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情感及其成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社会性论文,成因论文,幼儿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性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通常认为社会性情感是社会认知的产物和功能,抑或是监测和组织认知活动的动机因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人,在生活、事业中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自我激励,不断锻造自己真善美相融合的人格。正是这种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进化,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大量研究和实验结果证明:社会性情感发育不全的幼儿入学以后问题较多,如果教育工作跟不上,就会有三种可能:①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情绪甚至影响智力发展;②消极情绪成为精神疾病的根源;③消极情绪易造成品德不良。所以,我们有理由确证,幼儿在学前期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在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中对于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至关重要。
在学前期,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不同年龄的幼儿社会情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泛化阶段。自初生至周岁。基本特征是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很差;在神经生理方面这个阶段是以皮质下的活动为主。②分化阶段。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初步形成。这时期的情感在生理上是朋脑皮质与皮质下的协同活动。③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这时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各方面的高级情绪达到一定水平。以动力定型变化为主的神经活动支配着情绪。所以,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稳定,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冲动逐渐克服,稳定性提高,境遇性逐渐减少,表情的手段不断改进,从外露到内隐。尽管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社会性情感水平不同,概括地讲,有的幼儿社会情感总的趋向积极,有的趋向消极。幼儿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表现是:有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愿与人分享合作、能宽容他人,诚实、勇敢、乐观、坚持等;消极的社会性情感表现是:自卑、孤僻、骄傲、多疑、冷漠、自私等。以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为例,能自愿与人分享或经同伴要求后能与人分享都是积极的表现。而经同伴要求后不愿与人分享,甚至大打出手等都是消极的表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社会性情感,探析其成因,对于我们实施情感教育及素质教育都利害攸关。
第一,幼儿社会性情感形成与幼儿的遗传素质及生理成熟度相关。就幼儿个性而言,社会性情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生理方面的制约。但只有具备一定的后天条件,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遗传机制生成。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使幼儿积极情感的反应及时地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①要满足儿童机体需要,如正常合理的饮食、活动、游戏等。②必须合理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感知觉。③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规范和调控,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以发展和保持。应该注意的是,这方面的教育实践一定要结合幼儿情感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
第二,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形成与幼儿接受的情感教育内容有关。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家庭、幼儿园,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接受的情感教育内容。①来自家庭的情感教育内容。家庭对儿童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是其它专门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某些特殊的教育职能,只能依赖家庭这个场所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事实上,家庭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语言特征等对幼儿的社会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用血缘和亲密无间的情感纽带联系起来,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信任感。越是年龄小的幼儿,在情感教育方面家庭里所给予的影响比重越大,这是任何教育机构都取代不了的。据调查,文化层次高的家庭往往给予幼儿的情感教育比较全面,趋向积极。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幼儿有礼貌、爱父母、有良好的自信心等,气氛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多数幼儿乐观、勇敢、有同情心;单亲及离异家庭中,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或疏忽冷漠,许多幼儿任性、孤僻、自卑、冷漠等……②除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也是形成幼儿社会情感的重要因素。幼儿在家中带着已有的社会情感水平来到幼儿园后,由于幼儿园反映和传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所以幼儿的内心情感不断地重新整合,并渐趋符合社会规范。在这个集体中,幼儿游戏、友谊、自尊、认同等方面的社会需要能得到满足。教师依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各年龄段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积极社会情感的形成、发展。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更系统化,与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性相反,计划性更强,幼儿所受到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更多、层次更深。例如:爱的教育。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目标是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目标是爱亲人、爱同伴、爱集体;大班的教育目标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而这些目标一般是通过系列活动来完成的。幼儿园的负面情感体验的教育则往往是随机性的。当幼儿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往往会对自己的缺点或所犯的错误表示不满,以至于感到内疚、羞愧,对此,有时幼儿会自己加以改正,有时是在老师的诱导和同伴的激发下实现这一心理活动。没得到小红花的嫉妒、焦虑,小制作的不完美、失败等,日常活动中的负面情感体验丰富了幼儿的社会情感,使幼儿社会情感向深层次进化。③幼儿是不断社会化的人,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主流文化对幼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新旧时代的文化观念的选择,时代的审美倾向,好人、坏人的界定,这些都是无可回避的。社会中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选择、理智选择、审美选择。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水平虽未达到这种程度,但幼儿的眼睛、心灵都在面对这个社会。别人是他的榜样,是他整合心灵所依托的对象,作为家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净化自己、净化周围的社会环境,给幼儿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三,幼儿社会情感的形成与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相关。根据幼儿所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幼儿的人际交往可分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生活中的同伴关系。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指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平等的、诚实的、并相互尊重,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养成诚实正直的心理品质并保持下去;如果家庭角色之间地位不平等,家长专断、不尊重事实,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养成自卑、猜疑等心理品质,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消极的社会情感;如果家庭角色之间充满爱、关心、同情、理解,幼儿就会具有爱心、同情心等。②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情感关系健康,就会强化幼儿在家中形成的社会情感意识或调解已有的消极情感意识。否则,就会引发或发展幼儿消极的社会情感意识。③幼儿生活中的同伴关系。在社区游戏中,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幼儿离不开自己的群体,他们年龄相近、地位平等、关系融洽,他们在交往中促进了社会性情感的健康发展。如果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成人应诱导幼儿自己处理,成人一定要扮演公平的局外人,这会有利于幼儿在心理上加深认识体验,使已有的社会情感得到强化。
第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形成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相关。教育方式决定了幼儿社会情感形成的成败及快慢。例如,通过榜样作用和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训练,可有效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如果强制幼儿去爱一个他不喜欢的人或物,他会产生恐惧。这说明诱导的方式可使幼儿达到有效认知。心理上愉快接受,从而使之顺利形成某种行为技能。
幼儿的社会情感是与幼儿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渐趋稳定的态度体验,以上对幼儿社会情感的形成因素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合理的教育途径,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如果从初生起就接受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那将是幼儿的幸事、社会的幸事;如果幼儿已受到消极社会情感的影响或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我们就应本着缺失伏先的教育原则,加以弥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