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方法治疗脾肠病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98例脾、肠疾病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予中医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61.2%),有效:17例(34.6%),无效:2例(4%),对照组治愈:25例(51.0%)有效:14例(28.5%),无效:10例(20.4%)。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9.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因而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对于脾、肠疾病患者,应用中医方法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方法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肠疾病;症状;中医治疗
脾肠疾病是中医内科消化系统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呃逆、噎嗝、嗳气、食欲减退、腹胀及上腹疼痛等[1]。中医学里此病属于“胃痞”、“呃逆”、“胃脘痛”等范畴。截止目前尚无一种西医方法可根治此病,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98例脾、肠疾病患者资料,旨在研究中医治疗脾、肠病症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的98例脾、肠疾病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8例,男性患者60例。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症状:反酸、腹胀、呕吐及恶心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且症状均超过2个月。病程均在2-11个月,年龄最小者32岁,最大者71岁,中位年龄53岁。并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比较两组病程、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给予中医方法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灸甘草 12g,干姜10g,枳实15g,麦芽15g,茯苓15g,厚朴20g,木香 10g,槟榔20g,白术25g,党参30g,水煎服,每天1次,早晚各1次温服。同时对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内关及公孙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隔3-5min捻转1次,留针30min,每天1次,7天为 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四个疗程。脾肠虚弱较者,适当给予补气治疗,同时针灸百会穴,每次15-30min,每天1次。对照组根据表现症状采给予西药治疗。吗丁啉8mg,口服,每天3次/d。雷尼替丁100mg,每天2次,维生素B100mg,每天3次。30天为 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按照[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2个月内无复发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部分临床表现症状明显减少。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甚至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9.5%,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中医方法治疗脾肠病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讨论
脾肠疾病是临床非常多见的消化系统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表现症状反复,很难治愈[3]。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脾胃虚寒、呕吐纳差、胃痞隐痛及嗳气不爽等。中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二者互为表里,虽功能各异但又密不可分。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脾病多虚,多发生气虚、阳虚疾患。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病则多实,常发生寒客热积、饮食停滞之疾。如劳逸失度、瘀血内停、痰饮、药物损伤、寒温不适,情志不遂或饮食不均等均可致脾胃升降失调,从而发生瘀血内停、肝气犯胃、湿邪困脾、食滞胃肠、胃肠积热、脾胃湿热、寒邪客胃、胃阴不足、脾阳虚衰及脾胃虚弱等诸多脾胃肠病。研究中观察组给予的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和脾胃、除烦渴、补中益气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可补益脾胃,木香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大肠、胆经,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功效;槟榔性温,昧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行气消积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功效;麦芽性平,味甘,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枳壳性温,味酸、辛、苦,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功效;干姜性热,味辛,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功效;炙甘草性平,味甘,归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功效;配上柴胡、黄芪、陈皮、麦芽、山药,诸药并用,可达温中健脾、疏肝理气之效。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针灸后调理脾胃而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针灸后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关元、天枢分别为小肠、大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中脘为胃之募穴,针灸后可通降腑气、健脾和胃。辨证分型治疗后,可达健脾益胃、行气止痛之目的。
本组研究中对于呕吐、纳差胃隐疼、脾胃虚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时以中药方剂为主,针灸为辅,同时配合中医手法进行按摩。药针相辅,动静相宜,补泻并重,内外相兼,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9.5%,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中医方法治疗脾肠病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综上所述,中医方法治疗脾、肠疾病,优于单纯西医方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闰江屏.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1):1488-14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74.
[3]张东霞,刘世兰.中药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水电医学,2011,9(1):18-19.
论文作者:宋日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脾胃论文; 方法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症状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