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与孟广平先生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何处去论文,也谈论文,孟广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孟广平先生在《新职教》1999年第11期发表《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一文,文中所论及的问题的确是职业教育界普遍关心的话题。笔者在《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9期上发表《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也是在“普高热在兴起,中等职教招生滑坡”这一势态下,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怎样深化改革,从改革中求巩固和发展的问题。现有幸研读孟广平先生新作,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需要从单纯的‘就业’‘转向’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条思路,读后耳目为之一新,深受启迪,令人久思不已。
如果我没有领会错误的话,孟先生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运用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贯穿“学会求知”、“学会做”和“学会生存”这一教育目的。因此,先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能仅是为了一次就业,而更要为青年人今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持续地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我是举起双手完全赞成的,并且不仅中等职业教育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校,又何尝不应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职业教育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尽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具体的教育目标有所侧重和不同,但都不应该偏离这个主题;尽管“就业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职业学校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我们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要回避,就只有逃脱职业教育这座“围城”。
回顾历史,早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他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倡导职业教育时,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追求和目标,至今仍为职教界同仁所乐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其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就教育来说,他在1978年4 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105页)。198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我认为这就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和现代经济、现代科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经济范畴来说,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部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把一般劳动力训练成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这是《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的理论根据。因为,高素质的切合本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综上可见,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和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基本上都是做这样的表述:职业教育是为了职业的需要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所需要的教育。社会上职业千差万别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最能体现这种需要的是一个地方和一定时期内劳动就业的需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动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遵行的一条重要的法则。当我们自觉地做到这一点时,职业教育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反之,就会出现萎缩、滑坡和办不下去的危险。
劳动就业是一个内容含盖非常广泛的概念。就时间而言,有当前也有未来就业的需要;就种类而言,有准备就业、提高从业能力和转换职业多种类型;就形式而言,有任命制、聘任制、劳动合同制、临时工、钟点工等多种就业用工形式。我们说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既要适应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就职业学校教育而言,要把重心放在未来发展的需要,切忌单纯考虑劳动力(人才)市场反映出来的眼前的需要,因为市场经济机制有资源配制优化和有效的一面,同时存在着滞后性、多变性、盲目性和利己性等固有的弊病。特别它的滞后性和多变性与职业学校教育要求超前性和相对稳定性形成尖锐的矛盾。这个问题复杂且有难度,就是因为许多地方缺乏劳动力(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从职业学校教育来说,最为迫切需要的是劳动就业的中期(3—5)预测,以引导学校教育与就业相适应。
经过长达20年的实践,党中央、国务院集中群众的智慧,在职业教育如何与劳动就业相适应,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要求,这就是1999年6 月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25条所指出的:“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要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
在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就业需要前提下,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今后5年乃至10年如何定位?依愚之见,定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具体地说:培养中级以及中级以上的技能人才和独立商品生产或经营者。这样中等职业学校还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仍然大有作为。我所根据的是:
(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总量上供大于求,长期存在就业压力;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国家,长期制约经济品位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与成果的转化。在许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和技能劳动者短缺同时并存。原劳动部在《职业技能开发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中提出:“在全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中级工比例由目前35%提高到50%左右;高级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6%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高级工总数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左右, 达到140万人。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应更高一些”。经过很大努力,这个计划指标还是无法完成。由于青年学生不愿当技工,技校、职校存在招生难;中、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据1998年末统计,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3.9%, 三年内仅增长0.4%。技师、高级技师总数仅56万人,年平均增长5万人左右,因此到2000年预计最多达到70万人,比140万人的目标差70万人, 高级技工差180万人。而培养高级技工、技师、 高级技师这类高级技能人才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项艰难的任务与要求。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大力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从1999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定66个技术性强、 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和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实行就业准入。要求职业介绍机构对这些职业求职者检查职业资格证书,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凭证招聘用工。该部特别要求重点抓好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准入工作。这66种职业涉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人员;文秘、计算机、话务等办事人员。就业准入制度的颁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职业岗位。据测算,天津市如全面推行这66种职业就业准入,大约有17万在岗人员需要重新培训。这些职业岗位自然减员,每年需要补充中职毕业生2.3万人。
(三)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的改组,国家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独资企业法》,支持并鼓励个人独资企业的发展,自创就业机会,这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例如,前不久天津市召开的工业工作会议决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进有退”的原则,大力推动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收缩国有工业战线,主动有序地退出一般性竞争性行业。在全市34个行业门类中,将从5 个行业完全退出,4个大部退出,17个部分退出,保持控股地位,只留下7个。这就为通过兼并、出售、租赁、股份制等途径,发展以独立经营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留下广阔空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实现社会稳定,是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例如美国,人们认为美国工业活力靠的是英特尔、微软等“大鳄”,而实际上靠的却是千家万户中小企业。今日美国GDP的40%、销售额的50%, 就业机会的60%和创新成果的70%,都是由小富翁们开办的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在美国,与为他人打工者相比,自己当老板成为富翁的机会要多四倍。350万小百万富翁,支撑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台湾经济之所以成为亚洲四小龙,也是靠中小企业打出来的江山。可以预言,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正式出台,将为中小企业这匹快马跑得更快提供机会,为更多的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和劳动就业今后将主要靠中小企业。这方面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在天津落户的台资企业生产的“康师傅”方便面,可谓家喻户晓。其创办人就是一位中职毕业生,十几年来在内地赚钱60亿人民币。如果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也能培养出300万主要靠自己的知识、 技能、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的这样小型企业家,以一家雇两名员工计算,就可带动1000万青年人就业,其功劳可以名垂史册。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定位在中级及中级以上的技能人才和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回顾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经验,我国创办中等专业学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员这一类中等技术与管理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巨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伴随着企事业单位用人条件的提高,许多职业需要大专以上学历文凭证书,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很多被高等院校所代替。如小学教师过去任职资格学历是中师毕业,有的地方现已改为大专学历,中师就没有存在的余地。金融、会计等专业也是如此。在高新技术企业,新进来的中职生极少安排在技术管理岗位。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正如孟广平先生所指出的正面临着一个需要重新定位以及怎样定位的问题,40年一贯制实在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根据我所提出的以上教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观念,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都要作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我在《职业教育改革论略》(山东职工教育1998年第6 期)和《职业教育贯彻“行动计划”之我见》(新职教1999年第12期)等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些看法。简言之,要以孟广平先生所主张的用“终身教育”、“学会生存”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去从事办学与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对自己的职业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和在合法基础上谋求事业的发展和获取正当收入的精神;培养学生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以适应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需要的精神;培养学生有驾驭市场、敢于竞争的精神,等等。
就学校而言,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一校多制、一校多用和一校多能,既有正规的3—4年学制的专业教育,又有短期的职业培训,以适应劳动就业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当前的和未来发展的双重需要,以适应不同层次青年学生和劳动者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时间的求学要求。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职业教育,特别在大中城市开始成为买方市场(学生及其他求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一些职教专家认为学生就是“上帝”,学校是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他们主张从这个角度办职业教育,是不无道理的。
(栏目编辑 王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