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玛木特依的教育功能论文_久阿体,何长学

简述玛木特依的教育功能论文_久阿体,何长学

西南民族大学

“玛木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木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也译为《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玛木”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含义。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 “玛木”谚语里面。如“不听父言冤走十道弯,不从母言枉走五道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劝导彝族子女要听从父母的话,如不听从父母的话就可能走许多弯路,在人生路上遇到许多挫折,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表达的意思相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玛”有教化和劝导等两层意思。“玛木”的“木”的表层意思是“做”的意思,引申意义是泛指人的“行为”和“言语”。因此“,玛木”指教化和感化人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劝解和纠正人的不良行为和言词。

“玛木”提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要求和品行。人的生活就是以年龄来推演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扮演着一种角色。比如:“一轮十三岁,长肉未结实,椎骨未定型,人小心幼稚,马驹踩不稳,人小思玩乐,一日跑九处……二十五六岁,生龙活虎样,随人能跟上,自逃能脱身,我饱以为别人饱,我饿以为别人饿,若智又若愚……其中包含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借位思想,让我们学会替别人考虑。这则谚语表明,人之一生,是以十三年为一个周期,幼年之时,骨肉未定,只知道玩乐,心思不定,到处流连。到了二十五六岁,能够养活自己,替人着想,但思想还是不够成熟,需要磨砺,因此,有时候聪明,有时候愚笨。“玛木”教育我们,不同年龄阶段都难免会犯错,这是可以被理解的,普世的现象。“对人善用品行,待人举止大方。”意思是人立足在社会上靠得是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言辞和行为要体贴。因此,可以说“玛木”是教化和教导人的言行举止,规范人行为的言语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一切事物都在循环和变化之中。如“人都随着岁月的更替而变化,昨天我年轻,今天你年轻,以后大家都会老去”。在“变化”和“循环”思想的指导下,要求人要相互关爱,不要相互鄙视和敌视,必须在相互关爱之下过好这一生。人生、家庭、社会、财富等都在变化和循环之中,这样的哲理经常出现在“玛木”里。“玛木”经里说:“毕摩不择来约之人。”不管路途多远,必须按来约人的先后顺序准时去主人家做仪式。在毕摩眼里,不管贫富,权利大小,人人都一律平等。毕摩要有善心,准时到主人家,认真完成仪式。“玛木”对毕摩的行为要求,不断学习,补充知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助观念。如“你的头发别人来剪,别人的头发你来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意思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需要别人来帮忙,别人的事也需要你来帮助才能完成。强调出自己要勤于帮助别人,别人才能帮助你,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善待朋友,朋友才来关爱你。” 玛木教育我们“少树敌、多交友之道。如“朋友多为好,敌人少为益,百友不为多,敌一莫谓少…”彝人思想体系里,结交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衡量一个人的品格标准。彝族有句谚语:“我的儿子在社会上表现如何,就看他结交的朋友。”教育我们,善待朋友,多帮助别人,不要轻易得罪人,教人处世做人。

《玛木特依》当中,还表达了一个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就是尊老爱幼。子女与父母要各尽义务。子女不能忘记对父母的爱,父母之爱是伟大的,要经常去看望父母,关爱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如“爱就爱父母,永远不要忘了父母之爱,与父母在一起时要有关爱之心。”父母有了爱心,子孙会繁衍,人心就会得到幸福。彝族有句名言:“父亲欠儿子的债是为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儿子欠父亲的债是父母去世后要安葬,设灵牌。”这是彝族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真实表达。此外,父母要对子女有教育的职责,子女也听从父母教诲。如“父亲行为举止不好,儿子们的行为就不端正;父亲的话如铁钉,母亲的话如墨汁。”铁钉不能折弯,因此,不可反抗父亲说的话,墨汁不易清洗,因此,要常记在心。

父母要善于言传身教,子女要善于领会父母之心,这样父母与

子女的关系才能和谐相处。“玛木特依”的教育的基础是善与恶。“善”的彝语对应词有“博(良、好)”、“扎(良、善、美)”。“博”和“扎”在彝语里有丰富的内涵,是彝族道德好的一面,是形容事物和行为之美。《玛牧特依》写道:“心灵美的人,其言行举止能让人感到美。”在彝族社会里,女儿主要受母亲的教诲,儿子主要受父亲的教导,如“博(好)”父亲教育出来的儿子,心智要“扎(美)”,勇敢面对人生,善待别人。在人的言行举止上,要求人的心灵和行为要“美”。 “恶”对应的彝语词有“诋(坏、恶)“”瓦尼(心不好)”。 “诋”指人的行为举止和心都不好,是否定事物不合理的一面。如心坏的子女,其所作所为“诋

(坏)”。“诋”的行为指向基本含盖了彝族道德的恶或不好的方面,在处理社会关系中,指人们不良的行为言语。在彝族“玛木”里,没有对“诋”进行理论阐述,都以事理或生活的层面去表现

“诋”。《玛牧特依》反对偷盗和淫贱的行为。如“贪财莫行偷,偷者割肉罚,偷者无尊严;贪吃莫撬屋,撬屋显穷酸;贪色莫幼奸,奸幼无人格;馋肉莫偷鸡,偷鸡最低劣;偷钱换裤穿,穿着不光彩。子孙后代们,儿子莫起偷盗念,女子莫怀私奔心……” “玛木”教育我们偷盗和淫邪是无法原谅的错,是最深的恶。在古代社会,偷鸡贼是最为人所不齿的,奸淫幼女是会被驱逐出家族的,失去了家族的庇佑,也就失去了生机。

“玛木”能在彝族社会里,受到彝人的爱戴与认同,维系着复杂多变的社会,这与“玛木”以父母和前辈的身份来教育后代有关。“玛木”经中的“举木阿日尔”含有人类平等和父母关爱的思想含义,蕴藏着有深厚的历史内涵,象征着平等和关爱。“举木”就是平等和关爱的思想化身。在“玛木”经里不少地方引用了“俄搓句之苏”(人生来就是平等)来替换“举木阿日尔”。在“玛木”的理念里人生来就一样的,其教育对象是平等的,隐含着在彝族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关爱的对象。《玛木》认为,“美”不是来自于表象,是来自于心灵修养。心美了看一切事物都感觉其中之“美”,心美了看到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都感到“美”,心美是彝族道德的最高追求。心美的人,善待别人,善待一切生命,一切与我同在,与我同美。彝族“玛木”认为人的言行和心灵让社会和他人能感觉到“美”时,“玛木”追求的终极道德价值目标就达到了。因此,“玛木”的道德走向是“美”,即彝族道德行为的最高追求方向,人活着就让每个人都产生“美”的道德寻求,当人万物皆在我心中呈现出美时,“玛木”就完成了它的教育功能。“玛木”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文化教育模式。

“玛木特依”是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教育经,其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教育形式完全生活化、自由化,其目的就是纠正人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人们掌握各种知识,教会人们如何做人。教育内容极其独特丰富,思想内容贴近彝族人民,更贴近彝族人民的生活。玛木特依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因此,这种教育易于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接受到各种教育。玛木特依汇集彝族先民的思想、经验之大成,隐含着终身教育的制度、范围和含义,历来都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尊从、学习、运用、传承和保护,具有很强的思想启迪和教育研究价值。

论文作者:久阿体,何长学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2

标签:;  ;  ;  ;  ;  ;  ;  ;  

简述玛木特依的教育功能论文_久阿体,何长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