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_风险资本论文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_风险资本论文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国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在建国初期,为了国家安全,主要从事军事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并研制成功“两弹一星”。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启动,是在80年代中期,1986年制定的“863”计划,确定了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6 个高新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

1.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从1985年7 月中国第一个高新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园”成立至今,在全国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3个,总面积达66.1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58个, 至此,中国的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达到高潮,高新技术园区总数仅次于美国。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年增长率超过25%,对国民经济发展已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已从1991年的71.2亿元迅速增长到1998年的4333.6亿元, 利税从11.9 亿元增长到477 亿元, 出口创汇从1.8 亿美元增长到85.3亿美元。1998年高新区的人均产值已达24万元/人·年,创造出远高于一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全国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迅速。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从1991年的7家发展到1998年的680家,过10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68家,过3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5家。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十分良好的情况下高新区的发展保持了如此之高的速度,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高新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我国的高科技成果资源极其丰富 高科技成果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所在。根据国家科技部的报告表明,我国目前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专利成品7万多项(共计科研成果10万多项),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但许多成果由于缺乏资本投入而没有得到应用,转化成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每年数目可观的科技成果资源和极其低下的商品比、产业化的转化率,既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发展将越来越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将失去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发达国家将利用高科技优势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给我们实现跨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在充分认识到机遇的同时,我们还须充分估计到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1996 年,我国从事科研与发展的总人数居世界第4位, 但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在第32位和第21位。在27项表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领域中,美国领先了24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只有1.32%,相当于美国的1/19, 日本的1/13,德国的1/9。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逐年增长,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关键元器件一直受制于国外产品,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专用芯片(ASIC),都是进口的,1998年,我国境内集成电路需求量为120亿块,其中85%依赖进口。 由于关键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因此大额利润让外商赚取,我们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织部分的计算机产业,我国硬、软件销售额比例为9:1,而美国同期的比例则为41:59。众所周知,对信息技术产业而言,芯片是核心,软件是灵魂,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滞后已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两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在国际上却是增长最快的。

2.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5%左右, 仅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平均水平的1/3。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但仍与美国的2.62%,日本的2.83%,韩国的2.79%相差甚远。

就国际竞争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的R&D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在3%以下将难以生存,3~5%维持,达到5%以上方可能得到发展。如Ericsson为15.3%,北方电信14.8%等,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已为这些大公司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相比较而言,我国信息技术企业除少数企业外,一般用于R&D的投入均在销售额的2%以下。由于投入不足,致使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不少信息技术产品与国际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3.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虽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有几万家,近年来规模化发展也较迅速,但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大都偏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收入还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60%。以计算机为例,1996年中国生产微机约100万台,而美国COMPAQ、IBM等公司每一家的年产量都在400 万台以上,中国微机全年的产量还不及国外一家公司的产量。1997年我国电子工业的销售收入为2718亿人民币,相当于328亿美元,仅仅为同年IBM公司(785亿美元〉的42%。我国最大的电子企业长虹电子集团公司1997 年销售额为160.75亿元人民币,合美元19.5亿美元,仅为IBM公司的2.5%,日立公司的2.8%。我国信息技术企业规模不大, 尚难以全面进入国际竞争。印度和中国的软件产业都从80年代起步,但现在印度软件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4.缺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我国教育发展滞后,经费投入少,致使中国高技术人才不足。同时,高技术人才利用效益也不高,流失严重,或流往国外,或流往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人才流失,不仅带走了高新技术,而且还带走许多客户关系,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二、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产业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客体以及所从事的主体都关联着高新技术,或者说,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而高新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完成这一转化的是一种金融工具——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人把风险资本投向刚刚成立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新兴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至少3~5年)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高科技、知识经济、风险投资三者,高科技是基础,风险投资是手段,知识经济化才是目的。

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是相伴存在的,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带来经济效益,谁离开谁都会成为孤立的个体,不会被社会接受。高科技只有在风险资本投资的前提下才能迅速产生效益,并进而带动高新技术的产生。风险资本只有用于投资高新技术才能产生更多资本,才能实现资本的增殖。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投资被称为科技发展的发动机,没有风险投资可以说就没有当今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大量实现商品化,也就没有知识经济的兴旺和发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硅谷”。

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大致要经过实验室成果、中间放大实验、产品化(产业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资金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第一阶段以科研开发为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小,周期也相对较长。这时的技术成果只具有科学发明和再开发价值,尚不具备产业化运作条件,一般不会带来经济效益。这一阶段风险很大,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国家。虽然很多企业也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但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影响不大。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实验室成果进行示范验证,并初步投入生产,得到第一批可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这一阶段资金投入较大,但还不能形成产业意义上的经济规模,一般不会带来商业意义,而且风险巨大。对于这一阶段的投入,企业一般不愿冒险尝试,国家及各个银行也无力承担这笔巨大的支出。第三个阶段是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大规模投资,逐渐形成一个产业。这一阶段资金投入量大,但由于能很快收回投资并获得巨额的利润,因此投资者一般都愿投入到企业中去,而且也已经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从以上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看,第一阶段投资主体是政府,第三阶段投资主体则是多元化,唯独第二个阶段的资金供给面较窄,投资主体不稳定,呈现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

风险投资的出现正好弥补这一断层,通过聚集社会闲置资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资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投入,缓和高科技风险企业对初创资本的大量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说,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着催化和支撑作用,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因而风险投资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有效的、占主导地位的投资形式。

发展风险投资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风险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由现代科技成果、风险资本和人力资源相结合而产生的风险投资业向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把技术创新作为“剩余”来计算的方法显然已过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注入风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业。从全球范围看,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最为成熟,规模最大。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风险投资迅速增长,1995年至1998年间其投资额由45亿美元猛增到125.2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也在提高。在美国75 %的风险投资集中在微电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自1991 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已持续近百个月的稳步增长,追本溯源,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40000多家软件公司和300多家芯片公司,近年来美国新增产值的2/3是由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 目前, 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雄居全球之首,它们每年为10000 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27%,远远高于房地产业的14%和汽车产业的4%。1999年7月16日,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世界上第一家),超过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其股票市值已接近美国最大的三家传统企业之王——埃克森石油、可口可乐、AT&T股票市值的总和,比尔·盖茨已连续4年稳坐在世界首富的宝座上。

2.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的科技成果实际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还不到20%,由于缺乏成果转化资金,大约有80%的科技成果白白浪费了,1998年全国又有数万项专利技术超过了专利保护期还未曾被实际开发为产品,这种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国外科技投入的比例大概是1:0:00(前边已述),而我国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失调,尤其是第二个阶段投入更少,造成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的资金断层,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即使在已经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的拨贷款占26.8%,风险投资性质的仅占2.3%。但在美国,至少50 %以上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

风险资金是联接科技成果和市场的纽带,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解决R&D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科技进步。 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处于相互隔离状态,不仅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为经济服务,经济也不能对科技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致使R&D投入不足。发展风险投资, 就能为R&D提供一个资金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再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目前电子市场的70%,微型计算机市场的76%,卫生和光纤通讯市场的90%均被国外产品占领,迅速发展我国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迫在眉睫。但只依靠政府拨款或银行贷款根本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处在扩张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将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和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3.促进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OECD1996年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说:“未来的工作机会将不在现存的产业之中,而在新产业或新旧产业的杂交中出现。”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服务行业,在整个80年代,经发合作组织国家创造的6500万个新就业机会中,有95%是在服务行业,其中通讯、信息和教育等高科技行业中占了相当比重。加拿大、美国、芬兰3国的就业结构变化最大, 加拿大制造业中的高薪工作职位增加3.14%,而芬兰的低薪工作职位减少了 2.7%。美国通过风险投资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7300万个工作岗位(实际净增2900万个岗位),并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持续增长,失业率下降和通胀率下降,出现罕见的“一高二低”现象。

美国商务部1998年4月15 日发表报告说:美国“数字经济”正在崛起,在过去的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 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于信息技术。美国硅谷,过去10年中以风险投资为背景的企业群已创造了数十万的就业机会。

4.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政府的最大目标之一,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实现科技教育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科教兴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与我国发展自己的创新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找准某方面的突破口,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风险投资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起着“催化剂”、“孵化器”的作用,并且它的运行机制可以成功地解决好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产权明晰,决策科学。所以我国实行“科教兴国”,不能缺少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解决了科技的转化问题,“科教兴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我国的科技投入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科技拨款和有限的银行科技贷款,政府力量有限,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政府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借鉴国外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尽快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以加快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迎接世界高科技革命的挑战。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80%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工业化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资源兴国”、“劳动力兴国”的发展战略,走“科教兴国”、“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强国之路!今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是:

趋势之一:走与国际联合开发的战略

目前,风险投资日趋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本筹集国际化,二是投资对象国际化。如英美日共同组建了日本东方风险投资公司,又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设立1亿元风险投资基金, 建立面向印尼和中国等国家的风险投资机构。再如美国太平洋创业投资公司以美国资本为主,在中国投资了好几十家风险企业。风险投资的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大大促进了被投资国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我们虽然已有一些合资合作的风险企业,但是还不够发展,各省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吸引国外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和风险资本来与我国的风险投资进行国际合作。为此,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国内一流的进行风险投资的环境,大力吸引国外高新技术项目来我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要把国家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吸引过来,创办国家级的超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人才资源,按照国际惯例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高新技术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共同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学习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和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用优惠的政策引进外资、人才和技术,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

趋势之二:风险资本来源趋向多元化

据美国和欧洲的风险资本协会公布的数据,目前西方各国风险资本构成中:公积金占24%,银行资金占21.6%,企业资金占16.9%,私人投资资本占12.1%,保险公司资金占11.6%,来自官方渠道的资金占3.3%,股市投资者的资金占2.3%,大学及科研机构资金占0.3%,其它来源占3.9%。可见,风险资本来源日趋多元化。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风险投资渠道狭窄,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投资的风险集中于国家身上而无更多分担投资风险的渠道,这在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是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的。这也是我国高科技产业规模较小的直接原因。为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多元化的科技风险基金,基金来源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外,更应该注重地方筹集、单位或个人投资及吸纳海外资金。具体资金来源可包括:国家、大企业、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富有的家庭和个人、银行控股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国投资者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6万亿元,只要采取适当政策, 是可以将这笔巨额储蓄引导到发展风险投资上来的,而且大有潜力可挖。从而建立起我国多层次的风险投资网络,既可以组建国家风险基金,还可以组建民营基金和合资风险投资基金,以利于解决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而资金短缺的矛盾。

为筹集更多的风险资本,就须大力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指对新技术企业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进行投资入股,筹集多渠道资金,并参与企业决策咨询,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科研、金融、企业三者有机结合的经营实体,这是高技术经济时代的一种高效的新型投资机构,是高新技术开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其主要业务是为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供服务。风险企业家在进行技术产业化阶段以及市场营销阶段,必须由风险投资家为其提供足够的风险资本、管理经验及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拥有的其他商业资源。大多数风险企业家则是只有“新思想”和高技术,同时必须借助于社会的资本来创建和发展风险企业,恰恰出于这种客观实际的需要促使风险投资公司应运而生。风险投资公司是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最理想的融资机构。风险投资的运作主要涉及到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等几个方面的力量。风险投资公司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既能根据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调整需要筹措、投入资金和合理利用资金,又能充分集合各方面优势力量规范运作,推动风险投资的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各类非银行风险投资机构虽已发展到80多家,但投资能力仅有30多亿元,距离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巨大资金需求相差甚远。因此,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风险投资业来讲,需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

趋势之三:证券市场进一步完善化

资本市场或者说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险投资业而言,资本市场是它顺利发展和运作的一个必需的前提支撑条件和基础。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是以股份制形式投资的,风险资本的运动贯穿于其过程,既要“有的投”、又要能够“投得进,出得来”,能够顺利地及时套现,所以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其功能体现在:风险资本的一部分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风险企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公开上市发行股票后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变现退出的退路之一也依赖于资本市场这个“出口”,而且这个“出口”更是被认为是整个风险投资循环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所以,风险投资发展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为其支撑的后盾。

西方风险投资发达国家都拥有非常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证券市场,特别是多设有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风险企业股票为主的“第二证券市场”,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洲的小盘股市场等,为风险资本的筹措和顺利套现退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推动了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

而我国目前只有沪深两市第一板证券市场,没有设立第二板证券市场,这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大障碍,必须尽快改革沪深两市股票流通制度,为风险投资提供一种顺畅的“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这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扶持风险投资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允许风险投资公司以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之中,待风险企业上市时,允许所持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上市流通,增加高科技风险企业上市的机会,尽可能提供给风险企业以融资和交易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上市条件严格、审批手续复杂、实行额度控制的情况下,高科技风险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很难上市,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建立“第二板”股票市场的经验,以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为有风险资本背景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的机会,这样就为风险资本的回收、增值提供了舞台,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一种顺畅的退出机制。

趋势之四:造就中国自己的风险投资家群体

风险投资家在西方素有“点金术士”之称,他是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经理人员,是专门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和管理等服务的企业家。多数风险投资家都热衷于把钱投入到从事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称之为风险企业,把从事风险企业经营的企业家称之为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是一种特殊形式和特殊性质的企业家,他是以风险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与风险企业家是“患难兄弟”,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当风险企业家获得技术突破之后,最需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风险投资家的大力支持,否则,风险企业家将一事无成。

风险投资家具有不同于一般投资者的个性和气质,明知道投资于新兴企业前途叵测,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很大(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成功比率仅为20~30%),风险投资家却基于自己对目标风险企业的分析,对市场的判断,对前景的信念,作出投资决策,这种决策有时全靠风险投资家的知识、经验、甚或感觉,然而一旦投资决策作出,风险投资家就抱着成功的决心,全力以赴,义无反顾。

风险投资家既要具有一定的科技生产背景,又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深厚的金融方面的训练。风险投资大都投放到新兴的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大都是生物工程、计算机、网上工程等高科技企业。没有一定的科技专业背景,就不可能对拟投资目标作出准确的、合理的判断。同样,没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就不可能直接参与所投企业的实际运营,不可能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不可能收到所期望的回报率。最后,风险投资家又必须熟知金融规律,对现金流量、资本运营、金融市场等了如指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风险投资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具有深透的分析能力,果敢的判断力,具有经得起成功、也经得起失败的心理素质。由于风险投资是一个不断向新兴企业注入资金的过程,风险投资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

在实施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并不满足于扮演消极的投资人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对所投资企业运作过程的积极参与,为其未来的成功注入了增值活力。风险投资家是否具备增值潜力是风险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当资金的供给者(风险投资家)和使用者(风险企业家)结成伙伴关系并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时,风险资本运作的效果就达到了其最理想的状态。正是由于风险投资家对特定项目投资过程一系列环节的积极参与,才使风险投资家从消极的资金供应者和投资商中脱颖而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风险资金都流入到最富创新特色的高科技产业,虽然这些高科技产业的规模不大,但却聚集了一大批极具活力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虽然参与公司运作的若干细节,但从不干预企业决策的制定,仅仅充当助手和顾问的角色而不越俎代庖。

由于风险投资家要求高素质化,而我国又极为短缺,所以要发展风险投资业就必须首先大力培养风险投资家,加紧培养出我国自己的风险投资家群体。其途径如下:1.选定培养群体(目标对象)。一是我国现已有的一部分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创业人士。二是一部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尤其是在国外风险投资业中实践过、理论与实践两全的人士,三是从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中选聘风险投资人才,打破学科、行业、人事制度的限制,可以提供条件着力培养。2.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培育起有利于风险投资家健康成长的国内土壤,只有好的土壤条件具备了,种子才会发芽并茁壮成长。3.风险投资家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风险投资家的培育要循序渐进,在实践中培育,在实践中成长。4.还可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与外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联合培养工作,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体制需要的风险投资人才,还可以选拔专门人员到国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培训,可以引进国外风险投资成功人士和专家讲课传授经验。5.在高等院校设风险投资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并具一定实践经验的专门综合人才。

趋势之五:建立完备的风险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功能,构筑完备的法律框架,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这是1999年8月23 日我国召开“技术创新大会”之后风险投资发展的又一趋势。

首先,建立一个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 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行动准则,用以规范和指导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政策环境即是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环境。综观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都得到了国家政府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甚至把发展风险投资当作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一项基本国策。前美国总统里根早在他执政时即指出:“以信息工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即将把美国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这种跃迁将主要是由新创建的高技术公司带来的,而高技术产业群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风险投资。”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宏观支持,没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风险投资便不可能有今天迅速的发展。所以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建立一个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集中体现在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上。主要有:各种经济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信用担保政策、放松行政管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政府直接投资政策等。在这些政策中,有的还不够用,应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法规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又是市场体系中十分活跃的一种产业,对法律法规体系有着较高的要求。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高新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立法与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还缺少有关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方面的法律,现有的“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及金融法规等也不甚完善。因而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难以规范化。因此,必须加强风险投资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完整的风险资本市场法和监管法规,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使风险投资在具体操作时有法可依,减少盲目性,降低风险度,增强可信度与透明度,保护风险投资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为风险投资的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

标签:;  ;  ;  ;  ;  ;  ;  ;  

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趋势_风险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