性别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
3.2.3 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限制因素分析 |
3.3 小结 |
第5部分 研究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4)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
2.1.1 传统恢复手段 |
2.1.2 探索性恢复手段 |
2.2 冰浴的概念 |
2.3 影响冰浴效果的因素 |
2.3.1 温度控制 |
2.3.2 作用时间 |
2.3.3 作用部位 |
2.3.4 作用时机 |
2.4 冰浴的应用范围 |
2.4.1 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
2.4.2 应用于体育运功 |
2.5 冰浴法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
2.5.1 对肌肉的影响 |
2.5.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5.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2.5.4 对代谢的影响 |
2.5.5 对本体感觉的影响 |
2.5.6 对体温的影响 |
2.5.7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2.5.8 对植物性神经的影响 |
2.5.9 对其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2.6 短跑项目特点及疲劳性原因 |
2.6.1 短跑项目的特点 |
2.6.2 短跑项目产生疲劳的原因 |
2.7 关于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研究 |
2.8 文献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时间 |
3.3.3 实验地点 |
3.3.4 实验控制 |
3.3.5 实验主要仪器和器材 |
3.3.6 训练内容安排 |
3.3.7 训练后恢复手段的选择 |
3.3.8 实验中各生理生化指标抽取流程 |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心率变化 |
4.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
4.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 |
4.4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变化 |
4.5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 |
4.6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 |
4.6.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白细胞数量(WBC)的变化 |
4.6.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
4.6.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分析 |
5.2 冰浴恢复手段对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功效分析 |
5.2.1 冰浴对疲劳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
5.2.2 冰浴对炎症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
5.3 本研究不足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随年级发展变化的规律 |
1.2.2 体质健康程度与运动感知觉的关系 |
1.2.3 性别对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的影响 |
1.3 研究意义 |
1.3.1 阐述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
1.3.2 探究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之间的相互关系 |
1.3.3 进一步优化中小学体育训练与课程设置 |
1.3.4 有助于为青少年运动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有关运动感知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3 有关体质健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框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心理实验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3 实验设计 |
2.4 研究假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变化趋势 |
3.1.1 肘关节敏感度测试结果描述性统计 |
3.1.2 运动感知觉水平随年级变化的特点 |
3.1.3 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
3.2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运动感知觉水平 |
3.2.1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发展趋势 |
3.2.2 体测等级与均值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各组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横向对比 |
3.2.4 各组别青少年运动感知觉水平两两对比 |
3.3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 |
3.3.1 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整体发展变化趋势 |
3.3.2 运动感知觉水平的性别差异随年级增长的特点 |
3.3.3 不同体质健康程度下男、女生运动感知觉水平的特点 |
4 讨论 |
4.1 基于“敏感期”理论的训练干预策略 |
4.2 运动感知觉与青少年运动选材 |
4.3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6)中学中长跑教学与业余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中学生的身体特点 |
2、中长跑业余训练 |
3、中长跑训练手段和方法 |
3.1、身体训练 |
(1)耐力训练。 |
(2)速度训练。 |
(3)力量训练。 |
(4)身体素质训练。 |
3.2、技术训练 |
3.3、战术训练 |
3.4、恢复训练 |
4、结语 |
(7)高原耐力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化选材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及指标 |
2 测试方法 |
2.1 测试组织方法 |
2.2 研究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原中长跑、竞走青少年运动员身高较小 |
3.2 高原青少年运动员下肢较长 |
3.3 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呼吸肌力量较强而竞走运动员有氧能力较强 |
3.4 高原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心脏机能储备较好 |
3.5 高原青少年运动员血红蛋白高而睾酮水平较低 |
3.6 高原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对比赛取胜的期待程度高而竞走运动员意志力较好 |
4 结论 |
5 建议 |
5.1 加大高原青少年竞走和中长跑运动员后备人才厚度 |
5.2 加强高原青少年竞走和中长跑运动员后备队伍的稳定 |
5.3 加强高原青少年竞走和中长跑运动员选材研究,提高选材育才的成功率 |
5.4 加强高原环境下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5.5 运动员选材工作要长期化系统化,并扩大到我省重点运动项目中 |
(8)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有关800 米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
2.1.2 有关中长跑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 |
2.1.3 有关800 米跑赛前训练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胡志英个人情况简介 |
4.1.1 胡志英参加训练及比赛情况 |
4.1.2 胡志英从事800 米跑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条件分析 |
4.1.3 胡志英专项能力特点分析 |
4.1.4 胡志英与其他优秀女子800 米跑选手的对比分析 |
4.2 胡志英参加2017 年天津全运会比赛的目标及赛前训练安排 |
4.2.1 参赛目标 |
4.2.2 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 |
4.3 胡志英备战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比赛赛前训练情况分析 |
4.3.1 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
4.3.2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变化分析 |
4.3.3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
4.4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跑成绩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 A 胡志英教练访谈提纲 |
附录 B 运动员胡志英访谈提纲 |
附录 C 中长跑项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中长跑项目访谈专家信息 |
附录 E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赛前8 周训练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2 力量对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 |
1.4.3 有关中长跑力量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当前少年中长跑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 |
1.4.5 中长跑做功肌肉的相关研究 |
1.4.6 少年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基础 |
1.4.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测量评价法 |
2.2.5 实验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分析 |
3.1.1 1500米跑运动的项目特征 |
3.1.2 少年男子的身心发育规律 |
3.1.3 影响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因素 |
3.1.4 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
3.1.5 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原则 |
3.2 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做功肌肉力量训练方案的设计 |
3.2.1 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做功肌力量训练方案的构成因素 |
3.2.2 跑步做功肌的筛选结果 |
3.2.3 训练手段的筛选结果 |
3.2.4 测试指标的筛选结果 |
3.2.5 力量训练负荷的监控 |
3.3 实验效果分析 |
3.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3.5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运动员训练兴趣量表结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附件七 |
附件八 |
附件九 |
附件十 |
附件十一 |
(10)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长跑 |
1.3.2 运动员选材 |
1.3.3 选材标准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
2.2.7 “基因”选材 |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
2.3.1 德国 |
2.3.2 俄罗斯 |
2.3.3 美国 |
2.3.4 澳大利亚 |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测试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3 小结 |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8 小结 |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尚书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青少年中长跑训练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 柳杰. 成才之路, 2021(12)
- [3]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及其限制因素研究[D]. 赵可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D]. 霸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5]青少年运动感知觉变化规律及其与体质健康关系研究[D]. 李志成.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中学中长跑教学与业余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方法分析[J]. 葛云.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23)
- [7]高原耐力性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化选材与培养研究[J]. 苏青青.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8]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黄佩玉.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9]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D]. 翟政华.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6)
- [10]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中长跑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100米短跑论文; 有氧耐力论文; 有氧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