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龙泉乡中心小学 四川 凉山 615100)
【摘 要】 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者感慨颇多,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析,以期为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做出自身贡献。
【关键词】 语文 针对性 多样性 示范性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50-01
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和言行规范等方面进行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贴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思维,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并结合社火现实进行实践,提高学生思想层面认识,然而由于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彰显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学生客观现实,有的放矢,以便又快又好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和改正错误言行。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些学生深受外界不良风气侵蚀,认为,学习不用过于勤苦,差不多就行,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工作,尽量降低降低父母负担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有鉴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时常讲事实摆道理,促使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对于学习敷衍了事的行为是要不得的,只有我们奠定坚实基础,以后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进而更好孝敬父母。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来积攒学费,在作者因势利导下,这些学生正确摆正了学习和工作的位置,进一步解决了学生思想负担。再者,一些学生不合作、关系紧张,作者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结合学生独特认知习惯,引导他们化解矛盾。并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敦促学生以此为戒,在行动和思想上认识自身错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改正错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人际关系。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应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多样化,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将思想品德教育传授给全体同学,此时应凸显思想品德教育的宗旨,结合具体事例,促使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促使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深化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此外,作者时常利用一些闲余时间召开一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班会,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上成为学生榜样。模仿性强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在一些具体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会结合自身和教师进行比较。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力求自身示范性,以便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优化语文教学。
优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又快又好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此外,在课外安排一些作业,此时作业应结合学生客观实际,并紧密结合学生一些日常行为规范,那些思想品德作业应注重社会调查,训练学生日常言行,树立自身形象,目的只有一个,然而形式却五花八门。比如:在进行一些有关思想品德为主题的作文中,作者时常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那些在校园内和知识比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学生思想会伴随着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迁移,在思想和个性上收到启迪,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单存讲授要好得多,此外,当讲解完某一篇课文后,作者时常会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想接近的作业,促使学生的言行得到训练,认识得到升华,并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褒奖。
言而总之:语文作为百科之首,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全面认识学生客观实际,不断研究和勇于实践,积极反思,为我们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提高做出自身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国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朱文荣;;让德育蕴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0期
3雷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朱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张爱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论文作者:王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学中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示范性论文; 教师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