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县城关中学,福建 三明 3652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初中课堂教学得到创新发展,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策略入手,介绍了几种较为可行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课程标准还提出,义务教育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本人长年在初中一线教学,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本人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构建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人的第一感知和印象是相当重要,并能够影响其一生,对于学习也是如此。初中化学是在九年级开设的,这时的学生有以下特点:思维能力空前提高;思维能力空前提高;思维能力空前提高;思维能力空前提高;思维能力空前提高。他们当中有些学生因为某些科目不理想,因此造成了厌学思想;有些学生虽然成绩还可以,也用一定的目标,但他们仍然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所以造成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在前面的几节上课下功夫,让他们一下被化学科目所吸引,特别是第一节课《绪言》,本人的教学方法是,在第一节课中就给学生灌输化学生活、生产价值观,即化学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如当久早不雨时,可向达到降雨条件的云层里发射降雨弹或用飞机喷洒“干冰”等化学物质进行人工降雨,实现“呼风唤雨”;从我国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水稻种植、提高产量,特别是近年来成功在盐碱地、在沙漠地带成功研究并种植出水稻,有效改变了我国及一些粮食产量小要靠大量进口的国家的命运。再比如从我国动车组“和谐号、复兴号”的高速的发展中引入材料的生产、合成等等事例出发,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不仅被课堂所吸引,还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的意义,初步建立起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进而介绍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形成物质观、微粒观和元素观做了有效的渗透。
二、培养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基本观念内容包括: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变化观、物质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这些基本观念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乃至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这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元素与原子、分子、离子微粒等方面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他们的概念、涵义等等难于理解。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授课时可采用设置问题、驱动思维;巧用对比、构建观念等方式进行强化理解和记忆。
再如在化学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对化学物质的综合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对所形成的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中学化学教育,培养他们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学以致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上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知识点时,从二氧化碳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入手,正确合理使用可为人类造福,但过量的话也会造成温室效应等,使学生辩证的认识世界,有效提高了他们对世界观、价值观的的认知与形成。
三、改革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作了充分的肯定: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口头或文字表达能力;了解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活动表现评价还能考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思维的品质、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等。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同时课堂教学评价也要以能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创新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多种,除常用的评价方式外,常用的方法还有交流互助、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结合、多方评价结合法。
1、交流互助法
本人常用的作法是:课堂上以4-6人为一小组,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探讨,然后选出代表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教师通过不断地与学生“问、答”,从中获得大量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有用信息。例如,常见的“课堂问答法”,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流式评价,只不过本人此时是选出小组的代表。在交流讨论中,教师一边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一边观察其它学生的反应,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评估,将教师的合理“导”与学生的勇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正确的或高质量的回答予以表扬,对不正确、不完整的回答,则运用连续性问题探究学生的反应,帮助学生完善回答,从而把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结合法
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的不同。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定量评价是唯分数是从的,势必会忽视对其他教育目标的关注与培养。而一节好的课堂评价既包涵定性的评语和等级,也应有定量的分数,评定情况可根据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同题异构课等不同要求,适当调整各分值权重,根据本节课要掌握各级指标的内容,由具体到概括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优点,又能从整体效果上进行综合评价。
3、多方评价结合法
评价人员可由“校、教、学”等多方组成,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进行计算,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这样,师生对评价要求明了有数,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规范各自的行为,最终达到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要求,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离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成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进行核心素养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以养成为目标、以评价促发展,切实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真正正的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论文作者:夏盛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评价论文; 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素养论文; 价值观论文; 定量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