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选择_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选择_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配合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2%,经济回升势头明显,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正处于复苏阶段。从当前经济周期的形态及今后的变动趋势看,总体上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周期政策的基调。

根据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特征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既有短期波动的特点,又兼有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的特征,也就是说,当前经济周期波动实质是短期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体制和制度等多种中长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周期政策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短期调控的对策,另一方面又要有中长期的思路,即在以短期经济政策为重点的前提下,兼顾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策略。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积极的、协调一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0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多年以来止跌回升的转折年份。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下一步我们要从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和鼓励出口等环节认真落实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继续执行1998年和1999年以来扩张的经济周期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立足点,保持扩张的经济周期政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连续、一致和稳定。从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管理经验来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一)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依靠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心理预期,进而最终推动经济走出谷底,这是目前一种最为直接,也是较有效果的经济政策。通过近二年来所实施的财政政策的成效来看,下一步我们还必须注意两点:1.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力度的稳定性。世界经济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启动初期,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足够的力度,否则,不仅会前功尽弃,而且一旦经济回落,要再次启动时,付出的力量更大,启动的难度也加大。2.要注意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协调。近两年来,在实施财政扩张政策的同时,中国的平均宏观税负水平却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政策与收入政策相互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因此,今后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时,要注意实行结构性的税收减免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税收政策对财政支出政策的“对冲”影响。

(二)疏通货币的传导渠道,增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看,财政政策的效果较为明显,其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也较强,而货币政策由于受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央行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所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其扩张力度相对偏弱。因此,今后在扩大需求上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疏通货币传导渠道;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灵活运用再贴现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基础货币增长,扩大货币供应量;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激励机制,增加贷款规模,特别是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和协调,形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合力推进。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受到制约,单独实施难以取得最佳政策效果。1998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最终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财政政策主要作用于国有经济部门,但对非国有经济没有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财政政策还受到举债规模和赤字规模的限制。而货币政策正好可以弥补财政政策在调控力度和支出结构上的不足,同时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可以为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因此,扩大内需,启动经济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机协调起来综合考虑。

二、继续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加大投资需求力度,确保投资的必要增长

今年的经济增长是消费、出口、投资共同增长,呈现“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格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248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累计2166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76亿元,同比增长11%。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净需求这三大要素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增长属于恢复性的,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并没有消除,消费需求不可能保持目前的回升速度而出现持续性的增长。从影响进出口增长的因素分析,国外净需求也不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因此,下一阶段要把增加投资需求作为扩大需求的主要内容。从影响我国历次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投资波动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投资拉动型,短期调控的重点应该继续放在投资需求上,通过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拉动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另外,国内外经验表明,在经济周期启动初期,加大投资力度,能够带动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所以,下一步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最终达到启动消费需求,实现以启动内需为主推动需求全面扩张的目的。

目前,刺激投资需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能够带动即期消费需求的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投资重点如果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短期经济增长拉动较慢,应鼓励和支持多投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加大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在资金上,保证投资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2.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间投资。改革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同时放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条件,打破一些领域的进入限制,鼓励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坚决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中退出。3.积极利用外资,增加外商的投资规模。外商投资增长的大幅下降,是近二年来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可以考虑适当放开投资机会较大的服务领域,如电信服务、商业专营和批发、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鼓励外商投资。

三、要正确处理扩大需求、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下一阶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正确处理好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三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准备和部署,使三者之间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目前,我国经济波动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困难,是与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等深层次的因素分不开的。这些中长期因素不仅对我国的短期经济增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延长了我国经济周期调整和复苏的时间。因此,单靠以需求管理为主的短期经济周期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加快经济周期走出复苏阶段的步伐,保证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持续、快速、健康的扩张和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就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次经济周期的波动,每一次周期的扩张阶段都经历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第一次、第二次经济周期(1978~1985),经济增长是由农业的恢复性增长拉动的。第三次经济周期(1986~1989)的经济扩张阶段主要是以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轻工业的增长。1990年以后的经济周期中,我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看出,每一次经济波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由此我们认为,启动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必须要出现一个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由主导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

近几年来,我国的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传统产业比例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2)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缓慢;(3)整体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所以,下一步进行结构调整,规划发展的行业和抓的面不能太多,应该集中力量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正确选择和扶植主导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1.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这次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扶持对象和中心环节,以带动中国经济迈向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要通过制定长远发展的战略,增加研究和开发经费,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重点扶植。国家要加快对包括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在计算机、网络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接轨。

在大力扶持和推动高科技主导产业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传统部门如钢铁、纺织、汽车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的政策目标。

2.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在财政中增加开发与研究经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和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建设。企业要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投入的力度,在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再创新,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关注中部地区的开放和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根据梯度推进理论和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先沿海,再中部,后西部,通过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利用中部地区在沿海和西部之间地缘上的连结关系及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状况,把资金、技术、人员层层推进和分流,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结构有层次的转移和升级,从而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在寻找经济增长点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实行梯度开放、层层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标签:;  ;  ;  ;  ;  ;  ;  ;  ;  ;  

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选择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