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化与论文,道路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2)12-0005-0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在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就是,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战略重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很繁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显然,我们不能置身于世界信息化浪潮之外来搞工业化,按照发达国家已走过的路径来完成工业化任务。否则,我们不仅在物质财富上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还将与之形成新的“数字鸿沟”。事实上,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的信息化浪潮,对于我们后起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中国家就完全可能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
这样,我们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就面临着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从历史的逻辑关系来讲,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产物,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事物。信息化并非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经济、社会形态。例如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系统、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新的交流方式和一个新的流通方式,从而为人类提供了社会与经济发展新的途径与技术范式。因此,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某种排斥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那么在装备、人员、资金配置上存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在技术系统及其运用中存在各自的“锁定”,在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冲突,等等。
当然,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具有运用性强、渗透面广、影响程度大等特点,从而在本质上决定了其发展并不简单地排斥传统产业部门,使传统产业部门由此而消亡,相反是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深度改造,并以此为依托而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传统产业部门必须在吸收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的交易、生产、分配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继续生存、发展;与之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在凝敛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依托于现有传统经济的实体产品、物理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因此,全部的问题就归结为:如何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这种低成本社会化的价值模式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基础,在于信息传输与转换的改善所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按此逻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的切入点就在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信息资源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能源材料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形成新的商业价值模式。只有这样,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才能找到互动与融合的结合点,从而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性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必须纠正一个认识上的偏差,即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简单理解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部门的装备、工艺及其手段等的改造,单纯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工作操作层面的运用是一项基础性的事情,是产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构成信息技术在产业部门应用的全部内容,而且也不是在其应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重心的位置。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发生在三个不同层次:
1、产品层面:用IT技术开发新产品,将信息化综合到各种产品中去等成智能产品等新型产品。实现产品功能整合
2、生产经营层面:IT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实行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价值管理(VBM)等,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耦合,形成自动化生产、电子商务、虚拟组织等。
3、产业层面:IT成为产业领域的通用技术,并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媒体产业、“一条龙”的新型生产服务业等。
通常,一般新技术的运用大多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如改变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加工方法等。虽然这也可能引起相应的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变革,但通常都只是局部的调整。与此不同。信息技术的运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MIS技术试图对日益增长的信息流进行管理和协调;先进制造技术(AMT)则用来解决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信息问题,并将微电子与特殊集成电路结合起来用于制造产品,涵盖了产品设计、材料处理、加工控制、装配监控和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包括CAD、CAE、MRP、CAM、FMS、计算机数字控制机械工具(CNC)、工业机器人、自动导航仪和自动存储与检索系统。这些应用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成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而且,通过电子文件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了机构和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连结起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流。
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将引起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等全方位变革,其中不仅涉及大量技术性问题,更多涉及组织再造、规则变动、观念更新等经济社会性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变迁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或变迁,其应用的战略重要性大大增加,要求产业变革的范围及程度是不断扩大的。如果没有在诸如培训、组织结构和报酬系统方面有所改动,信息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些变动需要跨越更多组织部门,需要定义新的业务、改写产业规则,从而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全面、复杂的变革。
相对而言,这些经济社会性问题比技术性问题更难解决,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哺育期,需要培育和积累各方面的条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1、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大规模信息化基础建设,不仅需要有大量的投入及其维护,而且随着信息技术进步需要不断升级更替,逐步完善。
2、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在产业经济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不仅要添置全新的硬件(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等)、软件,而且还要全面更新有关的知识(湿件),甚至几乎是重新学习信息技术运用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存在较大的转移成本和重置成本。
3、产业关联运作平台的重构——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中将涉及到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形成新的体制与运作机制。
4、人力资本积累——大量的信息人才培养和信息化知识普及与培训。
5、社会环境改造——要破除各种陈旧的观念、形成新的理念、培育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形成新的法律规范等。
因此,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广度,而且要求其扩散与应用的深度。只有在整个产业经济领域普遍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引发起全面产业变革时,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
1、促进全社会综合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核心灵魂是创新,而且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系统集成创新。在技术层面上,更多的是面向战略需要的技术集成创新,即通过创新行为把当今世界的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集成起来以满足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需求。在产品层面上,更注重在原有不同产品基础上加以整合,进而融为一体的产品重新塑造的创新。这种创新产品在保留一部分原有产品的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产品功能。在市场层面上,更主要的是原有不同市场之间重新调整与组合的创新。在组织层面上,不仅涉及其内部结构创新,更主要的是构建与外部联系,特别是网络化联系的创新。在制度层面上,不仅涉及原有基础上的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更主要的是构建新的管制政策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充实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2、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实质上是用信息、知识资本来带动与盘活物质资本,用新的资源增量来重组旧的资源存量。因此,信息化必须与市场化相结合,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要以灵活的市场选择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来实现。政府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促进资源流动的政策以及教育培训等。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是通过服务互动来实现的。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使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企业进入电子网络世界,需要有相应的现代专业中介服务的配套。特别是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的电子商业的运用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等支撑。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中介服务,并对传统中介服务进行改造,使之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中介服务的技术统一化和标准化水平。
4、加强教育培训,加快信息化人力资本积累。
5、注重相关外部配套环境的培育和建设。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发展与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