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霜是高支的突出表现--谈如何解决物理习题_物理论文

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谈如何解答物理习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类论文,习题论文,物理论文,凝霜殄论文,见高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一个体操运动员站在器械旁准备进行比赛时,当一名跳水运动员站在跳台或跳板边沿时,他(她)总要平心静气地回忆一遍将要展现的动作,强调一下每一个关键环节。

现在的高三学生就如同一名运动员,站在了赛场边,准备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迎接高考的选拔,他们也有必要回顾一下解决习题的各个环节。

解决一个物理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将“文字表述”转译为“物理情景”,即审题;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物理情景,寻找对应的物理规律;

第三步:根据物理规律列出对应方程;

第四步:解方程并进行必要讨论。

有些题可以只有其中的几步,例如作图题。但在解答过程中一样需要审题,一样需要建立物理图景。上述解题步骤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思维训练的一般程序,可以视情况而定。

一、如何审题

审题过程,就是理解题意,充分发掘已知条件,把握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的过程。审题过程实际上就是用“活生生”的图景来“诠释”题干中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审题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要手脑并用

审题时要把题干的文字尽量变成有助于思考的图景。同时要将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标在对应图景上。

按题意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就是要给物体的运动“摄像”。然而题目却是用“冷冰冰”的文字来描述物理图景的,面对这些文字,需要大脑对文字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变为一个静态或动态的画面,然后动手将这些画面“跃然纸上”。

例如 1996年全国高考第21题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等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的功等于_______J,恒力乙做的功等于______J。

通过阅读文字,我们了解到,物体在恒力甲的作用下,沿恒力甲的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撤去恒力甲时,物体具有速度;然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此时水平恒力乙与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零。此后在水平恒力乙的作用下,物体沿反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水平恒力乙与甲作用相等的时间时,物体回到出发点,并具有速度,对应动能为32J。

边审题边画出物体运动图景,如图1所示。

图1

2.充分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

物理习题中,往往有许多条件不是显现在字面上的,必须把文字叙述的条件加以仔细地推敲,结合有关的物理知识,才能“挖掘”出来。所以审题时,不能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要充分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条件,并把它转化为物理图景。

一般挖掘隐含条件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根据“理想化模型”挖掘隐含条件。高中物理题中涉及“理想模型”,都有对应的“理想化条件”,这些条件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例如 1999年全国卷第7题

图2是4种亮度可调的台灯的电路示意图,它们所用的白炽灯泡相同,且都有“220V,40W”。当灯泡所消耗的功率都调至20W时,哪种台灯消耗的功率最小?

图2

C选项中使用的器件是“理想变压器”,这意味着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功率相等,变压器本身不消耗能量。

再如2005年江苏卷第14题

图3

(1)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

(2)当电阻箱R读数为多少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题中叙述“V为理想电压表”,说明其内阻非常大,以致于其所在支路为断路。

(2)从物理现象的文字叙述中,结合物理知识,挖掘隐含的条件。

例如

如图4中甲图所示,将一条轻而柔软的细绳一端拴在天花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在竖直墙上的B点,A和B到O点的距离相等,绳的长度是OA的两倍。图乙所示为一质量可忽略的动滑轮K,动滑轮下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设摩擦力可忽略。现将动滑轮和重物一起挂到细绳上,在达到平衡时,绳所受的拉力是多大?

图4

题中“一条轻而柔软的细绳”,说明绳子的质量不计,且绳子不可伸长(几何条件),同时“摩擦力可忽略”,当重物挂上去,达到平衡时,绳上张力T处处相等。这样才有AC、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设为θ,如图5所示。

图5

则 ACsinθ+BCsinθ=AO

即 sinθ=1/2 θ=30°

(3)当描述的是一个变化情景时,要注意分析其临界点,找出临界条件。

例如 2005年天津卷第15题

如图6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Q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悬于空中,Q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时,P、Q仍静止不动,则

A.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

B.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C.轻绳上的拉力一定变小

D.轻绳上的拉力一定不变

图6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平行接触而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的。Q所受静摩擦力为0,是变化前后的临界状态。

如果绳的拉力(大小等于P的重力)等于Q的重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时,Q所受静摩擦力为0。此时对Q施加水平向左的恒力,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如果绳的拉力(大小等于P的重力)大于Q的重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Q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此时对Q施加水平向左的恒力,Q摩到的摩擦力也一定变大。

如果绳的拉力(大小等于P的重力)小于Q的重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时,Q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此时对Q施加水平向左的恒力,Q受到的摩擦力可能减小,可能改变方向后变大,要视水平恒力在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情况而定。

二、如何建立物理图景,寻找对应的物理规律

任何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也就是说物理图景不同。一道物理题,可能是单一的物理过程,也可能有多个物理过程。弄清物理条件、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好物理图景,是解好习题关键的一步。

建立一个比较复杂的物理图景,首先要弄清一个物理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其次要清楚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第三要分析每个阶段遵循的物理规律。

分析物理过程,一般都采用以现象发生的先后为顺序来分析的方式,将相同物理规律的现象视为一个物理过程。

涉及物体运动的不同过程时,相邻两个过程是以“速度”为“接力棒”的。

例如 2004年浙、豫、鲁卷第25题

一个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7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因数为。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图7

从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上看:

首先是桌布从圆盘中抽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圆盘和桌布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圆盘的加速度小,直到圆盘从桌布上滑落,这个过程中桌布与圆盘的位移差值为方桌边长的一半;

然后,圆盘离开桌布,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这个过程圆盘的初速度等于上一过程圆盘的末速度。

圆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来的条件,是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圆盘运动的距离之和小于或等于方桌边长的一半。

这个物理图景如图8所示。

图8

建立好物理图景是寻找对应物理规律的前提。

有些物理图景对应的物理规律容易寻找,例如光在不同介质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对应的物理规律是光的反射定律或折射定律;交流电通过电阻生热,要使用交流电的有效值进行计算;含有电源的电路问题,离不开使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

寻找有些物理图景对应的物理规律是令同学们困惑的。例如涉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习题,在解题的过程,同学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功能关系?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物理规律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从速度的角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即牛顿第二定律(F=ma)。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要涉及物体的运动过程,尤其是要涉及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是从动能的角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即动能定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涉及物体的运动的位移和受力情况,一般不涉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第三是从动量的角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即动量定理(ΣI=Δp)。利用动量定理解题时,要涉及物体的运动的时间和受力情况,一般不涉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尤其是涉及物体相互作用的情景,一般都要从动量的角度来解决。

例如 2005年全国甲卷第24题

如图9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的位移d,重力加速度g。

图9

本题涉及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所以只能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解题。

再如 2004年广西卷第25题

如图10所示,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块相同的木板B和C。重物A(视为质点)位于B的右端,A、B、C的质量相等。现A和B以同一速度滑向静止的C,B与C发生正碰。碰后B和C粘在一起运动,A在C上滑行,A与C有摩擦力。已知A滑向C的右端而未掉下。试问:从B、C发生正碰到A刚移动到C右端期间,C所走过的距离是C板长度的多少倍?

图10

这道题涉及到物体的相互作用,首先必须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来求解。同时题目中要求物体移动的距离,物体又是在恒力作用下运动,所以相对运动过程,可以使用动能定理进行求解。

其实,如果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涉及到运动时间和位移的问题,既可以使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求解,也可以使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例如 2005年辽宁卷第39题

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是水平的,如图1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在电场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场强的反方向成θ角的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其电势能与在O点的电势能之差。

图11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设电场强度为E,小球带电量为q,因小球做自线运动,它受的电场力qE和重力mg的合力必沿此直线,如图12所示。

图12

mg=qEtanθ

由此可知,小球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利用动能定理求解】

设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在水平方向运动距离l,在竖直方向运动距离h,即

mg=qEtanθ

但在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一般只能使用能量、动量关系进行求解。

例如 2004年广东卷第17题

如图13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B相连,B静止在水平直导轨上,弹簧处在原长状态。另一质量与B相同的滑块A,从导轨上的P点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当A滑过距离时,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紧贴在一起运动,但互不粘连。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到出发点P并停止。滑块A和B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形变量为,重力加速度为g。求A从P点出发时的初速度

图13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无论使用哪个规律,都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同样要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

根据物理规律,列出方程后,在求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统一单位制,对待解答的结果,还要进行必要的验证。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常用的方法有利用物理常识、特殊值、单位等。

例如前面提到的2005年辽宁卷第39题,结果是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其电势能与在O点的电势能之差为。当θ=0时,即质点逆着电场线运动,此时质点的重力只能不计,毫无疑问,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势能的增加量,即,与上述结果相符;当θ=90°时,即质点沿竖直方向运动,此时质点所受电场力只能不计,毫无疑问,电势能的增加量为0,即ΔW=0,与上述结果也相符。

一些物理常数往往可以用来判别结果的正确性,例如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c=3.0×)、地球的半径和质量等。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其实习题中的物理图景以及对应的物理规律何尝不是“青松”,它们“淹没”在纷繁的文字叙述中,需要同学们以冷静、坚韧的态度,层层排除各种“干扰”,勾画物理图景的“卓然高枝”

标签:;  ;  ;  ;  

结霜是高支的突出表现--谈如何解决物理习题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