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的宝贵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的宝贵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的宝贵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读后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读后感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宝贵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流、赵曜两位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上下卷,2002年9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时代特色,通篇贯穿着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作者把握国内外风云变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对思想理论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思潮等重要课题,作出理性思考和科学阐释,给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新的思路。

论著“前言”摆了一个事实,其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和演变,首先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在精神文明这个领域滑下去,尔后才波及政治、经济,丢失政权,改变所有制,这是一个严重教训。作者进而指出,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大挫折的逆境中,所以能够坚持住并得到很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实胜于雄辩,也让我们醒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或放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亦将重蹈苏东覆辙,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同志在世时反复说,精神文明建设要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这些名言警句,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切记勿忘。党的十六大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加以总结和昭示,此意义重大,必须坚定贯彻,矢志不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者对这一新情况的分析与评估是客观和重要的。论著中,作者认真研究了业已出现的市场经济的“商潮”、资本主义的“西潮”、社会主义的“低潮”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科技潮”等现象,并就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从正反两面作出科学预测和估价。这些分析、预测和估价,具有前瞻性,帮助人们认清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性、艰难性、反复性和长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打战略战和持久战;启发人们探索和掌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制定长效对策,改进工作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因势利导,存利去弊,解决好各种各样难题,做到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应付。全党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写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论著中,作者突出强调以理论治党治国的重要性,对思想理论建设问题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阐述。作者认为,指导思想上,只能一元,不能多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居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灵魂的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强大的动力。作者阐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体现。正因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生机勃勃,不断向新的阶段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

论著中,作者充分肯定了理想建设的作用。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当前还是长远,都至关重要。作者阐明,理想信念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精神力量强大,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中国革命就是依靠理想信念夺取胜利的典型。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永恒不变的最高理想,在现阶段,我们要在全体人民当中牢牢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与国际斗争,从而增强信心,坚定信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当前,有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忽视之,即受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自主原则在一部分人中诱发出的不健康倾向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讲理想的少了,追求超前的物质享受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发展下去,社会主义事业就有可能被断送。对这个问题,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绝不可掉以轻心。全党同志都必须在理想建设上花大力气、下深功夫,恢复优势,重振雄风。

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社会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任务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落实。论著中,作者指出,必须把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确立符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作者阐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还要热爱这个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阐明这一点很重要。爱国主义不是空泛口号,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党员和干部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定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统一起来。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的浓烈氛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在着力探索思想理论建设问题的同时,还深入研讨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思潮透视等问题。作者研究思考这几个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既注意各自特点,也注意互动互涵,由此提出不少独创性的见解,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比如,作者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思考,科学论证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这一过程包含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等内容,这种转型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的条件,而且同样需要文化的条件。作者提出,经济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社会整体。在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应该把文化置于与经济、科技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文化发展观的指导下,作者做了两方面很有新意的思考,一是关于“人文精神建设”的思考,强调让代表时代精神的社会科学在塑造社会价值、解除人们心理困惑、提供精神关怀上,担当起重要的职责;二是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消费”的思考,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业,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使文化走向大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世俗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比如,作者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结合起来思考,科学论证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道德总是要受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一系列规范的导向和影响,因而不能用“市场经济道德”等同或代替“社会主义道德”。作者指出,总体上,必须从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高度来建设我们的道德,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作者提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过程,应当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建立导向性的宏观调控的基本道德原则;应当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充实一般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应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及对外贸易中的道德规范。同时,也要改革那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一些扭曲的地方也要把它修正过来。讲集体主义原则时,既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要尽量满足个人合理的、正当的利益。作者还提出,个人道德受社会道德影响,它离不开社会道德;但个人道德又有它独立的一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除认真总结研究社会道德规范这部分体系外,还要认真总结研究公民个人品德体系。开展公民品德教育与研究,有助于把贯彻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到每个具体人的具体行为,也有助于法律对道德的支持。

作者还把研究社会思潮,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郑重提出。作者对当今中国社会若干思潮所作的多角度透视和多层面剖析,对于人们,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群众的心态和呼声,及时调整政策和修订法规,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引导群众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很有助益。研究社会思潮,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相辅相成,也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的宝贵成果,也是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教材。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有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与不断创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了光辉前景和广阔空间。人们期盼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精品问世,期盼哲学社会科学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的宝贵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