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5X(2008)12-0051-05
图书馆制度自图书馆诞生之日就存在。从广义理解,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某些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法律、法令、条例、规则、规程、章程、标准、方案、宣言、公约、细则、守则、办法等。没有制度图书馆就无法运行。大家没有共识,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行动准则,就不能步调一致地搞好图书馆工作,服务于社会,读者也难以利用图书馆。然而,图书馆制度又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图书馆实践的推进而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不断改革和创新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人的一项长期任务。《图书馆建设》编辑部组织“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研究”专题,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并积极响应与支持。
1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内涵
什么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呢?“创新”的原意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然而,我认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创新,不是要抛开或推倒过去的制度重来,而是在现有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盘点、清理,继承、继续行之有效的,废除过时无用的,修订不合时代要求的,补充新的,设计未来的。也就是说,所谓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图书馆实践的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制度体系。
这个体系既包括长期积累下来并行之有效的各种现有制度,也有根据时代发展、实际需要新建的制度或补充修订的制度。具体说来,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要做到以下4点:一是理念创新。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抛掉那些陈旧、过时的旧观念,以符合时代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思想、新观点指导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二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就是要在现有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基础上,去掉过时、陈旧的内容,补充时代需要的内容,特别要认真总结归纳公共图书馆实践中一些新的内容,以保持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时代性、活力与效力。三是体系创新。要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突破以单个馆为单位,以图书馆部门与图书馆业务流程为主建立制度的思路,要建立一个从制度适用范围看,包括国际、地区、国家、系统、图书馆多个层次的制度;从制度内容、性质看,包括综合性、业务性、行政性的制度;从制度形式看,有成文的、非成文的(即约定成俗的);从制度发展看,有常态的和非常态的,非常态的是指可转化为常态的某些因素。四是方法创新。方法创新,就是创新制度的制订方法:由馆内少数领导成员或主管部门制订扩展到全体图书馆成员参与制订,由图书馆内部制订扩展到社会、读者(用户)参与制订;由图书馆制度制定之后的长期不变到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变化不断修订、补充或重新制订。总之,要把图书馆制度制订、修改、补充作为图书馆经常工作之一,列入年度计划。
2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必要性
创新图书馆制度,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必要性如下:
2.1 为了充分体现图书馆制度的作用与效力
图书馆制度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虽然有图书馆存在就有了图书馆制度,而且图书馆制度保证了图书馆运行与发展。然而,图书馆制度又是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总是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并打上一定社会烙印。这些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些就不适用了,过时了,需要进行修订、补充、调整与创新。如果不及时修订、补充、调整、创新,就会失去制度的作用与活力,甚至无法执行,呈现“名有制度,实无制度”的状态,对图书馆工作不仅不能起保证和促进作用,反而起束缚和阻碍作用。因此,创新制度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的。只有不断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才具有适用性,才会充满活力与效力,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2.2 为了促进图书馆实践的发展
制度是图书馆正常、有序、文明、优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服务于实践。不服务于图书馆实践,为制度而制订制度是没有任何作用与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大多是服务于实践的,对图书馆实践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一是制度不健全,缺乏一部具有权威性的、由全国人大制订的《图书馆法》或《公共图书馆法》。这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责任不明确,做法不统一,经费无保障,人员结构不合理,新书补充不足,藏书结构与体系受损,读者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难以展开,图书馆馆舍、环境及相关设施不能及时改善并落后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步伐。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先后制定有《图书馆法》或《公共图书馆法》,如英国议会在1850年8月14日就通过第一部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1919年又通过新的《公共图书馆法》,1964年又颁布《公共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美国国会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法案》,后于1964年发展为《图书馆服务与建筑法案》;日本1899年就颁布了《图书馆令》,1906年进行修改,并公布《图书馆规程》,1950年公布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馆法》及《图书馆法实施规则》;西班牙1867年颁布管理图书馆法令,1931年颁布公共图书馆法;瑞典1905年通过第一个国家图书馆法,1930年议会又通过了新的图书馆法;丹麦1920年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1964年修改《公共图书馆法》;芬兰1928年公布《公共图书馆法》,1962年进行修正;挪威1935年公布《图书馆法》,1948年进行修正;比利时1920年公布《图书馆法》;荷兰1975年公布《公共图书馆法》;捷克斯洛伐克1919年公布《公共图书馆法》,1959年公布《全国图书馆组织法》;坦噶尼喀(1964年改名坦桑尼亚)1963年通过《图书馆法》;伊朗、乌干达于1964年,肯尼亚于1965年分别通过了图书馆法。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国家很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并强调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人治。我国从清朝末年至今的各届政府虽然也发布了一些图书馆章程、规程、条例等,但始终缺乏一部权威性的图书馆法,这与13亿人民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
二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图书馆现实需要。一些内容过时的制度没有及时剔除,一些需要修订的制度没有修订,一些现实需要的新制度没有及时建立,如免费服务和国外流行的图书馆志愿者、义工、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基金会在我国却未形成制度;“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维护读者权益”、“信息知识自由存取”、“保护读者隐私”、“公正平等服务”、“尊重读者选择”、“人性化服务”、“便捷化服务”等思想在公共图书馆制度中反映也不充分。这些都会影响图书馆制度的应有效力与作用,阻碍图书馆实践发展的步伐。
三是对图书馆制度的制订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规划、研究,以馆为单位制订,各搞各的制度仍占多数。我们承认公共图书馆由于层次较多、服务面广、各地条件不一、各馆历史不一、资源不一,存在某些特殊性和某些差异应是很自然的,但共性必是主要的。由于各自独立制定制度,因而产生规定不一、做法不一,使一些读者或馆内人员不以为然,并产生不满与抵触,影响了馆员与读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2.3 为了推动全国图书馆制度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图书馆的主体。它数量最多、层次最多,深入广大群众和基层;服务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面最广、人数最多,包罗了各个阶层;信息知识收藏最系统、最全面,是全国和各个地区信息资源收藏中心和互借中心。因此,公共图书馆制度在我国是最全面、最健全的图书馆制度,在各类图书馆制度中具有代表性。我们抓住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就必然带动其他类型图书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原则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原则,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实事求是,重视实践,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推动图书馆实践发展。凡有利图书馆发展的制度创新就是科学的、正确的、可行的;不利于图书馆发展、束缚图书馆发展的制度创新就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不可取的。
3.2 要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群众性
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群众性、免费服务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质与特征。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就要在制度中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这些重要性质与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服务于广大人民,公正平等地服务于每一位读者(用户),真正实现人类信息知识的自由存取和全体人民的自由共享。
3.3 以“读者为本”
当今社会普遍推崇“以人为本”、“尊重个人自由、人权、民主、法治”、“保护个人隐私”、“人性化服务”等。这些思想、理念应作为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原则,做到“以读者为本”、“信息知识自由存取”、“尊重个人选择”、“保护读者隐私”、以读者利益为重、关心读者、爱护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3.4 遵循“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
这5项原则是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1]一书中提出的,虽然距今77年,但仍是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以上五原则说明了以下4点:第一,强调服务的重要性。书是为了用的,要做到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第二,强调读者与图书的关系。图书馆要为读者服务,首先要有书、有刊,这是服务读者的首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没有一定的图书收藏,谈不上为读者服务。因此,要重视图书的系统收藏、新书的不断补充,要强调图书馆藏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新颖性。一个图书馆长时间不补充新书,就等于自我毁灭,自动离开读者,自成摆设;第三,强调图书馆服务手段与方法的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与方法,才能方便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第四,图书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成长壮大。图书馆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是从整体上来说,一个图书馆若长期守旧、不谋发展、不搞创新、只顾消耗现有资源,自然谈不上发展。因此,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必须把上述原则融化于制度之中。
3.5 开门订制度
我国现有图书馆制度,大多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杰作”,缺乏群众性基础。开门订制度就是敞开大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吸收馆内工作人员和读者(用户)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维护者,只有请他们参与,获得他们的共识,制度才便于推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目标与重点
4.1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目标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目的,达到一定的结果或目标。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或只图形式上的创新,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创新,必须落实于实践。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要实现哪些目标呢?我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保证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也就是充分满足社会广大群众对信息知识的需求,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什么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呢?我们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指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知识等劳动,服务于社会,充分满足读者或用户需求,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这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就是服务于社会,满足全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群众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要保证核心价值的实现或落实,就要对公共图书馆制度进行不断调整与创新;二是建立一个正常、文明、高效、优质、有序、科学的公共图书馆运行系统。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共同努力、技术方法的改进、科学的管理,还要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制度;三是建设一个适应各阶层群众需要,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的、质量较高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这个体系一方面要全面系统收藏全国或本地区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读者阅读需求收藏一般性图书;四是树立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窗口,是全国人民或地区人民的关注点,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
4.2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的重点
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既要全面,但又要有重点。全面开花不一定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时间、人力安排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什么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重点呢?我们认为重点是指图书馆系统中重要部分的制度、制度体系中薄弱的部分与新制度的建立,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最重要部分的制度,由于现有制度的某些内容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应优先考虑制度创新;二是现有制度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由于某些部门或环节存在问题较多,长期无法解决,以致影响图书馆发展,则通过制度创新使其规范化;三是建立新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
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应以哪些内容为重点呢?具体说来有5个方面:
第一,读者服务制度。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是建立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总的来说是比较健全的,但问题是:内容有的陈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读者对某些规定不满意;一些新的理念不能及时反映;国外一些成功经验没有很好吸收等。这些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效果,有损图书馆形象。因此,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要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
第二,信息资源存储制度。图书馆的藏与用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藏是为了用,要用必须先藏。我们反对只藏不用,更反对只用不藏。两者只强调某一面,都是错误的。从当前来看,只藏不用的现象仍存在,有些公共图书馆强调某些图书重要,不让读者使用,或限制使用、收费使用。我们认为,为了保证人类历史记忆,对孤本、稀有版本实行某些限制使用是必要的,但不能随意划定范围,应该全国制订统一的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困难,购书经费被随意减少,有的多年不添购一本新书,从而使馆藏逐步陈旧,对读者吸引力逐年降低,流通率低下,馆藏结构遭到破坏,其系统性、完整性严重受损,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越拉越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藏书的系统性、新颖性、完整性和适用性,图书馆急需创新收藏制度:要鼓励海内外团体和个人捐赠;各级政府应授权图书馆征集全国性或地方性出版物;要通过各级人大按人口总数由财政部门按年划拨专项购书费,做到专款专用,并随着人口、书价变动每年有所增加;要鼓励各个图书馆建立有特色的专藏;要规定图书馆主管部门每年对图书馆图书采购计划与完成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与验收。
第三,创新图书馆人力资源制度。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中最薄弱的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拥有的人事权有限,工作人员进出大多由主管部门调配、安排,图书馆主要负责人员的使用、考核,图书馆要什么人、进出多少人的发言权是有限的。这种做法,积极的一面是解决了一些人就业,解决了主管部门干部职工家属安排问题;不利的一面就是造成图书馆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够、创造性不够,一些图书馆由于人员过多,挤占了图书馆购书经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一是给图书馆一定的人事权;二是规定各级公共图书馆人员编制和各类人员比例;三是规定进入图书馆门槛的各类人员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四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我国公共图书馆属事业单位,是公益性机构,提供免费服务且不能收费,以致目前待遇比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工作人员低些,所以图书馆员应像美国公共图书馆一样享受公务员待遇;五是全面调动图书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第四,创新图书馆经费管理制度。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免费服务于社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一是经费普遍不足;第二是来源有限;第三是使用不当。一些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人员过多,或为了给工作人员发补贴、奖金,就大量挤占购书经费和设备费,甚至几年不买一本新书、不添购一件设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经费制度,解决经费来源和合理使用问题:一是通过各级人大或政府,规定图书馆按服务人口或财政预算每年按一定比例划给图书馆购书经费和人员经费,两者应分开拨款;二是组织社会企业、团体、个人和海外华侨捐赠,并成立图书馆基金会,负责社会捐赠,监督经费使用;三是要保证新书的采购经费,专款专用,不得占用,若要动用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批;四是不能随意向读者收取服务费,更不能通过收费来解决工作人员补贴、奖金。
第五,创新图书馆环境与设施的管理制度。图书馆环境与设施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建筑、设备属硬件,管理属软件。从目前状况来看,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计划单列市图书馆的条件较好外,多数地市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条件都不够好。近几年我去过一些地市图书馆参观,给我的印象是馆舍陈旧、拥挤,设施简陋,环境较差,与周围的高楼大厦、酒店、宾馆、政府机关无法相比。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只有政府专项投入,才能新建、扩建馆舍,添购现代化设备;其次是管理制度,通过创新制度,加强环境建设,为读者建立一个和谐的、舒适的、安静的学习、研究环境。
5 以服务制度创新为先导,带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全面创新。
上面我们提出了5项重点创新的内容,5项之中服务制度创新尤为重要,是重中之重。没有服务,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将被边缘化。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图书馆系统的主轴,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其他机构、部门、环节、工作都是围绕服务展开的,为服务而存在的,为服务做各种准备工作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只要抓住服务制度创新,就能带动其他各项制度的创新。因为其他制度的创新跟不上,图书馆就必然出现混乱,图书馆系统的联系链就会断,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由于大多是以馆为单位制订的,很不统一,有的比较符合时代需要,受读者欢迎;有的与社会发展、读者要求不一致,存在服务收费现象,使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多种限制、困难多多,读者权益不能得到应有维护,图书馆在制订制度时总是从图书馆或馆员利益考虑多,把方便留给自己等。这些做法,已引起一些读者不满,致使图书馆吸引力降低,图书馆形象受损。因此,创新图书馆服务制度是当务之急。
怎样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呢?
(1)要树立正确的办馆理念,也就是创新服务制度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读者第一”、“服务第一”。公共图书馆是全民的财富,拿纳税人的钱,就要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读者是主人,图书馆是服务者。
(2)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实行免费服务,逐步取消现有的各项收费制度;二是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全民性、普及性,要不断扩大服务面,服务于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即公共图书馆要普及到农村、街道、社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三是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不仅馆藏要开放,实行开架制,藏书、阅览、外借一体化,而且凡是有阅读要求的人均可自由进入图书馆阅读各种图书,图书馆不能以有无本馆证件而拒绝;四是要实现知识自由存取。自由存储是前提,自由获取是结果。自由存储度越大,自由获取就多。仅强调自由获取不讲自由存储是片面的,其自由度是有限的。只有两者同时自由展开,其自由空间才会不断拓宽;五是实现公正平等服务。公共图书馆为全社会服务,人人都有权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不能歧视,要一视同仁,不应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地区、语言、社会地位、学历、职业的限制,奖罚要同等;六是以读者为本,维护读者正当权益,尊重读者个人自由与兴趣,尊重个人选择,保护读者隐私;七是实现人性化服务。要处处为读者着想,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处处关心和体贴读者。对少数民族读者、残疾用户、医院病人、监狱囚犯以及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要提供特殊服务。对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图书馆要乐意回答,不要随意拒绝;八是便捷化服务。要处处方便读者,简化利用图书馆的手续,减少等待时间。要建立还书网络,在服务范围内应多处设置还书点和还书箱,读者可以就近还书。要发挥现代技术作用,读者可在网上查阅馆藏目录、新书目录与介绍。读者可通过网络查看本人借书记录,查阅还书日期,可在网上续借书刊,检查已还图书注销情况;九是强化网络服务、数字化服务;十是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书刊借阅范围。美国公共图书馆不仅可外借图书,也可外借期刊、视教资料、数字文献、缩微资料等;十一是节约读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十二是改进服务态度,把读者当亲人。
以上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收稿日期:200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