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的表达功用与演化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用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汉语里,“大不了”有三种使用情况:
1.“大不了”是一个述补短语,记为“”。例如:
(1)(她)年纪不大,看起来比我大,但也大不了太多。(萧逸《长剑相思》)
2.“大不了”用作形容词,记为“”。例如:
(2)好像根本就不把这件事作一件什么大不了的麻烦一样,神态之中是如此松散,外表是这么悠闲。(柳残阳《银牛角》)
例(2)中的“大不了”是“了不得”的意思,用作定语。
3.“大不了”用作副词,记为“”。例如:
(3)大不了暴露身份,拼他一场就是,有什么可怕的?(卧龙生《无名箫》)
例(3)中的“大不了”意思是“最多也不过”,在句首做状语。
麻玉林(2010)、孙茂恒(2011)、贺雯(2012)都讨论过“大不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动因及机制,但是文章所持的观点我们认为还值得再讨论,都还没有揭示出“大不了”的演化轨迹和原因。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大不了”的共时使用情况和历时演化过程,文中所用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语料库。
一 “大不了”的表达功用
(4)幽冥先生道:“她比你要大?”萧七道:“大不了多少日子。”(黄鹰《罗刹女》)
(5)你又大不了我几岁,怎么能做了我爷爷?好不害臊!(金庸《天龙八部》)
(6)“我哪点不好?除了我比你大一点,也大不了多少!我可是能护着你,疼你呢!”老舍(《骆驼祥子》)
“”后面所带的补语成分可以是数词(如“许多”“好多”)、数量词(如“一点儿”“三四岁”)、表示数量的代词(如“多少”)或表述数量的形容性短语(如“很多”“太多”)。例如:
(7)这蓬莱魔女大约比我大不了多少,她又怎会深知我爹爹的来历?(梁羽生《狂侠天娇魔女》)
(8)水小华虽用奇异的身法,一招占了上风,但看到对方年纪比自己大不了许多,竟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卧龙生《金瓜传奇》)
(9)“没什么大不了,比奥林匹克号大不了很多嘛,卡尔。”女郎以一种无所谓的神情看着巨轮,不屑地说。(《泰坦尼克号》)
补语可以是确数,也可以是概数,以概数形式较为常见。例如:
(10)寒萼这时已看出来这个女子,年纪比自己也大不了两岁,生得英仪俊朗,体态轻盈。(倪匡《紫青双剑录》)
(11)赵志敬指着场中适才比武得胜的小道士,说道:“他也大不了你几岁,你去和他比试罢。”(金庸《神雕侠侣》)
(12)她是一个少女,年龄比你们大不了三四岁,功力高得很,那种轻功只怕与你们师姐差不多。(秋梦痕《黄金客》)
1.1.1.2 “大不了”为能性述补结构(记为“”)。“大”为形容词,“了”表示对行为或状态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的意思是“不可能大”。例如:
(13)(她)再也忍不住了:“天生小眼,再大不了了!”(王海鸰《牵手》)
“”在句(或小句)中一般做谓语,常受副词“也、再”的修饰。如例(13)。也可以做定语,如:
(14)天生大不了的嗓门,拿来和学生高八度的说话音量抗衡,实在是很可怜。(余宛宛《干妹妹》)
(15)您说,那是个小麻烦,大不了的病,缠着您,不会咋样的。(《人民日报》1998年)
“”有时还可以和“小不了”对举使用,表示双方互不亏损。
(16)你向他低低头,说几句好话,大不了他,也小不了你,再说,理一字还人家占着,错在于你。(柳残阳《枭霸》)
(17)凤阳尉迟这一家子却也不是无名之辈,算得上门当户对,小不了你们也大不了我们……(萧逸《甘十九妹》)
语料统计显示,“”在现代汉语语料库里出现了365例,而“”只出现了12例。这说明表比较的“大不了”更为常用,使用频率要远高于表推断义的能性述补结构。
1.1.2 “”用于比较的句式有两种:“(A)比B大不了……”和“(A)大不了B……”。用来比较的A、B两项,比较项A可以直接出现,也可以根据上文或语境不出现,但比较项B一定要在句中出现。
1.1.2.1 “(A)比B大不了……”格式。例如:
(18)我当年做掌门人的时候,比你也大不了多少,也是几乎什么事都不懂,但慢慢也就学会了。(梁羽生《冰河洗剑录》)
例(18)中,比较项A(“我”)承前一小句省略了,比较项B(“你”)做介词宾语,一起出现在“大不了”的状语位置。
格式中用来表比较的介词除了“比”,还有“跟”“较诸”等。例如:
(19)卫红要是活着,跟你大不了多少。卫红长得也像你,一笑一对酒窝儿。(东方竹《透明的性感》)
(20)这小小两点火星,不啻是惟一能见之物,虽然细小到较诸针尖大不了多少,到底还能看见。(萧逸《长剑相思》)
“(A)比B大不了……”句式有一种变式:“(A)比B大也大不了……”式。与原式相比,变式增加了确认义,语气显得更加肯定。例如:
(21)易远方没料到她竟如此年轻,比李朵大也大不了几岁。(尤凤伟《一九四八》)
(22)你大也大不了我几个月,但这几年来我可成长很多。(子纹《梦中情人》)
1.1.2.2 “(A)大不了B……”格式。例如:
(23)这个女娃儿,大不了偷儿两三岁,温柔敦厚,念书有耐性,对人有礼貌……(三毛《稻草人手记》)
例(23)中,比较项A(“这个女娃儿”)和比较项B(“偷儿”)分别出现在“大不了”前后的主宾位置。
1.2 形容词“”
1.2.1 形容词“”在现代汉语里意思是“了不得”。一般做定语(如例(2))和补语,以做定语最为常见。形容词“”做定语一般修饰名词性成分(如例(2)),也可以修饰谓词性成分(如例(24)),与中心语之间一般有结构助词出现(如例(24)),有时也可以不出现结构助词(如例(25))。
(24)又是我们对亲欢的预期的相似性,这样的替代倒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妥。(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5)不会有什么大不了事的。你等我,我们很快便回来的。(温瑞安《四大名捕震关东》)
“”所修饰的名词性成分基本上可以归入“事件问题类”,与清末民初相比,这些成分含[+消极]语义的用例明显增多,如“失礼、野蛮决定、罪、罪名、罪过、罪行、死罪、灾难、危害、危险、怨仇、仇、过节、怨隙、冤仇、困难、痛苦”等。而在清末民初时期,“”所修饰的名词性成分除了“罪”略带消极意义外,其余基本不含[+消极]语义。
“”做补语时,后面常出现“的”“吗”“啊”“吧”“呢”等语气词。例如:
(26)有那么大不了吗?我都见过你妈了,你见一下我阿姨不算吃亏吧?(靳絜《我不在,有事请留言》)
(27)我也从此了解到男人和女人间最本质的交往方式,如此这般,有什么大不了呢?(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1.2.2 “”的常用句式。“”常出现在“有/没有什么(甚/啥)”这类表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中,使用上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2.2.1 一般使用否定或反问形式。例如:
(28)小于,没什么大不了,你前面带路,出了这岔口子再说,我倒要看看是哪一道上的人物。(萧逸《白如云》)
(29)患者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我少睡会儿觉,有什么大不了?(《人民日报》2003年)
1.2.2.2 “”之前一般会出现“什么/甚么”“啥”之类表泛指义的代词。例如:
(30)年轻嘛,为党为人民再工作五年、十年,再来谈这个问题,有什么大不了?(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31)只不过迟几日见到杨过,也没什么大不了。(金庸《神雕侠侣》)
(32)其实,说穿了,也没啥大不了的事。(邢秀玲《难忘流沙河》)
1.2.2.3 肯定、否定形式的使用表现出不对称特征。不对称主要表现在:
1.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一样,都表否定义。例如:
(33)问其原由,答曰:“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那么认真!”(《人民日报》1996年)
例(33)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2.近代汉语以肯定形式(“有什么(甚/啥)”)比较常用,现代汉语里以否定形式(“没(有)什么(甚/啥)”)比较常用。语料统计结果如下:
1.2.2.4 用于否定形式时,“”之前可以出现“并”“也”“又/亦”“却”“还”等副词性成分做状语,用来加强否定或反问语气。
(34)我觉得伦敦除了店铺和公共场所以外,比起乡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处。(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
(35)我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地方去,要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少。(张恨水《金粉世家》)
1.2.2.5 整个句子表达说话者对“”的所述对象持有一种不在乎、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一种明显不屑的语气。
1.2.3 “”还可以受“最”“再”这类程度副词限定,一起做句首状语,用于肯定形式,表示一种极限假定。
(36)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曝光、打击都不够及时、彻底和经常,最大不了将现有的假冒伪劣商品没收销毁。(《人民日报》1996年)
(37)只注重活着的跟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人怎么想怎么看,至于死了的再大不了的人,也与我们全然无关。(温瑞安《刀丛里的诗》)
例(36)中的“最大不了”意思是“最了不得,最多不过”。例(37)中的“再大不了”意思是“再怎么了不得”。
1.3 副词“”
1.3.1 “”用作副词,意思是“至多也不过”,用作状语,一般位于句首,在我们检索到的现代汉语语料里,“”位于句首有1652例,位于句中只有140例。
“”用作句首状语时,主语一般为人称代词,常常可以省略。“”用作句中状语时,主语可以是名词,代词等,既可以是人称代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那”。
用作句首状语时,“”后可以有短暂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这种用法表明“”具有强主观性,停顿主要用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
(38)再说,那个安徽人也走了三年啦,大不了,阿格最后把耳朵嚓了。(王坤红《阿格的故事》)
(39)二老就容我再下这么一回大注,大不了,咱再过一回穷日子,从头来。(孙春平《古辘吱嘎》)
“”做句首状语还是句中状语,语义上有差别。看以下两个例句:
(40)何况你若学会毒谱,不知还有多少人会遭冤屈而死,我自己大不了一死,怎能再搭无辜者进去。(刘铮《凤凰琴》)
(41)你上风占尽也就罢了,大不了我一死了之,想不到你居然这样阴损。(无极《古今决》)
例(40)中,“我自己”既是句子的主语,又是主题,“”在句中做状语,凸显的是“我自己”可选择的最坏结果是“一列”。例(41)中,主语“我”不是句子的主题,“大不了”在主语之前做状语,凸显的是“我一死了之”是目前情况下可选择的最坏结果。
“”做状语所限定的谓语中心一般应在句中出现,但有时也可以省略,可以省略的谓语动词一般是“丢”“捐献”“赔偿”这类受损类动词。例如:
(42)话是不错,一个人若是中必死之毒,那也没有什么可怕,大不了一条命,说起来比一刀砍了脑袋,死的还舒服一些。(卧龙生《金笔点龙记》)
(43)小县衙能出得多少,大不了一二千两。(秋梦痕《神剑无光》)
例(42)、(43)中省略的成分都是表示主体受损的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
1.3.2 “”本身是一个表示主观小量的副词,后面限定的成分一般表示说话者对结果的一种最坏的推测。这种结果客观上都是很极端的,可视为一种客观大量。但是说话者在表达时却用一个主观上表示小量的词语来进行限定,即说话者在主观上不把客观上是大量的情况视为大量,这种反差极大的表达方式在语用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并由此使整个句式产生了一种不以为然的句式义。
有时说话者为了使这种表达效果更加明显,甚至还会使用一些同样表示主观小量或表达不以为然语气的词语与“”一起配用,已达到强化不以为然语气的效果。例如:
例(44)、(45)中,“大不了”分别与限定小量范围的副词“只是”“不过是”配用。例(46)、(47)中“”分别与助词“罢了”“而已”配用,这些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出现在其左侧的表示数量或者程度的词语是一个主观小量。例(48)“”与“就算了”配用,“就算了”是个短语结构,主要表达一种不以为然的语气。
二 “大不了”的演化过程
2.1 初始用例——偏正结构“大不了”
“大不了”最早出现在五代变文中,语料库检索只发现了下面这一例:
(49)净能闻说,作色动容,怒使人曰:“大不了事!”(《敦煌变文选》)
麻玉林(2010)认为此例中的“了”是实义动词,它带有自己的宾语(由名词充当)。“大不”结合在一起,然后修饰“了(S)”形成一个句法单位。“大不了”的结构关系是:{大[不(了事)]}。
其实,例(49)中的“大”是一个程度副词,同“太”。《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大”解释为:“大”除了用作形容词外,还可以用作副词。“大”的副词用法从先秦一直沿用至今。《说文》“太”字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副词“大”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之甚。可译为“太”“非常”“十分”“大大地”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这个词古代做副词用时念“tài(态)”,并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太”。例(49)中的“了”是一个实义动词,有“明白”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了”解释为:①懂得,明白。《南史·蔡撙传》:“卿殊不了事。”(殊:很。)②结束,完毕。③全。“大不了事”和“殊不了事”一样,都是“太不明白事理、很不懂事”的意思,整个结构是一个偏正结构,结构层次分析同麻玉林(2010):{大[不(了事)]}。
2.2 后续用例——述补结构的“大不了”
2.2.1 五代往后,一直到清代才发现“大不了”的用例,但意思和用法与五代比有很大的差异。“大”用作形容词,“了”的语义已经虚化,整个结构是一个述补结构。句法上,这一时期的“大不了”可以做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有结构助词“的”“之”出现,意为“很大、了不得”。例如:
(50)十三妹道:“我只道什么大不了事,原来就为这块砚台,能值几何?也值得这等大惊小怪!"文康《侠女奇缘》)
(51)周瑞家的听了道:“我就知道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且家去等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去就回家去。此时太太二奶奶都不得闲儿,你回去等我。这有什么,忙的如此。”(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52)朝臣甚众,半皆为彼汲引,虽于尔躬素有嫌疑,亦非大不了之事。(魏文忠《绣云阁》)
“大不了”也可以做补语,意为“了不得”。例如:
(53)骨头跌错了笋了,只要拿他扳过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不了。(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例(53)中的“没有什么大不了”也可以说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大不了”因为中心词的隐去才被重析为补语。
“大不了”还可以作状语,一般出现在句首,有“最多、至多不过”的意思。
(54)原不过请你申斥他两句,警戒他下次小心点,大不了罚他几角洋钱就了不得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5)大不了藩台自己也自行检举起来,失察在先,正办在后,顶多不过一个罚俸的处分罢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2.2 这一时期“大不了”通过语料库一共收集到78例,使用上基本都可以作为一个词汇单位看待,这表明清代出现的述补结构“大不了”有明显的固化倾向。
孙茂恒(2011)认为:“大不了事”是在“V不了+宾语”结构的类化作用下而仿造的一种动宾关系结构,然后“大不了”经过重新分析和否定语境的高频使用开始词汇化。但是这种分析不能解释以下几个问题:从五代到清代,“大不了”为何会如此长时间没有出现?为何清代“大不了”一出现就已经基本词汇化了?“大不了”的词汇化过程是形容词在前还是副词在前?为什么现状汉语里还有短语结构的“大不了”使用?
我们认为,清代出现的“大不了”结构与五代时出现的“大不了”结构除了时间上有先后,在演化过程中并无直接相承的关系。理由有二:(一)如果两者之间有发展渊源,就不应该间隔如此长时间没有使用情况;(二)清代出现的“大不了”在语义和用法上与五代时完全不一样,两者之间没有经过重新分析阶段。
据此我们推断,五代时表示“很不明白事理”之义的“大不了事”因为同义结构的替代已经消失了。根据已有研究,动词“了”从唐代开始意义逐渐虚化。李宗江(1994)指出“了”的词汇意义在元代就已经虚化了。“了”语义虚化后,开始依附于前面的谓词性成分,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做“傀儡补语”,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大”在五代以后做程度副词的部分功能也逐渐由同音副词“太”承担,一般做形容词用,用作副词时不再读如“太”。因此,五代往后的语料中逐渐出现了“甚不晓事”(3例)、“好不晓事”(35例)、“好不了事”(2例)、“太不晓事”(9例)、“太不懂事”(7例)等同义替代形式。例如:
(56)郑氏只文字上说得好看,然甚不晓事情。(北宋《朱子语类》)
(57)且是暂时间厌皇宫拘卷,误至于此。一欢去后,岂肯长来宠我?你好不晓事也,直这般烦恼!(元·佚名《大宋宣和遗事》)
(58)且说唐赛儿等到天晚,不见王元椿回来,心里记挂。自说道:“丈夫好不了事!这早晚还不回来,想必发市迟,只叫我记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59)包公见他项带铁锁,连忙吩咐道:“你等太不晓事,侯爷如何锁得?还不与我卸去!”差役连忙上前,将锁卸下。(清·石玉昆《七侠五义》)
(60)文始大笑道:“师弟,不是我说你太不懂事,惶恐你也是修成得道之士,讲出来的话竟像不是个内行人说的。”(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
述补结构“大不了”在清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V不了”格式的影响所致。王力(1980)指出表示可能义的述补结构出现于宋代。陆意(2010)的考察表明,明代语料中已有形容词进入“V不了”结构的情况,但是比较少见,但在清代语料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频率很高。正是因为“V不了”结构的强类化作用,形容词“大”在清代开始进入“V不了”述补格式。
柯理思(2001)认为“V不了”结构的语法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虚化为虚补语;第二阶段,动态形容词进入“V不了”,结构偏重于认识情态意义;第三阶段,静态形容词进入“V不了”,“静态形容词+不了”只能表示认识情态意义。形容词“大”进入能性述补结构后,主要表示认识情态意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整个结构很容易被作为一个固化的整体来使用。
明清时期还有一些“V不了”结构,如明代开始出现的“脱不了”,在用法上和“大不了”很相似,一开始出现就被作为类固化结构使用。例如:
(61)这伙人说的无非是些奸盗诈伪之言,露的无非是些猖狂恣纵之态,脱不了都是些没家教、新发户,混帐郎君。(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62)晁夫人道:“这几件衣服能使了几个钱,只这些人引开了头儿就收救不住,脱不了这个老婆子叫他们就把我拆吃了打哩!”(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例(61)中的“脱不了”有“反正”的意思,例(62)中“脱不了”就是“大不了、了不得”的意思,都用作语气副词,用来表达一种不屑、不以为然的语气。
具体使用上,“大不了”的形容词性用法有67例,副词性用法有11例,说明这一时期“大不了”以形容词用法为主。“大不了”用作形容词时,所修饰的名词性成分一般是事情类名词(共58例,约占总数的87%),已经出现了“大不了”前面有副词状语的用例(如例(64))。
(63)其实王道台只要自己出洋经费有了开销,看同寅面上,落得做好人,就是陶子尧真果有大不了的事,他早已帮着替他遮瞒了。(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64)缸师兄哭什么,遇着多大不了的事了?(坑余生《续济公传》)
而副词性用法这一时期还处在发展中,有些用例既可以分析为形容词,也可以分析为副词。例如:
(65)大不了的,能看得落两部弹词,就算是才女。(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66)南公劝解道:“大不了的弃掉罗兀城,何必害怕哩?”(蔡东藩《宋史演义》)例(65)中,“大不了”可以分析为形容词,理解为“了不得”,中心语“女子”承前省略。也可以分析为副词,做“能看得落两部弹词”的状语,意思是“最多”,“的”为语气词。例(66),“大不了”同样可以分析为形容词,中心语“弃掉罗兀城”是一个事件,整个句子可以替换为:大不了的事,何必害怕哩?意思是“放弃掉罗兀城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何必感到害怕呢?”“大不了”也可以理解为副词,意思是“最多、至多也不过”,“的”为句中语气词,可以不出现,说成:大不了弃掉罗兀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至多也不过放弃掉罗兀城,何必感到害怕呢?”
以上用例表明形容词“大不了”的语义正在逐渐虚化,处在向副词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大不了”在形式上还有形容词的一些特征,比如:后附助词“的”、做中心成分的限定语。但是,“大不了”所限定的成分出现变化,开始发展出谓词性成分。
清末开始,“V不了”结构进一步虚化,后面可以带上数量成分。带上数量成分后,“V不了”结构演化出了一些新的句法语义特征。(张婉2009)性质形容词“大”受“V不了”格式带数量成分的类化影响,在20世纪初也逐渐发展出“大不了+数量成分”格式,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比较句式。例如:
(67)桂系军阀的浩大声势是打倒了,只剩下叶琪、夏威两个军,实力比北伐出师时大不了多少。(翊勋《蒋党内幕》)例(67)出现了两个比较项和比较的结果(“多少”)
几乎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表否定判断的能性述补结构“大不了”。能性述补结构“大不了”出现的句子没有比较项(或比较项隐含),判断的结果不一定出现,但可以补充出来。如:
(68)“不吃饭,大家伙儿老在这儿盯着,非盯出事来不可!咱们要先吃饭呢,那不爱看的一走,越走人越少,再出事也就大不了啦。”(李鑫荃《雍正剑侠图》)例(68),“再出事也就大不了啦”意思是“再出事也就大不了多少啦”。
2.3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里的三个“大不了”不是来源于五代时期的状中结构“大不了”,而是在清代受自身组合成分的语义变化和“V不了”结构的类化作用而产生的。形容词产生在前,副词稍后,表示比较和判断的述补短语出现最晚。演化路径如下:
三 余论
3.1 “大不了”的使用从古到今,不管是短语结构,还是形容词、副词用法,一般都用于口语体中,在书面语中极少使用,即使出现也一般出现在对话中。这表明“大不了”是一种口语化较强的表达形式。
3.2 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汉语里,“大不了”的使用出现了一种倾向:多用于武侠题材的作品。究其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是“大不了”常被用于表达不以为然的语气,大量使用有助于塑造豪爽仗义之类的武侠人物形象。
3.3 本文对“大不了”演化过程的重新考察旨在说明,语法研究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不能用语言理论去进行机械化的图解。语言的演化过程复杂多变,情况多样,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才能更加接近语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