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力[1]2001年在《现代化集约型矿区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现代化集约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及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管理观念及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化集约型矿区的管理模式及其变革,剖析了如何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决策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并提出神东矿区改革与发展战略。详细分析结合责任成本,改进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给出神东矿区的科学管理模式,并对神华集团榆家梁煤矿管理模式进行了透析。本文还对煤炭工业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及其趋势作了研究,并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矿区。
欧阳新年[2]2007年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经济可采储量少,开采条件受限。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缓解煤炭需求增加与煤炭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之矛盾的最佳选择,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综合效益、实现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集约化是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也开始朝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但就目前来说,影响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集约化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其他煤炭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本文研究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煤炭产业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根源在于沿用粗放型的煤炭增长模式;面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矛盾,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接下来对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煤炭资源产业的特性,界定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并创新传统的集约化发展观,从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更高层次上提出了“大煤炭战略”构架,然后应用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导向,从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业组织结构、煤炭产业产品结构叁个主要层次上探讨了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一是依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提出了煤炭产业布局的原则和方向,注重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通过培育大型煤炭集团、发展高产高效矿井、整顿整合小煤矿,建立煤基产业联盟等方式,构建集约型煤炭产业组织结构;叁是依据煤炭产业的强关联性,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为核心,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煤炭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从重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快煤炭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煤炭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管理,完善集约化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煤炭资源经济可采性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推动我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李堂军[3]2000年在《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矿区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矿区形成与演化机理,认为矿区城市化是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提出了矿区演化的四个进程:煤炭开发期、城市形成期、城市发展期和城市成熟期,根据我国目前矿区与城市的关系,采用距离系数与关联系数将矿区划分为城镇型、矿区城市型和城市矿区型叁类,构建与改进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化仿真系统的概念与设计思想,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为核心的集成化动态仿真系统,对不同矿区进行了动态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区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适应性对策。
杨帆[4]2012年在《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依赖于资源开发而建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资源型企业,特别是大型资源型企业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资源型企业涸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如不转型则必将经历从繁荣到衰退的消亡过程。因此,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实现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我国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为立足点,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性得梳理了前人对资源型企业转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不同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的优化选择。最后选取我国典型的大型资源型企业山西省平朔市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转型发展之路,以期对其他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有所启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首次引入“最适模式”这一概念,认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不存在最佳模式,只存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最适模式”,在选择“最适模式”时应该走一条从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自我发展到合作发展、从单纯工作型到学习创新型、从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到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之路的选择需根据各个企业所处的区位因素、产业政策、企业自身资源开发所处的阶段和资源开发规模等实际情况,把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L动转型、多元发展和寻求外部支持的原则,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此外,在选择最适模式时,无论采取哪一种转型模式,都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即企业要尽量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关注企业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发展新产业时需密切结合当地特色;关注企业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关注区域经济“和谐共进”等。但是本文没有进一步阐述企业转型需要的成本以及接替产业选择标准等问题,且收集资料有限,一些企业的最新数据未能获取,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计量分析,这些都需要在今后不断充实和完善。
孙磊[5]2007年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进行的系统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在系统分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从绿色管理模式、绿色生产模式、绿色会计与审计模式、绿色营销模式四个方面构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绿色管理模式包括绿色经营战略、绿色组织机构、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技术系统、绿色制度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六方面的内容。(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设计本文借助频度统计、专家意见(德尔菲)等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分析煤炭循环经济相关研究报告、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矿区工业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工业生态效率、清洁生产领域相关评价指标,选取循环经济特征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管理与协调指标叁类共39项底层指标构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系统的“灰色性”特点,考虑到评价模型的先进性与适用性,文中进而建立了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水平进行综合评判。(3)济叁煤矿循环经济实践分析与评价本文以兖矿集团济叁煤矿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循环经济实践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企业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文中建立的循环经济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济叁煤矿2001-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明晰与理想标准的差距,给予企业以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位。
乌兰[6]2007年在《我国煤炭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我国煤炭矿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成因,指出要解决煤炭矿区严重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在矿区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观。本文构建了以煤炭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矿区环境管理创新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协调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框架。在界定可持续协调发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内涵和目标要求的探讨,揭示了矿区整体系统发展演化机理和协调发展规律,为矿区环境管理的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研究基础。将系统分析和系统协调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引入到矿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根据区域系统协调分析与评价的一般思路,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子系统在内的矿区协调发展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定义了矿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模型,确定矿区系统协调发展度阈值,将矿区系统协调分为协调和不协调状态,共10个等级的协调程度,定量描述矿区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矿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矿区宏观整体战略协调和微观环境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探讨实现矿区环境管理创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及其管理创新途径。在宏观战略发展层面上,提出在矿区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间建立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协调机制,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战略因素或重要因素进行协调与控制;在微观环境管理层面上,探讨建立独特的、符合矿区环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提出了构筑生态型矿区管理模式和加强矿区全过程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策略和具体做法;本文深入探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矿区环境管理中的创新运用与发展,就矿区环境管理实践中如何突出管理特色,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等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强调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环境管理手段的创新发展和综合运用,并对各种管理手段在矿区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选取兖州矿区进行实证分析,在调查研究和计算具体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系统协调评价模型,对矿区各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兖州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矿区实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并在实施层面上提出矿区环境管理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实证矿区的研究对掌握和调控矿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继而把握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方向,以及今后有目的、有重点地采取环境管理措施提供了基本思路。
杨伟民[7]2006年在《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矿业资源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论文以一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朔州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通过深入缜密的理论研究和大量实证调查分析,揭示了朔州市现在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煤炭工业给朔州市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以矿业资源为主的城市,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总结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以及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中现存的问题:第叁部分对矿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对矿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第六部分以山西省朔州市为对象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朔州市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朔州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石小石[8]2017年在《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矿区环境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矿业大国,我国矿产开采及其加工利用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矿区环境修复形势十分紧迫。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关乎环境问题,又超乎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的矿区环境管理,正是为解决矿区环境问题而对环境权益冲突进行调节的制度安排,它是与矿区环境保护有关的体制、制度和措施的总和。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官僚制理论、元治理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博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矿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以及作为对策的整体化改革方向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所列:(1)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了一个由主体(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客体(复杂性问题)、价值(综合的价值视角)和效果(公共责任的外溢程度)四个维度构成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在宏观层面探讨了“主体基于何种价值视角来处理问题”。(2)我国矿区环境管理模式与问题情境的不匹配带来了碎片化问题,令矿区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受到损害。作为对碎片化问题的回应,我国矿区环境管理领域现存的合作实践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措施不够充分和系统,在主体、客体、价值和效果四个维度上都存在许多缺失环节。(3)本文基于前述的分析框架,对矿区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在主体维度,矿企、政府和矿区居民基于各自利益做出的策略选择使矿区环境保护陷入了治理困境。在客体维度,脱离开经济社会背景来解决矿区环境问题,成本高而效果差。在价值维度,“快还旧账、不添新账”对矿区来讲意味着价值观的进一步转变以及与宏观认识相一致的微观机制的构建。在效果维度,面对矿区环境管理中公共责任高度外溢的现实,每一个矿区环境管理部门都无法独善其身。(4)基于对矿区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整体性治理取向的矿区环境管理改革思路,并结合这些改革思路,从主体、客体、价值和效果四个维度对平朔矿区的环境管理实践进行了探讨。
陈姣娣[9]2013年在《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资源大国的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资源型企业,是供应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时,焚林而猎的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必定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因此本文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资源型企业“矿竭企衰”的问题,用以求得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话题,将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为核心,结合了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前人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归纳基本理论,并结合国外典型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怎样才能找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最后选取我国具有代表型的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希望云南铜业的转型发展模式能给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好的参考。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模式,引入“最适模式”(最适合转型发展模式),“最适模式”的定义为任何企业都只存在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模式,认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没有最佳模式更不存在通用模式。大型资源型企业在选择最适合自己转型发展模式时,应该是走一条从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自我发展到合作发展、从单纯工作型到学习创新型、从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到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转型模式时需要根据资源型企业所在的地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所处的阶段和规模等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企而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主动转型、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寻求外援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合乎自身实际条件可持续转型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转型发展模式,都应考虑系列影响转型的因素: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建立资源型企业有效管理体制;关注资源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时注意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还需关注产业是否合乎当地经济的发展;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关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关注企地共荣和发展企业所在地区区域经济等。本文研究的弊端是没有对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成本和如何选择发展新的产业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在参考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方面非常有限,不能及时更新论文中所需要的最新数据,在方法论上缺少计量分析工具,这些都应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王劭霞[10]2015年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叁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快速提高,传统城镇化“分割而治”的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我们改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由过去过于重视城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城乡之间协调发展,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煤炭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是,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型地区表现出企业负担沉重、基础设施落后、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下岗人员众多、社会问题凸显、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城乡统筹、人口流动等相关理论,选取朔州、大同、临汾、吕梁四个典型的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寻找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制约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探析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希望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探讨,以点带面,能够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现代化集约型矿区管理模式研究[D]. 王金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1
[2].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欧阳新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3]. 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D]. 李堂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0
[4]. 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研究[D]. 杨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5].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D]. 孙磊.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6]. 我国煤炭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D]. 乌兰.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7]. 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伟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8].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矿区环境管理研究[D]. 石小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9]. 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D]. 陈姣娣. 云南财经大学. 2013
[10]. 城乡统筹视角下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D]. 王劭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15
标签:矿业工程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煤炭资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