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度”的危害与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经济的研究上,目前不少学者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偏误:即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教育不足的问题,而对教育过度问题的危害和影响却熟视无睹。虽然,我国教育目前“总体上还不存在过度”[1],我国的“教育过度”主要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的”、“结构失衡性”[2]过度,但这种“过度”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存在着很大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1 教育过度必然导致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有着因果关系。由于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每年大大高于社会收益率,教育投入的私人收入大大高于私人成本(如图1),并且教育投入主要是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刺激了公众对教育的无限需求。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让他的孩子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是最优决策。
图1
然而,由于一国的教育供给最终要由该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府的财力所决定,这样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所致不可能完全满足公众教育的无限需求,教育的供给充其量也只能做到与该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匹配。另外,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3]。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二元经济特征决定了传统部门因收入太低无力吸纳较多的高级知识劳动者。因此,那些受过较高教育的人,都愿意挤到现代部门就业,但又因为“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这样就必然使得那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怀才不遇者只好屈身俯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倾向于用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原来由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于是,小学毕业生做的事情,被中学生代替了;中学毕业生能做的事情被中专或大专毕业生代替了,从而导致知识失业。
2 知识失业进一步助长教育过度
因为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现代部门求职者多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所以最容易失业的首先是小学毕业生,其次是中学毕业生,再次是中专和大学专科毕业生。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了避免失业的危险和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家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送去上高层次的大学,促使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政府或用人单位不得不在就业政策上对学历提出更高要求。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对高等教育的虚假需求,引起政府超负荷追加教育经费,尤其是中高等以上层次的教育经费,致使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冲突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怪圈。这种怪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我国也不例外。
3 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相互作用必然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
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在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教育过度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物质资源,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益。因为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各部门之间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如果资源过多流向教育部门,必然减少向其他部门的投入。如果把这些资源用于别的地方,可能产生的效益大得多。这种情况可用(图2)来表示。
图2
在图2中,社会收益曲线最初上升得很快,后来上升得很慢(斜率最初递增,后来递减,这是边际社会收益变动情况),这反映了对小学教育的投资效益很高,小学后的教育投资效益逐步下降。另一方面,社会成本曲线在基础教育阶段上升得缓慢,在高等教育阶段上升得异常迅速。其原因是,一方面对高等教育投资非常耗费,如修建校舍、购买设备、资料和书籍等需花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大学常常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包括对学生的生活补贴。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最优教育发展战略应该是为该国全体青少年提供OB年限的教育。超过OB年限,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教育的投资将产生负社会收益率,这就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4 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容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这是因为,知识失业会使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人加入失业队伍,影响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社会贫困面增大;另一方面,“过度教育造就庞大的有文化的失业大军,文化程度越高,破坏行为越激烈,他们会为导致动乱的极端主义运动提供广泛的后备军,这一点已为不少欠发达国家国内动乱的现实所验证。”[4]
5 教育过度必然影响高校价值功能的发挥
高校的主要使命和价值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门类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果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不能就业,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就等于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次品、废品、多余品。培养出的这些次品、废品、多余品不但会给社会、家庭增加沉重的负担,同时也由于资源浪费使国家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高教资源更加雪上加霜。更有甚者,人们容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作用产生怀疑,轻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家庭),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
6 教育过度影响成本收益
如果不计算机会成本和其他成本,单就大学教育投资而言,据有关部门统计和计算:培养一个普通专科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一般需要5~7万元人民币,如果这些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岗位的话,不说给家庭社会创造财富,仅就培养成本而言,每人每年至少要给国家和家庭加重1~2万元的成本负担。再说,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教资源是按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的计划比例投资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或某一因素的浪费,势必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7 教育过度损害生产力的提高
据美国学者莱文和中国学者曾满超2位教授联合实验研究证明:教育过度会通过影响人们的职业满足感,身体状况和工作场所行为等,进而影响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之间的整体关系,造成二者之间的失衡,损害生产力的提高[5]。
(1)满足感。研究表明,个人特征与个人从事的职业特征之间是否吻合、协调,会影响人们的满足感;教育恰恰影响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可以影响个人的需要或爱好,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与教育程度较低者相比,前者更喜欢挑战性、自主性的工作,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此类工作,而后者更看重金钱报酬。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工作挑战性和自主性的大小与职业的满足感呈正相关;当工人的技能超出其职业需要时,就可能对工作产生不满足感;工作场所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望,他们的不满情绪也就越大。过度教育工人的不满足感往往比较强烈,由此可能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劳动生产率。
(2)工人行为。研究显示,工人对工作的不满足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过度教育引发的不满足感与较高的旷工率和职业转换率密切相关,不满足感越强,旷工率和转换率越高。与此同时,还可能引发更多的怠工、吸毒和故意破坏行为。所有上述种种行为均会增大生产成本,降低效益。
(3)工人健康。工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工人对其工作很有兴趣,认为很有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成就和自尊时,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就会很好,相反,对职业岗位不满的压力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或恶化。一个受过过度教育的人,或是由于其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是由于其期望值未能得到实现,或是由于其职业极不稳定等等,往往比常人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更大,从而损害其健康。健康状况欠佳,精神负担过重的人,在工作中难以干劲十足,生产效率必然降低。
简言之,教育过度均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工作的不满足感、不良的工作场所行为和健康状况的下降,因而过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是一种消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