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再就业”现象对中学素质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论“再就业”现象对中学素质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再就业”现象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性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导向论文,试论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再就业”现象(或称之为“转岗”现象)已逐步成为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正常的社会性现象。不论再就业的原因是什么,而再就业现象已从社会性角度对中学素质教育起到了一个实质性的正面的导向性作用和促进作用。

1.再就业现象改变了“一纸文凭终身受用”的思想。一纸文凭终身受用,这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思想,人们一直都这样认为,只要苦得一纸高等文凭,不论基本素质如何,终身衣禄则有所寄托。然而再就业的社会性现象比较鲜明地改变了绝大多数的人们,特别是中学生们的思想,一般中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光有一纸文凭、一门技艺、一种特长仍然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需要。

2.再就业现象使中学教育者们产生了一种狠抓素质教育的强大的责任感。再就业现象使许多中学教育者一改那种拚命追求升学率的做法,绝大多数教育者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平均分、升学率将会贻误学生们的前途和未来,将会给学生们留下永远的遗憾。一般的教育者们都能注意到学生的未来,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训练。所以我们切不可以让平均分、升学率的桎梏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而使学生们在未来的就业中到处碰壁。教育者的职责是什么?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多种就业能力的社会中坚力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不负重托,应无愧于学生,应不辱使命,训练不好学生的素质,我们应感到内疚和不安,我们则枉为人师。再就业现象使从教于中学的人们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平均分、升学率在再就业的事实面前将会失去它本来的光泽和魅力。

3.再就业现象需要学生们具备各个方面的优良素质。再就业现象不但需要现代中学生们具有一个优良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学生们具有一个优良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公德意识和道德品质。那些豆芽型、病恹恹,或是自卑、懦弱,或是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或是容易消沉堕落、不思进取,或是在生活面前缺乏主见、左右彷徨,或是社会公德失范、私欲膨胀,或是基础文化素质低下、思想不够洁净等,如此现象在再就业的社会性挑战中便失去了他的生存能力和一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没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抗挫心理、承受较大负荷的工作能力及一定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功底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再就业“运动”。所以强化中学生们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是再就业的基础。

4.再就业现象使学生家长们充分体会到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在再就业过程中,许多家长完全感知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的迫切性,家长们的再就业培训,寻找就业途径的心理抗挫能力其中包括身体素质状况等便是一系列的体会和体验,几乎全部的家长们在进行自我素质补救的同时已对素质的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管一些家长们在对学生素质训练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和理论指导,然而他们对学校已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根据家长们的“先知先觉”和“教训”,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教育者对孩子们关心和训练的重点和热点。

5.再就业现象就是在向人们的基本素质挑战。下一个世纪的就业或再就业不单单是科技含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综合性素质要求的提高,再就业现象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挑战,也就是说再就业现象就是职业要选择与它相适合的人的素质,而不是一般的人们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所以再就业现象比较准确地调试了我们的视野,再就业现象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而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保证,有了比较全面良好的素质才具有就业的机遇,否则则将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再就业现象要求我们要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到新的世纪中加以考虑,放到未来就业的机遇中加以考虑,再就业现象对谈化素质教育的人们展示出了它应该展示的强烈的警醒信号。

6.再就业现象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具备学会做人的基本素质。学会做人是一个人的起码素质,而在再就业的过程中“做人”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学会做人,一是要学会正确地科学地评估自己,要合理地自身定位,既不可以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可以认为自己过分无能;二是要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成就,要把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向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们靠拢,不可以无端地贬低或嫉妒他人;三是要学会与别人和谐地相处,不可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把自己的一切都凌驾于别人之上,要学会把自己融于集体、融于他人之中,未来的工作岗位,未来事业的成就往往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简单的相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和统一性;四是要学会宽容待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当别人不适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善待别人,宽容别人,接纳别人。学会做人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准、心理素质和每个人的气质、气度等综合性素质的反应,这种素质必须在中学时代养成,否则将不适应未来的普遍性再就业行为,这种人将会被每次的“双向选择”所淘汰。

7.再就业现象要求具有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能力。老师的所教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所学是有限的,今后的路很长,我们要适应未来社会中的再就业现象。我们必须学会不断汲取,学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能力;要学会获取渔的本领。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取缔满足于应试的僵化的机械的东西,对于那些思维老化,不会摄取或对有关知识不会加工再生的人是最可悲的人,再就业现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8.再就业现象需要我们不断地注意情操的陶冶和境界的升华。再就业现象对素质教育赋予了较高的要求,这种现象要求我们要打破单一的文化基础、过窄的特长教育、过热的功利性制约状态,我们必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教育。未来的就业现象是一个新的课题,转什么岗?再就什么业?我们没有先见之明,但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性素质及高尚的情操和开阔的境界,我们便可以在再就业过程中获得“安全”感、成功性,而那些缺乏高尚的情操和开阔境界而为了就业而就业的人是不可能顺利而安逸地就业的,他们的境界,他们的情操则无法适应未来的“巨变”,而只有具备比较全面素质的人们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9.再就业现象对人们的思想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再就业在思想素质上并不是一般的服从、守纪、规范的操作、做一个驯服的职员意识,而未来的再就业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纯正的敬业精神、改革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每个人的思想素质必须能够在一定的公德、利益行为和民族利益中经得起检验。一切暂时的、表象的、应付“老板”的意识和行为是再就业现象所不能容忍的腐朽的东西,与此同时,一些隐藏在思想上的污垢将会在频繁的再就业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将会使自己的所谓技能而无用武之地;其思想素质将会成为再就业的障碍。

再就业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的素质的比试和较量,没有一个良好的素质,现代中学生们将无法适应未来的再就业现象,所以再就业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和训练,实实在在的再就业现象给了我们一个正面的导向,给了我们一个明明白白的提醒。

1.个别教育领导者以自己陈旧的观念代替所谓政府行为的应试导向应立即禁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三令五申,有识之士已大声疾呼,可是个别分管教育的行政领导仍抱着应试教育的泥塑不放,仍然在以种种变相的方式来要他那个人均分、升学率,少数主管教育的人们并不是以科学的方法给教育导向,而是以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垄断以人均分、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等。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应该对国家利益负责,应该对全民族的素质负责,应该对学生在新世纪中的再就业负责。升学率代替不了学校的产出,代替不了教者的能力,升学率也不能代替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状况。所以强化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性的问题应在政府中所有人们的思想上都要得到体现,都应以良好的素质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来衡量我们的教育。

2.教育者必须更新以升学率或平均分来展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绩的观念。相当一部分教育者都习惯于用过去的那个升学率、平均分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准,来鼓励和安慰自己,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应该更新。衡量、评估每个教者教学能力应转移到教育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的训练上来,应该转移到对学生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上来,一句话,教育者必须授人以渔。如果只注重授给学生单调而机械的知识就等于授给了学生一系列的陈旧而固定、单一的思维方式。注重强化了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就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就能够使学生学会一套不断汲取的本领。

3.素质教育必须贯串于所有的教育教学及生活管理的环节之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开足、开齐有关的课程,并不是以音乐、劳技等技能性课程来克扣政、语、外和数、理、化的方式,并不是满足于搞一两个、三五个表象的活动,并不是一般的风纪教育、劳动锻炼和体力上的抗挫训练,中学素质教育也并不是把素质教育赶出以课堂为主的教育场所之外而去另辟蹊径的教育,更不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的轰轰烈烈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包括能力训练、思想教育、社会意识、公德意识等在内的全面性教育,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为宗旨。

4.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和意识性。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教育者,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可以把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一味地推向于政府行为或教育主管领导,不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从动或被动的位置上来。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都行动起来了,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并且已经通过实践证明而取得成功的教育方式,那么我们得到的将是来自于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将会是一片鲜花盛开的世界。在教育主管领导或校长中思想呈保守状态的毕竟是个别,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客观地说,教育者的因素应当是主导因素,是决定的因素,一切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是一种无端浪费人才、原材料的败家表现。

5.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教育者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教育。教育者必须注意不断地学习,必须注意培养自己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教育者必须以自己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迁移、牵引学生素质的提高;教育者要以自己的基本素质的展示去影响所有的学生,要把自己的能力、素质训练等放在表率意识中加以考虑;在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意识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也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意识,我们不可以碌碌无为,不可以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以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具有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过硬本领;继续注重自己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提高;注意行为的规范、语言的规范、操作的规范、知识展示的规范、生活情调的规范;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甘为人梯的精神。

6.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效应要注意跟踪监测随机调控。素质教育是一种复杂、全面而灵活的教育过程,他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但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还要注意教育效应的跟踪监测和随机调控,需要我们不断地调试坐标和矫正教育的方式,要保证使我们的教育适合于每个学生。我们要经常不断地深入到学生之中,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感应,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到点到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7.素质教育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像抓经济建设那样,也要来一次革命,我们不妨也搞几个、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特区”,抓住几个典型,逐步深入,以保证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全部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再就业的社会性现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把马列主义灵活地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事教育的人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一切放在嘴上、挂在墙上、应付检查、装饰门楣的行为是对教育的渎职。

再就业现象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性生产劳动的一种客观的运动形式,是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现象,再就业现象对素质教育以正确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适应社会性生产劳动,必须适应未来的再就业现象,我们应为再就业现象给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性作用发挥我们教育者应该发挥的作用,应该担负起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标签:;  ;  ;  ;  

论“再就业”现象对中学素质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