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855农场学校 宫传立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上好我们的每一节课,使之成为一节好课,一节行之有效的课,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最近有幸研读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这两本书,受益匪浅。明确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还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主要包含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和教学有效率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所思与所作。
一、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如果只靠老师一味地讲解,教师进行满堂灌,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新知。
在讲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如果单用公式推导,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在课前设计了一节数学实验课,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课前我先把准备工作布置下去,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课前事先分好组,每四个人一组(每组课前准备一些沙子),课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你课前准备的教具,来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我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方法,达成共识后在动手操作。我观察每一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对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操作完后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们发现的结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环节,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
2、注重分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是很多老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我也不例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学数学的角度出发,每组的成员以好、中、差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得课上互动的时候,他们能够真正的讨论起来,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例:习题课我都会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在没有采用分组教学之前,习题课上都是由我来讲的,要么先对答案,让学生说出自己不会的题,然后我讲,可是一些学生胆子小或要面子,怕同学笑话,错的题也不主动说出来,老师讲就讲了,不讲就过去算了,致使不会的还是不会,做题没有效果;针对上面的问题,那我就每道题都讲,可是这样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只能陪着那些数学学困生再听一遍,又浪费了他们课上的宝贵时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课下我会把习题发给学生,留做作业。课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习题,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解决他们不会的习题,这样辅导起来更有针对性,不再担心当着全班的面说出自己不会的体而感到不好意思了。同样也能锻炼成绩优异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只会做,不会讲),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而我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那些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给他们详细讲解一遍,这样由原来的老师一节课只能讲几道题而变成了一节课能解决很多习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上习题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们在课下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和家长说他的孩子就喜欢某某老师,就喜欢学他所教的那科。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能感受到现在的一些学生好像是给老师学习一样,喜欢的老师就愿意学他所教的科目,不喜欢的老师课上也不愿意听他讲课,甚至扰乱课堂秩序,如果是这样,我们别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单单会教课,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一上我们的课,他就不困,就愿学、乐学。首先,在课上,我会做一个幽默的老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学生的表现或所讲的知识来一个小幽默,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放松学生们紧张的情绪;其次,在课下,我会与学生们多沟通,发挥男教师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和男孩子们打打篮球,聊一些当下流行的体育热门话题,增进师生感情,让他们从内心里真正接受我,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我想只有当学生对我们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愿意学时,他们在课上才会全神贯注的去学习,才会积极的回答为题,思维才会更活跃,那我们还会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发愁吗?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作,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论文作者:宫传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老师论文; 课上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