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_三农论文

“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_三农论文

“三农”问题与金融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农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但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这是中国这个举世公认的大市场为什么至今仍是潜在而非现实大市场的根本原因。

★如果每五年将有1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基本达到目前城市居民生活标准,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三农”问题,要看到在解决“三农”问题进程中蕴藏着的众多商机,通过支持“三农”发展不断使自身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后果

1、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1985年以来,农副产品结束了多年供不应求的状况,多数年份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价格难以继续上涨,致使农民很难再从农业增产中增加收入。但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局,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变化而波动较大,对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产生一定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1988年、1994年两次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2003年底开始出现的物价快速上涨趋势而导致中央加强宏观调控,都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由宽松逆转为趋紧有关。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内需不足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启动内需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占GDP的份额持续下降。1984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18.4%上升到2003年的24.9%,提高了6.5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33.3%下降到18.3%,减少了15个百分点。这里面虽然有农民流动和农民进城消费的因素,但总体仍出现明显下降。2003年,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但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这是中国这个举世公认的大市场为什么至今仍然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大市场的根本原因。

3、投资不足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落后

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部门,使其获得了全社会80%以上的投资。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投入向城市倾斜的定位仍然得以维持。进入90年代,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部门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收益的目的,也将资金主要贷给城市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从90年代开始运行的股市也将社会资金集中于城市。此外,我国每年利用外资的绝大多数也集中于城市。所有这些造成了社会资金总体上向城市倾斜的格局。近年来,占总人口30%多的城镇,一直占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70%,人均额为农村的5~6倍。

资金投入长期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农村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邮电通讯、金融服务等条件远远低于城市水平,造成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又限制了其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应该承认当初的发展路径选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改革从农村起步,因为首先要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面临的是如何让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能够做到让十几亿人口同步富裕起来,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分步走”的决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抉择。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目前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到了该反哺农业、回馈农民、发展农村的时候了。中央出台“1号文件”促使各方面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金融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已得到相当的挖掘,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绝大部分消费品早已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汽车消费经过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后增速明显回落,金融部门对于这些领域的信贷投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现在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已呈全面收缩态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迫切需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客户,发展新业务。中国潜在的大市场在哪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在哪里?金融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又在哪里?

支持“三农”发展,开发“三农”大市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上述问题的最好答案。目前我国尚有近8亿农村人口,其生活水平较低,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迫切,同时又是我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如果每五年将有1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基本达到目前城市居民生活标准,由此产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和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投资需求,以及这部分人口增加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目前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由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发放种粮补贴,再加上粮食增产,粮价上扬,2004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45元,增幅为16.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2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因此,金融部门应该及早认识到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把握商机,选准切入点,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建立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商业银行为辅的信贷支持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是加快农信改革步伐,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主要支持作用。农信社具有点多、面广和贴近农民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市)以下机构网点的逐步收缩,农信社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农信社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国家已经开始了农信社的改革试点工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农信社发展。农信社应抓住改革机遇,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二是应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拓宽其融资渠道。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不少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支持。我国应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资金来源方面,应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三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应选准切入点,逐步加大对农贷的投放力度。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找市场机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村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四是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生产周期长,在大自然条件下进行,农民不仅需要承担市场风险,还得承担自然风险。目前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纷纷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农业生产保险制度,使农民在遇到风险时,仍能安然度日,并使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五是深化邮政金融改革,使其与农村金融改革相配套。在资金使用方面,邮政金融不宜采取直接发放贷款方式,而应将资金批发给金融机构获取利差。在邮政金融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相配套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可要求将一定比例的邮政储蓄存款交存给农村信用社,以弥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不足。

2、结合城市化进程,积极开展对农民身份转换和就业转移的金融支持

我国“三农”问题如此尖锐而长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严重阻碍了人口迁移和劳动力的流动,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城市化水平的总体低下,在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三农”问题仍未能同步得到解决。

发达国家与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要高于与第二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城市化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进程滞后,第三产业缺乏必不可少的城市依托。

受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仍只占GDP的33%左右,低于国际上同收入组别国家近20个百分点。经济学研究表明,随着资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但由于我国GDP中第三产业占比不高,无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到15%,而农业就业比重仍维持在50%左右。这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将会释放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潜能,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投资需要大量增加,房地产、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邮电通讯、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将获得迅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将得到结构升级,再加上新增城市人口对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需求等,都将对启动内需发挥出极大的拉动作用。

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既需要多渠道、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将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新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应认真把握这个大市场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开展业务,积极培育市场,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标签:;  ;  ;  ;  ;  ;  ;  ;  ;  ;  

“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