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科护理的安全与管理论文_赵希宏,刘琛

浅析精神科护理的安全与管理论文_赵希宏,刘琛

宝鸡市康复医院

摘要: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安全管理的要求更高。本文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护理人员个人素养、医院环境、家属宣教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的改进策略,对于提高医院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管理策略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无论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内容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也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目前我国各医疗结构在精神科护理工作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迫切需要加以改进,从而强化护理管理,提高护理安全性,也为病患提供一个更为良好舒适的医疗环境。

1 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因素

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护理人员本身职业素养是影响护理工作安全性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法制观念,文书材料记录不规范,导致医患双方在出现争议时无法合理的维护自身权益,也不能起到良好举证的效果,如存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记录不够准确、及时,甚至数据出现错漏等情况,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职业素养水平不够。精神科对于护理人员的素养要求较高,且必须具备多种专业护理技能,但部分护理人员业务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牢靠,操作规程不科学,容易引发护理事故。

(3)敬业精神不够。精神科患者由于认知与自控能力的缺失,需要护理人员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心血去妥善照顾,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与患者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动态。但部分护理人员出现了粗心大意,工作敷衍了事等情况,导致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这都是由于职业操守的不足而引发的。

(4)精神科患者本身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护理人员在长期照顾这些特殊病患的过程中,逐渐减轻了自我保护意识,麻痹大意,也是导致护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患者及家属因素

精神科的患者思维出现病态特征,往往会陷入到妄想、妄听、幻视等状态下,其行为已经变的无法预测。在此情况下,极易出现患者自残、惊恐、逃跑及伤人等行为;且在急性期时,大部分患者的情绪非常激动兴奋,对待护理人员的控制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抵抗状态,造成了护理事故的发生。此外,家属对于患者缺乏管理,疏忽大意,未遵医嘱用药也是促使患者行为异常的原因之一。

1.3 医院环境、设施管理因素

医院环境因素主要在于精神科在娱疗环境条件方面多较为简陋,且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工疗项目中的种菜、种花、大扫除等开放性活动均可能发生意外。医院设施方面主要有门窗不牢固或已经年久失修,容易被患者破坏或造成患者逃跑事故;在配套设施上不够合理,如厕所浴室在台阶上较高、地面滑或者缺乏扶手等;在室内存在裸露插座与电线等;未对专用监护病室加以设置,心脑电图、B超室等设置在开放式楼层建筑中,增加看护困难,容易导致逃跑、伤人、跳楼等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策略

2.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提升其整体素质

(1)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工作。护理人员按照要求学习相关的法规政策,如《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对书写记录要执行严格的规范与检查,确保格式与内容无误。

(2)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对“三基”和“三严”知识进行掌握,同时对精神科专业知识加以掌握,并具备护理操作技术,能够自如地运用至精神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病人整体状况进行正确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安全隐患等。

(3)通过严格的监督,培养护理人员的敬业心态

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对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如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以及探视制度等,并确保其有效落实;护理人员应具备成熟的人格和敬业态度,在工作中耐心倾听与处理患者主诉,给予患者真诚的关心。

(4)应加强提升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与安全防范意识。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心理状态随时加以了解,对其身心压力源进行消除,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指导护理人员克服不利心理,始终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护理人员必须对精神病患者症状详细了解与掌握,对一些自我防范措施加以学习与掌握,提高工作警惕性,为患者与自身安全保驾护航。

2.2 强化患者管理,提高家庭宣教水平

对于有严重被害妄想等高风险患者,应予以重点看护,严格控制其行为,加强科室巡视工作,及时掌握病房内的状态,在检视中争取发现新问题,防患于未燃。针对患者家属,应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宣教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2.3 加强医院环境设施的管理

在医院安全管理中,必须加强医院环境与设施管理,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消除。周围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对于精神科患者的康复影响重大。护理人员应注意营造安静、整洁和舒适的病房环境,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点进行排除;对于门窗和水电等设施需重点检查,发现损坏及时进行维修;对于物品交接需严格管理,发现丢失及时进行寻找;患者在外出活动与工娱活动或被家属探视后,对患者是否带回危险品严格加以检查;对于病房内药品与器械需由专人进行管理,对药柜给予上锁管理,严格查对监督患者服药,对于拒食、拒药患者,对其采取鼻饲或静脉输液措施;基于条件许可基础,对监护病室进行设立,对于新入院患者应将其安置于监护病室给予24h监护。

3 结论

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必须从各个细节入手,研究工作特征,分析患者状态,提升自我素养,营造良好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发生。随着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的引入到医疗领域,相信未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将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精神科患者提供更好的医护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斌,袁焕英,郭秀华.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56.

[2] 刘春晖,刘翠萍.探析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8):74-75.

[3] 杨桃.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与发展[J].今日健康,2015(4):145.

作者简介:赵希宏(1984一)女,陕西宝鸡,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本科,高护,主要从事护理工作,现在宝鸡市康复医院工作。

论文作者:赵希宏,刘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浅析精神科护理的安全与管理论文_赵希宏,刘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