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中医学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已经不能全面概括中医学的特点,来源于中医学经典的辨象论治一直隐藏于中医学的文献字里行间。笔者提出辨象论治概念,而且提出辨病論治、辨证论治与辨象论治是中医学诊断治疗体系的三驾马车,辨象论治更是三者的灵魂。旨在抛砖引玉,请广大同仁斧正!
【关键词】象;辨象;辨象论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39-02
邓中甲老师在《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一书中谈到:“中医方法学研究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外来印证法,一个是自我升华法。”[1]近50多年以来,用现代科学思想来论证中医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而发自于中医学内部的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显得不足,笔者从中医学经典著作中,感受到了“象”的灵魂命题信息,特此撰文。
1.象的定义
象通像,相像、类同,是生理、病理的外在表现;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社会联系、规律;是内在本质。象的内容:形象、具象、意象、数象、音象、法象、道象等,核心是意象,即“医者,意也”。
而中医学藏象学说“藏于内,行诸于外”。以表治里,以象测藏。象,广泛存在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之中,同时象具有“流动与转化”的特点[2]。
2.辨象论治
辨象就是具有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证等中医知识体系(聚象系统)的中医医师,对来自于天、地的信息;对来自于社会工作环境的信息;对来自于望闻问切的人体信息,确定象的属性,把同象和异象区分,合并,做出患者象的诊断,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观人取象”的过程。
“观人取象”的过程就确定了不同的医师因为聚象系统知识体系的不同,对“象”的理解不同,产生不同的诊断结果,即是“象以尽意”。在病机的理解,证的鉴别,诊断的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使用上面都体现了“象以尽意”的内涵。
象是动态的,整体的,具体流动、转化的特点。
同时,在治疗上,中医的治疗实际上是以象治象,达到象的整体和动态的平衡。诸如:“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3.有关辨象论治的讨论
3.1 辨病論治、辨证论治与辨象论治的关系
辨病是依靠医生所有感官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诊断疾病,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鉴别,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性。
辨证是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的,病规定着证,证从属于病。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证的表现和证的变动[3]。徐灵胎说:“证者,病之所见也。”辨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随着病情的变化,证亦随之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
辨象就是具有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证等中医知识体系(聚象系统)的中医医师,对来自于天、地的信息;对来自于社会工作环境的信息;对来自于望闻问切的人体信息,确定象的属性,把同象和异象区分,合并,做出患者象的诊断的过程。
辨病有助于辨证,能让医生从整体、宏观上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势及发展变化;辨证则可为辨病提供分析、认识疾病病理、生理演变规律及治疗用药的导向与基础。辨象是整体、流动的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势及发展变化,产生联想思维,取类比象,产生创造,悟性的条件。辨病、辨证、辨象,三者而言,辨病是基础,辨证是手段,辨象是灵魂。
3.2 整体观与辨象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产物,其中的平和、气虚、阴虚阳虚、痰湿等都是象的描述和归纳。辨象实际上是将局部的象,整体的象以及关联的象的总结。
3.3 辨象论治的理论基础(聚象系统)的演变
中医医生的聚象系统分为传统的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证、象术以及治疗上的传统经典方药等中医知识体系,名为经方传统派聚象系统;同时也有中医医生结合了西方医学的知识体系,如:细胞、解剖、生理、病理等中西医结合知识聚象系统。当然还有其他聚象系统,基因学说、核医学,宗教的、民族的知识等,随着科学、人文的发展,聚象系统的理论会越来越丰富。
3.4 辨象论治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临证取象:中医医生临证必须要达到“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的境界,“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
第二步:辨象归纳:从四诊信息体现出来的具象、初象、表象,给于聚象识别,分别确定象的属性,归纳,取舍,整合得出诊断的象,在这个过程中,意象贯穿于始终,实现天象、地象、人象、病象的求同和存异。
第三步:以象治象:中药的性能本身就赋予了象的特征,论治就是用药物的象调节、干预疾病的象,即以象治象的医疗模式,达到补偏救弊的目的。
3.5 辨象论治的发展方向
辨象论治依赖于象的流动与转化,认识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象”的描述更加准确、快捷,建立象的大数据人体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的海量数据,包括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的综合集成技术。借助于大数据的描写,可以收集病人的所有数据(具象的:三大常规、生化指标,心电、脉等;形象的:X线,B超,舌像,脉象、手像、体重、身高等;意象的神、气等),形成对人体状态的描述,形成象诊断,进一步提出疾病的治疗措施。同时,大数据也为中医提高治疗疾病过程中病人的数据描述,场象描述,利于医生的反思、再诊断、再治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邓中甲.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
[2]梁茂新等.中医学的理性选择[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3]陈如泉.李今庸老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浅探[J].湖北中医学院报,2004,6(4):32.
论文作者:刘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
标签:中医学论文; 中医论文; 疾病论文; 系统论文; 人体论文; 学说论文; 过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