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庆主任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主任论文,事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1年6月6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国际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向与会中外来宾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
张维庆主任首先回顾了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3月28日公布的“五普”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0年11月1日,中国总人口为12.95亿(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2228万人)。大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稳定在2左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二)计划生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据专家测算,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因素,中国少生了3亿多人口,为家庭和社会节约抚养费7.4万亿元,节约物质技术装备费6.99万亿元。城镇、农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和50元,增加到1999年的5889元和298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2.5亿减少到1999年的3400万,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3%下降到3%左右。由于人口的有效控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两个战略目标。计划生育缓解了人口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将近4年,为世界人口的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三)计划生育促进了妇女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群众生育意愿的转变。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妇女依法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劳动就业的权利,享有同工同酬和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1949年中国女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7.5%,1999年女性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提高到46.5%,高于世界34.55%的平均水平。女企业家和女领导也越来越多。目前,全国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女性占1/3以上。国家还制定了对女性劳动者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予以特殊照顾的政策,如女职工生育后享有3个月的带薪产假等。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婚育、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提高到1999年的23.62岁,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3%,平均家庭规模从1971年的4.84人减少到1998年的3.63人。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等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承诺并遵循历次国际人口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积极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等国际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在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青少年性教育、紧急避孕、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世界卫生组织连续三个周期的援助,提高了中国在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药具生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周期援助转向推动基层优质服务。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日本家族协力财团等外国民间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力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许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五)顺应国际发展潮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自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后,中国引入了“生殖健康”概念,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计划生育的内涵。政府倡导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等机构,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宣传和技术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得到国内外的好评。目前全国800多个县(市)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包括: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实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开展青春期、新婚期、孕期、产期、更年期咨询和不孕症的治疗,帮助妇女查病治病,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性生活咨询等。
中国的人口政策能取得成功,基本经验是: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座谈会,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育龄群众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把公民实行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提高妇女地位,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卫生事业,普及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国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和民间社会共同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总之,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解决人口问题。
接着,张维庆主任深刻阐述了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人口问题仍然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艰巨。
中国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是不稳定的,稳定低生育水平需要加快经济发展,稳定人口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优质服务来解决,这一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未来十几年,中国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仍将在1000万以上。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给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造成很大负担。此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三)劳动年龄人口过于庞大。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城市,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就业;在农村,有1.7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就业出路。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达到9亿左右的高峰,这将给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社会。2000年“五普”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8811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6.96%。预计21世纪中叶,老龄人口将占中国总人口的大约1/4,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养老以及社会保障问题将面临更多困难,需要及早研究对策。
(五)全民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虽然中国文化教育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全民文化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不相适应,中国农业人口、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还比较多,每年出生(包括后天发现)的先天性残疾儿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4%~6%。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
(六)计划生育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要求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以及家庭生活、健康育儿等方面更加优质的服务。目前计划生育人员的素质及所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
人口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二十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为中国最终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刚刚迈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政府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目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困难和希望同在,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已经成功地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这不仅为中国过去二十多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世界人口与发展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的世纪,中国也一定能够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最后,张维庆主任明确提出中国政府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即将步入21世纪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并制定了《中国21世纪中国人口与发展》行动纲领。上述纲领性文件为解决21世纪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宏观对策。其基本要求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未来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国未来的人口形势决定了中国将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我们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未来十年的人口与发展战略目标,到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不同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认真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改革。
(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步伐。
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还将制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在今后五年内形成以《宪法》为基础,国家基本法为主体,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相配套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使计划生育工作走上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轨道。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城市,逐步建立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同时,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障试点,逐步建立养老、子女安康、节育手术安全等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对口支援措施。通过制定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投资、发展科技教育、改善生态环境和劳务输出等多种途径,逐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采取经济、科技、教育、计划生育等多种手段,鼓励少生快富,减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加快人口合理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质量,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城市接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做好城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引导城镇化集约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全国城镇体系。针对日益增加的人口流迁规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分布。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共同面临人口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坚信,人口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家园而共同努力。
标签: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