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框架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农村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中小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农村中小企业的重大作用和快速壮大相比,现阶段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较为严重,融资渠道也较为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存在较多的文献对农村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但是大部分的文献主要是从单一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作用机制。鉴于此,本文希望对现有文献进行一定的梳理,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框架,以思考和分析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关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国外学者从资本结构、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和企业金融成长等角度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了资本结构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等理论,这些理论为国内学者进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企业融资次序理论(POH)认为企业应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并且总是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过程,并且在外源融资中遵循先债务或权益融资的顺序(Myers,1984)。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张杰(2000)认为,在成立初期的民营企业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随着其发展进入资本或者技术密集阶段后,企业会寻求外源融资。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指出在内部资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企业就必须寻求外部融资,而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主要选择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外部融资途径。张捷和王霄(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所有制歧视并不明显,主要的外源融资制约是来源于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所有制歧视。这一结论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2004年所作调查的有力支持。
第二,企业融资周期理论主要探究企业发展初期所面临的融资选择问题,以Berger等(1998)为代表,认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安排,并且企业会根据企业年龄、规模、信息透明度等因素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林丽琼(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同样适用现阶段中国的农村中小企业,并且成长周期是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企业发展早期,自由资金和非正规信贷融资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但到了成长期和成熟期,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较小的正规信贷约束机制,在非正规信贷融资之外可依靠较多的正规融资信贷。
第三,我国学者还对关系融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关系贷款说”是最值得中国学者借鉴的研究理论(刘杉,2005)。该理论强调了在作为非常重视人情关系的中国,中小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过程中需要对“关系”进行重视和投资。此外,金雪军和王利刚(2005)发现,除了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外,银行所拥有企业的私人信息的折旧速度和新增信息的价值增量都会对关系型贷款产生影响。
除上述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影响较大的理论外,国内学者还从资本结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等进行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金融体系结构和相关制度、银行信贷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等,所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金融机构所能采用的贷款方式来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当然,在这些因素背后的政府管制措施也将通过约束潜在金融机构而间接地影响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第一,金融体系结构。现阶段金融体系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主要由于其自身的不合理以及金融结构的不完善。张杰(2000)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本质上是由融资制度所引起的一种信用困境,因国有金融体制向国有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金融支持的严重依赖,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本化。李晶(2002)的研究显示,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是依据所有制类型、企业规模以及行业特征,所以大多数信贷资金都流向了大型企业。柳俊涛(2004)指出,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的状况长期存在,相对股票市场和债务市场而言,银行信贷市场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并且债券和金融市场也有待发展。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途径。陈汉文(2006)也认为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层次和交易工具的缺乏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资本市场,使得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第二,银行信贷机制。在国内的金融体系和制度的影响下,银行现有的信贷机制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寻求正规银行信贷途径的可能性。并且,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的流入,以及日益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国内银行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上述情况使得银行不能很好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满足其融资需求。董晓林(2002)指出,现阶段国有银行市场角色、激励机制以及政企和银企关系的扭曲,加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评级标准,使得银行降低了对投资效率的重视。王朝弟(2003)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间存在的融资制度体制上的不对称现象是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制约因素。胡旭阳等(2006)指出,国内日渐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从客观上加速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的形成,故而银行更不敢轻易向抗风险能力较弱、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第三,信用担保体系。在现阶段,国内关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金发奇和陈晓红(2006)认为,国内的担保行业从根本上来说尚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缺乏相应的运作规则和规范,行业发展较为混乱,存在较大的风险。金丽红等(2006)指出,在现阶段影响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关键因素是信贷人权力保护机制的缺乏,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尚不存在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机制,而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的可得性和有效性。刘秀丽等(2006)认为,因为金融机构自身对固定资产抵押的偏好和政府调控行为的不匹配,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抵押担保不足和抵押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现状。
第四,政府功能和行为。国内学者在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上应起的功能和行为上一致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干预,发挥政府应起的协调作用和导向功能,但是现在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现状。李娟等指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的规模限制以及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引起的,尽管政府现在已经开始采取政策性扶持以间接或者直接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融资行为,但是现阶段的融资支持体系还是存在着效率较低、管理无序等问题。
2.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在上述外部因素的探究之外,大量的学者研究了来自中小企业的因素对其融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信息不对称以及规模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由于其并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在最初就存在中小企业资信不高的印象,并且当出现经营困境时,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采用拖欠贷款利息的方式,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更是增加了中小企业寻求正规信贷的难度。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指出,因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活动透明度低、信息公开程度较差以及抵押能力较低,所以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进行审核时,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核实其财务能力和信用状况,并且在后续的监督过程中,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监督力度以防范道德风险,因而需要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胡乃武等(2006)也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因其较低的企业声誉以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使其面临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马九杰(2008)指出,农村中小企业事实上存在一些社会资产,比如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等,而这些是可以起到抵押作用,进而会影响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其对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二,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学者普遍认为银企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认为它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牛鼻子”(赵江和冯宗宪,2007)。从微观角度来说,现阶段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本上是由于其在信贷市场上的规模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认为,因为银企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中小企业在融资前的谈判和合同签订过程以及后续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损害资金所有者利益的因素,进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高正平(2004)指出,尽管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在表层上体现为融资渠道的狭窄,但是归根结底为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第三,规模效应不合理。大型金融机构在以硬性信息为主的交易型贷款方式上具有相对优势,而小型机构在使用以软性信息为基础的关系型贷款上更有优势:一般而言,大型金融机构也许有能力利用硬性信息处理过程的规模效应,但是在处理软性消息上相对弱势,因为软性消息是很难量化并通过大型组织的沟通渠道转移的。总体来说,大型企业因为其健全的财务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规范的公司制度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多的依靠诸如财务报表等硬性信息来决定企业的贷款申请以及后续的监督事宜;但如前所述,中小企业的硬性信息较少,对其评价更需要依靠软性信息进行,加上其融资规模又较小,使得大型金融机构需要更高的成本,不愿向中小企业融资。胡乃武和罗丹阳(2006)认为,由于中小企业的私人化特征、经营多样化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处理其融资需求时,金融机构可能无法获得既定的规模优势,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实施强制要求,以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是不具持续性,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张扬(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盈利能力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一般企业规模越大意味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较强,正规金融机构更愿意向其贷款,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时,往往会因为企业产值和资产总额等因素不被银行信任。
三、总结和启示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都从某一个角度对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学者们已经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仅从单一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可能会由于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而无法很好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分析。因此,笔者试着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来分析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从大体上来说受到内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外部而言,主要围绕着金融体系和结构、银行信贷机制、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政府功能和行为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指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效益等三个主要方面。这些因素之间天然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分析时必须要全面考虑各方影响,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这一较为复杂的框架事实上很难被用于实证研究,因为其中很多因素是难以被分离出来单独观察或者量化的,并且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很难被观察到,因此可能需要更多的假设来探究融资行为的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内外部各方面因素所影响。此外,虽然国内学者就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真正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所构建的这一框架能给后续研究者对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金融论文; 融资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