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德杰,罗佳,马艳[1](2022)在《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及发展策略》文中认为为保障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新发展,通过现场调研、走访座谈、文献查阅等调研方式,调研苏南苏州市太仓市、苏中扬州市高邮市、苏北连云港市赣榆区、南京市高淳区秋亚家庭农场等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南京骏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省东海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科、江苏常州汉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秸秆农机具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等。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已不低,但总体收益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秸秆还田离田机械保有量各地区间不平衡,秸秆还田深度不一;秸秆还田后对土壤、作物和环境等多元效应的基础研究薄弱;蔬菜秸秆综合利用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部分,须引起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现行发展,须改善。建议制定新政策,鼓励和刺激秸秆终端高值化产品创新与研发,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和产业化水平;政府扶持,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内秸秆还田离田机械配备量;加强基础研发,统筹提高秸秆还田多元效应,减少秸秆还田可能带来的农田面源污染等问题;完善政策,制定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制,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等。
聂晓丹[2](2021)在《天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认为
王孟双[3](2022)在《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环境经济影响动态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丛宏斌,孟海波,于佳动,叶炳南,姚宗路,冯晶,于炳驰,秦超,霍丽丽,袁艳文,代敏怡,李丽洁,沈玉君,赵立欣[4](2021)在《“绿色”引领下东北地区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秸秆产出总量大、积温低,是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推进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对于保护黑土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总结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秸秆利用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分析了"绿色"引领下秸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文献调研,研究了以美国等为主的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方式、以韩国等为主的种养结合饲料化利用方式,以丹麦等为主的发电供热能源化利用方式,结合东北地区秸秆利用主要成效与典型做法,阐释了"绿色"引领下东北地区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联,绘制了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框架图,并从技术装备研发、法规政策创设、市场主体培育、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基于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全要素、多维度秸秆利用模式构建原理,并示例说明了利用模式构造基本过程与方法。该研究可为推动东北地区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提供基础支撑和决策参考。
冯新新[5](2021)在《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秸秆成型燃料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对于实现农业废弃物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节约化石能源、减缓温室效应等意义重大。本研究综合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我国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的发展现状,定量对比分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与燃煤等几种集中供暖方式的燃料成本,构建了以秸秆自然腐解为背景的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定量估算方法体系,并以甘肃临洮县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全面定量评价了该工程减排能力。最后结合研究对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的推广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燃料热值、单价及供暖锅炉热效率三方面影响集中供暖燃料成本的主要因素,定量对比分析了当前国内几种不同集中供暖方式的燃料成本。结果表明:受热值较低和成型加工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成本整体略高于燃煤,但两者均远低于天然气和柴油。与此同时,生物质成型燃料相对燃煤的集中供暖燃料成本高低受资源获取难易程度、技术设备是否先进等方面的影响,两者高低存在地域差异。(2)按照“资源替代量→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步骤,提出了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温室气体减排量估算方法和参数体系。该方法体系包括项目边界、基准线排放量、项目排放量和泄露量四部分内容,其中基准线排放为秸秆露天堆放自然腐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替代的化石燃料煤炭供暖的排放量和秸秆利用产生的灰渣还田替代的化肥生产的能耗排放量之和,项目排放量为工程运输活动等产生的化石燃料消耗、秸秆加工成型等产生的电力能耗以及秸秆成型燃料燃烧供暖产生的利用排放之和,项目泄露量为零。计算总公式为:“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净减排量=基准线排放量-秸秆利用过程能耗排放-项目泄露量。”(3)利用上述方法体系,对临洮县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2019-2020年一个供暖季,临洮县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基准线排放量为2604.47 t CO2,项目排放量为150.80 t CO2,净减排量2453.68 t CO2,约相当于减少了862.95 t标准煤的CO2排放量。实施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项目的净减排量相当于项目排放量的16.3倍。临洮县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每消耗1 t玉米秸秆原料,将会减少1.56 t的CO2排放。(4)为进一步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推广,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秸秆收储运销体系、加强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和清洁供暖意识。
钱浩宇[6](2021)在《大气二氧化碳与主要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及稻田甲烷排放的综合效应》文中提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口粮作物,而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所以水稻丰产与CH4减排的协同至关重要。到本世纪末,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e CO2)趋势已经难以遏制。CO2作为水稻光合作用的底物,e CO2会促进水稻生长,进而可能刺激CH4排放;此外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和CH4排放同样具有调控作用。然而,至今关于e CO2与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和稻田CH4排放的综合效应认识尚不甚清楚。为此,本文在荟萃(Meta)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步入式人工气候室及开顶式植物生长室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CO2浓度与水稻品种、秸秆利用、氮肥用量、水分管理等主要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土壤碳氮、CH4排放及其相关土壤微生物的综合效应,并探讨了其潜在的互作机制。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CO2浓度与农艺措施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Meta分析表明,水稻品种类型、秸秆管理、氮肥用量和水分管理等主要农艺措施均显着影响e CO2对水稻生长和CH4排放的效应,其中品种类型和秸秆管理分别起主导作用。(2)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品种的水稻生长及CH4排放的效应差异显着。在e CO2下,杂交籼稻(五优308)的光合速率及分蘖的增幅均高于常规粳稻(宁粳7号)和常规籼稻(绿银占),其生物量和产量增幅分别达到43%和85%;同时,其根生物量和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82%和27%,为产甲烷菌提供充足底物,导致五优308的CH4排放增幅达到117%,显着高于其它品种。(3)秸秆管理显着影响CO2浓度升高对CH4排放的促进效应。e CO2显着促进水稻生长,但秸秆管理不影响e CO2对水稻生长效应的大小。不加秸秆时,e CO2显着提高产甲烷菌丰度达59%~70%,但不影响甲烷氧化菌,导致CH4排放显着增加;在秸秆还田时,e CO2增加甲烷氧化菌丰度27%~77%,对甲烷产生菌的影响不显着,导致CH4排放呈降低趋势。据此预测,在目前稻田秸秆利用状况下,未来e CO2对全球稻田CH4排放的提高效应仅为3.7%。(4)氮肥用量与CO2浓度对水稻生长及CH4排放的综合效应显着。随着氮肥用量增加,e CO2对水稻生长的促进效应随之提高。在本试验条件内,N>150kg hm-2时,e CO2显着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耕层含氧量,促进CH4氧化,维持CH4的减排效应。(5)水分管理显着影响CO2浓度升高对CH4排放的促进效应。e CO2均显着促进水稻生长,但不同水分管理不影响e CO2对水稻生长的效应大小。持续淹水下,e CO2显着提高CH4排放46%~50%;而间歇灌溉下,由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提高,产甲烷菌生长受限,e CO2对CH4排放的影响不显着。可见,在秸秆还田、间歇灌溉等现代稻作措施大面积推广的情景下,过去的研究可能高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促进效应。本研究结果有望降低对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和稻田甲烷排放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并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途径。
胡启霞[7](2021)在《商水县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资源分配不完善,回报率低,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可再生材料,在改善环境、促进土壤肥力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还有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存在秸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收储运体系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秸秆难题的一种新型方式,国家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都会重点提出,而且都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大力扶持这项工程。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虽然工程量巨大、前期耗时久、实施难度大,但当前污染严重、气候异常变化、能源短缺等种种不好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使许多企业经营受损,资不抵债;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多发;土地污染严重、生产力下降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比起这些尖锐矛盾,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难度根本不算难。虽然商水县秸秆焚烧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综合利用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调查分析了商水县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发展秸秆还田成本高、农户思想观念落后、农业和农业机械不适宜,收集困难、秸秆企业数量少,投资严重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落后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现了商水县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同协作,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一定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意识;完善秸秆回收体系,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拿国外型案例作模板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其影响力为促进商水县农户秸秆综合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提出了加强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和宣传,促进控制和完善秸秆收集和储存运输服务体系,加速科技的有效发展,科学、大力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适应商水县秸秆综合利用新发展道路。
徐召鹏[8](2021)在《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秸秆资源化利用不仅对于解决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增长就业机会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97年我国开始探索秸秆综合利用以来的20多年里,我国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学术界对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仍显不足。一方面随着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不断丰富,究竟哪些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更好,目前缺乏对主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系统评价。另一方面,随着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动态演化,多产业联动消纳当地秸秆资源将是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调整当地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结构,可使当地该产业的经济环境效益得到最优结果,此类研究也极为匮乏。此外,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意味着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升,它还代表着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如何进一步规划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路径。论文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五个方向出发,选用山东省九种典型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并将九种利用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九种利用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对比结果。能值分析结果显示,九种方式的经济环境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除秸秆栽培食用菌以外,其他八种方式的能值产出率均大于1,这表明现有绝大部分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对秸秆均有增值作用。除秸秆产乙醇和秸秆制刨花板以外,其余七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均低于3,表现出较低的环境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秸秆产沼气和秸秆制饲料具有最好的可持续性,论文认为应作为主要鼓励发展产业。而秸秆产乙醇和秸秆制刨花板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小于1,表明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目前仍不适合规模推进。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线性规划,论文构建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优化模型,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得Pareto解集,通过箱线图分析解集得出三个不同优先目标下的优化方案,发现若以提升地区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建议在目前山东省的秸秆利用布局上,降低秸秆还田比例,主要增加秸秆产沼气的比例。若优先考虑地区环境性,建议仍以秸秆还田作为主要秸秆资源化利用手段,其他方式比例可做少量调整。同时,无论倾向于何种政策考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秸秆产乙醇和秸秆产刨花板产业均不宜规模化发展。此外,秸秆综合利用布局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调整,并且应避免盲目扩大秸秆利用规模,从而导致地区存在环境效益和可持续性水平下降的风险。最后,论文设计了“财政支出—中间路径—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推进路径研究模型,以探究在宏观视角下,财政支出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同路径的强度。结果表明,财政支出通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这两条中间路径的影响最为显着,建议主要在这两条中间路径上增加财政投资以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财政支出通过教育水平、农业发展基础、节能环保投资、创新研发投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强度为正,即财政支出通过这些路径均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影响强度最低的路径为创新研发投资,原因在于创新研发投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较为微弱,建议创新研发投资需要向秸秆利用技术方向倾斜。
颜佳旺[9](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是实现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能源科学涉及的能源替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农户的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因素不明确和能源化利用方式单一、能效低下的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总体环境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社会经济与农村能源调查,运用草谷比法、生物质能潜力估算法、二元Logit回归等计量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明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农户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揭示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提出适宜于该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高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贫困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较大,地域性特征明显,与石漠化等级之间呈现较强关联性:在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2433.74 kgce、2343.86 kgce、2188.03 kgce;户均秸秆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332.91 kgce、777.74 kgce、81.07 kgce;户均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71.98 kgce、30.42 kgce、3.67 kgce;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028.86kgce、1535.7 kgce、2103.29 kgce。石漠化等级越低,户均秸秆废弃物、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能源化潜力越高,而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越低,可能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化程度高,耕地可利用面积小且较为分散,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秸秆资源潜力不够理想,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可行性强,且对耕地的要求较小,从而引发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即传统种植业向畜禽养殖转变。能源化作为资源化利用中的重要一环,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在下一步考虑于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其他资源化利用的竞争性用途研究。(2)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林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巨大,且只有该地区的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大小为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分别为26668.34 kgce、1478.77 kgce、839.61kgce。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分别为3530.39 kgce、1481.83 kgce、2870.11 kgce,只有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即喀斯特石漠化等级越高,薪柴的直接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越强。(3)基于农户视角,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的利用意愿较高,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特征、认知特征和农户所在的地区特征的影响:从农户个体特征看,农户年龄与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负向影响,是否村干部的户主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正向影响。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因素中,家庭耕地面积,养殖规模和在务农收入占比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显着。农户感知特征因素中,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价值的认知、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利用能够提高收入和改善环境的感知这两种影响因子为对其进行能源化利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地区特征因素中,农户对鼓励性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显着。(4)提出适合于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并进行验证示范,效果显着:基于三个示范区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现有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出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生态棚圈系统结构、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环保型炭化炉、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关键创新技术。通过在毕节撒拉溪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生态圈舍改良技术的示范,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改良技术+户用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在施秉喀斯特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户用秸秆-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可支付性,示范效果明显。但当前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分散性强,随着农村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由分散转为集中规模化利用,是下一步的研究的方向。
姚杰颖[10](2021)在《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的连年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高效率的处理秸秆成为了政府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以往我国农村地区,对于秸秆往往是直接进行焚烧处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也对交通安全、防火等产生负面影响。自从政府颁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以来,我国秸秆禁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县级基层政府是秸秆禁烧管理工作的主体,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基层政府的难题。本文以A市为例,依据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对A市政府秸秆禁烧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措施。A市政府在秸秆禁烧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属地监管、派人实地管理和行政处罚的方式和方法,派出了大量的农村干部,对农村地区焚烧秸秆行为进行了严格管控。但是部分村民对政府的禁烧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部分农民的意见比较大,影响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成效。为了进一步优化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提升管理效能,保障秸秆得到综合科学利用。本文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按照政府、农户和企业三方面关系,构建了一个政府主导、农户配合、企业利用的模式。政府在管理方面,需要加快健全本地区秸秆禁烧工作制度和秸秆回收补贴政策,为农户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财政资金等要素;加强对农户、企业的服务,提升企业积极性和农户回收的意识。政府在应对农户方面,应加大宣传,推出优惠政策,促使农户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禁烧和回收工作,领取政府和企业给予的补贴,并且获得收益;有助于加快转变农户以往的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和回收利用意识。在政府与企业对接方面,政府应加强与相关秸秆回收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相关的技术,给予相应的保障与优惠,不断提升秸秆回收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产业链,增加收益。
二、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过程 |
1.1 调研方法 |
1.2 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时间 |
2 我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很高,但秸秆综合利用收益和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秸秆产生量与可收集量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
2.2 秸秆还田离田机械保有量各区市间不平衡,秸秆还田深度不一,还田量过大对后茬作物生长及农田保护有负面影响 |
2.3 秸秆还田后对土壤、作物和环境等多元效应的基础研究薄弱,蔬菜秸秆综合利用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部分,须引起重视 |
2.4 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现行发展 |
3 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发展建议与策略 |
3.1 制定新政策,鼓励和刺激秸秆终端高值化产品创新与研发,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和产业化水平 |
3.2 政府扶持,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内秸秆还田离田机械配备量 |
3.3 加强基础研发,统筹提高秸秆还田多元效应,减少秸秆还田可能带来的农田面源污染问题 |
3.4 完善政策,制定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制,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发展 |
4 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发展较好模式 |
(4)“绿色”引领下东北地区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农业绿色发展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
1.1 农业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
1.2 东北地区秸秆利用现状与主要问题 |
1.3“绿色”引领东北地区秸秆利用总体思路 |
2 国内外典型经验 |
2.1 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 |
2.2 种养结合饲料化利用 |
2.3 发电供热能源化利用 |
3 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探索 |
3.1 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构建要素分析 |
3.2 技术装备研发 |
3.3 法规政策创设 |
3.4 市场主体培育 |
3.5 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 |
3.6 模式构建 |
4 结论 |
(5)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秸秆固化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
1.3.1.1 国外秸秆固化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
1.3.1.2 国内秸秆固化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生物质锅炉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1.3.2.1 国外生物质锅炉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1.3.2.2 国内生物质锅炉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1.3.3 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暖锅炉设备 |
1.3.4 我国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的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及燃料成本分析 |
2.1 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的主要特点 |
2.1.1 生物质资源丰富,成型燃料生产利用潜力大 |
2.1.2 秸秆原料成型后性能显着提高 |
2.1.3 清洁燃烧,节能减排 |
2.1.4 促进生物质能分布式供暖发展,丰富了北方地区取暖用能方式 |
2.1.5 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大政方针的要求 |
2.2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暖产业发展现状 |
2.2.1 国外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暖产业发展现状 |
2.2.2 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暖产业发展现状 |
2.3 生物质成型燃料与其他集中供暖方式燃料成本对比分析 |
2.3.1 生物质成型燃料与煤、天然气、柴油集中供暖燃料成本对比分析 |
2.3.2 生物质成型燃料与燃煤集中供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的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温室气体减排量估算方法 |
3.1 构建估算方法 |
3.2 项目边界的确定 |
3.3 基准线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
3.3.1 基准线情景下秸秆自然腐解的排放量计算方法 |
3.3.2 基准线情景下秸秆成型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的排放量计算方法 |
3.3.3 工程产物灰渣替代化肥的生产耗能的排放量计算方法 |
3.4 项目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
3.4.1 项目运行的收储运过程消耗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
3.4.2 项目运行消耗电力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
3.4.3 产品利用排放量计算方法 |
3.5 项目泄漏量的计算方法 |
3.6 工程温室气体净减排量的计算方法 |
3.7 项目监测 |
第四章 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工程温室气体减排量估算——以甘肃临洮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
4.1 研究对象简介 |
4.2 基准线排放量计算 |
4.2.1 基准线情景下秸秆自然腐解的排放量 |
4.2.2 基准线情景下秸秆成型燃料的替代排放量 |
4.2.3 工程产物灰渣替代化肥的生产耗能的排放量 |
4.2.4 基准线排放量计算结果汇总 |
4.3 项目排放量计算 |
4.3.1 项目运行的收储运过程消耗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4.3.2 项目运行消耗电力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4.3.3 产品利用排放量 |
4.3.4 项目总排放量 |
4.4 项目泄漏量 |
4.5 项目净减排量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发展建议 |
5.2.1 构建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
5.2.2 加强相关技术设备研发 |
5.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2.4 加强宣传力度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大气二氧化碳与主要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及稻田甲烷排放的综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1.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
1.2.3 农艺措施与大气CO_2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综合效应 |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理论假设与技术路线 |
1.4.1 理论假设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影响的综合分析 |
2.1 综合分析方法 |
2.1.1 水稻生物量及产量 |
2.1.2 稻田甲烷排放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 |
2.2.2 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综合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品种类型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稻植株生长 |
3.2.2 稻田甲烷排放 |
3.2.3 稻田土壤指标 |
3.2.4 稻田甲烷产生菌及氧化菌 |
3.3 讨论 |
3.3.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长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3.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下甲烷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秸秆还田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4.1.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影响的预测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稻植株生长 |
4.2.2 稻田甲烷排放 |
4.2.3 稻田土壤指标 |
4.2.4 稻田甲烷产生菌及氧化菌 |
4.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影响的预测 |
4.3 讨论 |
4.3.1 不同秸秆管理措施下水稻生长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3.2 不同秸秆管理措施下甲烷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氮肥用量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 |
5.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水稻植株生长 |
5.2.2 稻田甲烷排放 |
5.2.3 稻田土壤指标 |
5.3 讨论 |
5.3.1 不同氮肥用量下水稻生长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5.3.2 不同氮肥用量下甲烷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水稻植株生长 |
6.2.2 稻田甲烷排放 |
6.2.3 稻田土壤指标 |
6.2.4 稻田甲烷产生菌及氧化菌 |
6.3 讨论 |
6.3.1 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水稻生长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6.3.2 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甲烷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全文讨论 |
7.1.1 不同农艺措施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7.1.2 不同农艺措施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
7.1.3 本研究对高产低碳排放稻作技术创新的意义 |
7.2 主要结论 |
7.3 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商水县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农业废弃物 |
1.5.2 秸秆分类 |
1.6 相关的理论基础 |
1.6.1 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 |
1.6.2 循环经济理论 |
1.6.3 外部性理论 |
2 商水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2.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农业经济发展 |
2.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2.2.1 农业生产力概况 |
2.2.2 农业发展中的农业添加物与农业废弃物 |
2.2.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状况 |
2.2.4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
2.3 商水县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政府补贴严重不足 |
2.3.2 农户观念落后缺乏积极性 |
2.3.3 农业机械数量供给不足 |
2.3.4 秸秆企业数量少 |
2.3.5 关键技术研发落后 |
3 商水县秸秆综合利用实证分析 |
3.1 商水县农民秸秆综合利用调查 |
3.1.1 农户基本情况 |
3.1.2 农户生产经营情况 |
3.1.3 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认知情况 |
3.2 商水县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3.2.1 秸秆回收企业上门回收 |
3.2.2 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技术培训 |
3.2.3 农户自愿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分析 |
3.3 商水县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选择方式 |
3.3.1 焚烧或随意丢弃 |
3.3.2 作为饲料或燃料 |
3.3.3 秸秆出售 |
3.3.4 秸秆还田 |
3.4 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4.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3.4.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3.5 农户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显着性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3.5.2 不显着性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 研究结论 |
4.1 政府宣传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根本途径 |
4.2 技术推广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 |
4.3 秸秆综合利用全球化抓住机遇至关重要 |
5 提高农户秸秆综合利用参与意愿的对策 |
5.1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
5.2 完善秸秆回收系统来推进秸秆全量利用 |
5.3 加强农作物秸秆技术开发力度与服务水平 |
5.4 大力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以扩大示范引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评价研究 |
1.2.2 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布局 |
1.2.3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 |
1.2.4 研究综述小结 |
1.3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九种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评价 |
2.1 研究区域概述 |
2.2 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 九种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的能值流动清单 |
2.4 能值分析结果 |
第三章 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研究 |
3.1 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模型 |
3.2 求解算法 |
3.3 秸秆综合利用方案优化结果与分析 |
3.3.1 优化结果 |
3.3.2 不同决策偏好下的优化结果 |
3.4 松弛变量取值范围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路径研究 |
4.1 提升路径构建 |
4.2 财政支出影响各中间路径的分析 |
4.2.1 财政支出与中间路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4.2.2 长期关系——协整检验 |
4.2.3 短期关系——回归分析 |
4.2.4 财政支出对中间路径的影响分析 |
4.3 中间路径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分析 |
4.3.1 中间路径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平稳性检验 |
4.3.2 长期关系——协整检验 |
4.3.3 短期关系——回归分析 |
4.3.4 中间路径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影响分析 |
4.4 财政支出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路径分析 |
4.5 政策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村生物质能与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 |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与能源化 |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及空间分布 |
(一)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
(二)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对比分析 |
四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 |
(一)样本基本特征 |
1 户主个体特征 |
2 农户家庭禀赋特征 |
(二)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
1 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
2 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调节策略 |
1 内生性因素调节策略 |
2 外部因素调节策略 |
(四)对比分析 |
五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现有成熟技术 |
1 户用沼气技术 |
2 林木剩余物固化成型燃料技术 |
3 小型生物质直燃供热技术 |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 |
2 养殖棚圈畜禽粪便收集系统设计 |
3 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设计 |
4 环保型炭化炉结构设计 |
5 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设计 |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秸秆禁烧 |
2.1.2 秸秆禁烧工作 |
2.1.3 资源化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现状 |
3.1 A市政府秸秆禁烧政策 |
3.2 政府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的举措 |
3.2.1 加强前期政策宣传 |
3.2.2 分阶段做出应对举措 |
3.2.3 组建巡查队和督察组 |
3.3 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取得的成效 |
3.3.1 减少了农户的秸秆焚烧行为 |
3.3.2 加深了农户对秸秆禁烧政策的理解 |
3.3.3 增强了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 |
第四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的管理能动性较低 |
4.1.1 管理重“禁”轻“疏” |
4.1.2 政策内容缺乏柔性 |
4.1.3 基层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 |
4.2 禁烧工作在农户中的反响度不高 |
4.2.1 农户的秸秆焚烧行为屡禁不止 |
4.2.2 禁烧政策对农户吸引力不大 |
4.2.3 秸秆资源化利用不受农户重视 |
4.3 政府未能有效促进秸秆利用企业发展 |
4.3.1 补贴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 |
4.3.2 政府未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
4.3.3 政府对企业的引导缺乏考量 |
第五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政府自身的服务能力欠缺 |
5.1.1 政策对具体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
5.1.2 监管处罚措施片面 |
5.1.3 基层人员能力有限 |
5.2 政策难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
5.2.1 政策制定未充分结合农户意见 |
5.2.2 政策宣传方式陈旧 |
5.2.3 针对农户的补贴政策少 |
5.3 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
5.3.1 政策对企业的技术支持程度低 |
5.3.2 政策资金投入形式简单 |
5.3.3 政策促进企业与农户协作不足 |
第六章 改善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对策 |
6.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
6.1.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
6.1.2 完善监管考核机制 |
6.1.3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
6.2 政府提高对农户的服务水平 |
6.2.1 拓宽农户参与政策的渠道 |
6.2.2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
6.2.3 合理提高奖补标准 |
6.3 政府促进企业完善市场 |
6.3.1 刺激企业向优质化发展 |
6.3.2 构建秸秆产业化体系 |
6.3.3 密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者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及发展策略[J]. 郭德杰,罗佳,马艳. 江苏农业科学, 2022(03)
- [2]天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研究[D]. 聂晓丹. 天津农学院, 2021
- [3]河北省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环境经济影响动态模拟研究[D]. 王孟双. 河北地质大学, 2022
- [4]“绿色”引领下东北地区秸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解析[J]. 丛宏斌,孟海波,于佳动,叶炳南,姚宗路,冯晶,于炳驰,秦超,霍丽丽,袁艳文,代敏怡,李丽洁,沈玉君,赵立欣.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3)
- [5]秸秆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温室气体减排研究[D]. 冯新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大气二氧化碳与主要农艺措施对水稻生长及稻田甲烷排放的综合效应[D]. 钱浩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7]商水县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研究[D]. 胡启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8]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优化与提升路径研究[D]. 徐召鹏. 山东大学, 2021(11)
- [9]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D]. 颜佳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姚杰颖. 河北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